主持人:在活动开始之前呢,有一个小环节,我们有几个小问题想要问两位老师,科幻作家其实很难当的,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当初是怎么走上科幻创作的呢?
王晋康:我走上科幻是因为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但是也有必然吧。92年我儿子是十岁,每天睡觉以前一定逼着我讲一个故事,那时候工作特别忙,有时候没时间看,自己就编一个,有时候也编科幻,有一次我小孩问我说你这个科幻故事是自己编的呢还是从别的地方看的,我说自己编的,他说这个故事好,其他儿子说的不好,从那以后我见儿子说好就把它变成文字了。当时还不知道中国有《科幻世界》,有没有专业的科幻杂志我都不知道,后来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个《科幻世界》杂志,我买都没有买,就蹲下来抄一抄地址就寄过去了,这就是我93年发表的《亚当回归》,也获得了当年的银河奖。后来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当然这是偶然的原因,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我对科学的喜爱,对科学的情结,这个情结虽然说我们这一代耽误得比较多,后来我们又搞科学,没有搞理科,实际上那个科学情结一直积淀下来,后来在科幻文学这个领域还是开出来了,就是这样。
大大君有话说:好有爱的爸爸,来比比咱们的爸爸谁更能编故事吧,这才是”拼爹“正确的打开方式。
刘慈欣:我曾经说过科幻像一个广场一样,人们走到这个广场上是通过不同的路径来的,有的人是为了医学,有的人是为了科学,像王老师是为了儿子,像我可能是最正宗的一条路,我从小就是一个科幻迷,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走到这个广场上来了,所以说我的目的也比较单纯,就是从科幻那儿来回到科幻那儿去,就是这样一个途径。
主持人:谢谢!主持人知道两位老师是好朋友,有时候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都会互相沟通和交流,那么在创作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呢?
王晋康:我原来有一个长篇,这个长篇写作的灵感实际上是从他(刘慈欣)那儿来的,因为当时我写过一个短篇叫《百年之叹》,大概三四千字吧,我们每年至少要见一次面,见面后我随便谈一下这个短篇小说的构思,大刘说这是一个长篇的架构,写短篇太可惜了,听完我觉得有道理,然后就赶紧到杂志社去把那个短篇要回来,我说不发表了,他们说不行了已经来不及了已经排版了,但是后来我还是从那个短篇出发写了一个长篇,所以说按说稿费应该给他一半。(观众笑)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分享,那么刚才老师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孤单的,但是我想有读者的一直的陪伴,两位老师的创作都一定不会孤单,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我看到现场是来了很多小读者,也有一个小记者团,那么想问一下二位老师,很多孩子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作家,甚至有些是想成为一名科幻作家,那么在成长路上两位老师有没有一些建议或者说一些提议可以提供给他们呢?
王晋康:不同的人适合写不同的小说,比如说我,如果让我写那个奇幻的话,我肯定是绝对写不了,写科幻也是这样,你走自己最适合的那条道路,那条路不一定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但是你要慢慢地摸索到这条路,如果这条路走不下去的话不要硬往下走,还是要回头找比较适合你的那条路。比如夏笳写科幻,科幻在里面内容元素比较少的,她适合写这种,然后她这个作品就写得很好。但是也有人写很硬的,比如说姜波,姜波他善于写比较硬的,那么他就写比较硬的,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刘慈欣:我和王老师其实身份都很相似,都是典型的那种工科男,我们对文学是从感性上去把握,没有什么理论,我很同意王老师刚才说的,科幻小说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就像大学里面也没有专门写作的专业,没有这方面的培训班,写作很难有一定的规律,其实我觉得关键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放在克服你的缺点上,要把你的全部精力发挥到你的优点上,其实在文学上缺点发挥到极致它就是一个优点,当然这也是一个粗浅的体会。然后我再说一点题外话,和这个创作没有关系。我们年纪比较轻的作者写科幻他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他写和他这个学习的冲突问题。我不建议就是说因为你的写作耽误了你的学习,因为科幻本身和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它的思维方式确实是相矛盾的,但假如我们想在未来我们的事业有一定的发展的话呢,就是具有科幻思维的人很容易对这个应试教育产生反感,我觉得这个不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就是我们不论是写科幻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我们必须先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够做出一个成功的事业。我们不能够和环境去做对立,而科幻创作这方面尤其明显,就是不要因为科幻创作影响了学习,这个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过这种问题,也不要因为科幻而去和应试教育作对立,你是肯定打不倒应试教育,你只能去适应它。所以我就劝大家科幻创作所占用的时间一定要掌握一个合适的比例,和你的学习要有一个平衡,不要因为科幻影响了学习,这样对将来的影响就比较大。
大大君有话说: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好好学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读者提问】
读者:今天很激动来到现场,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对于中国的科幻市场你们是怎么看的呢,而且刘老师您的《三体》也正在改编成电影,您对这部电影的期望怎样?
王晋康:这个问题让刘老师回答比较好。
刘慈欣:中国的科幻市场和科幻电影目前为止还处于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吧,到现在科幻市场这几年增长很快,有大量的资金流向这个科幻电影,但大家也看到,到现在为止我们运作这么多年,还没有一部大成本的科幻电影能够出现,大概到2016年才有几部出现,科幻电影在中国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美国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了,我们不可能一开始第一次拍这种电影又经典又有票房,我们只能把这个看做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吧。至于说我们的科幻文学这个领域的市场目前也是有待于发展的,大家不要眼睛总盯到《三体》上,《三体》的成功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很难再重复这个东西,包括我自己再写出第二本书来,它也很难达到这样一个市场规模,它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市场规模是有方方面面的偶然因素合到一块的,比如微博的兴起等等。所以总体来说,我们的市场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这个市场还有待于启动。
小读者:我想问刘老师一个问题,就是你是科幻迷,为什么你不去当科学家呢?(爆笑)
刘慈欣:老实说这个问题击中了我,这是我心里最敏感的一块地方。现在大家的理想多元化了,你们干什么的都有,但在我们上中学的那个时代,人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大家都是这个理想,好像科学家是一个无上荣耀的行业,这一点在西方人特别是西方记者看来都很难理解。从我来说我自己当然也想去当一个科学家,但是我仔细看了一下这条路是很难走的,因为当科学家你首先要考个研究生对吧(笑)。我当时这个想法是比较现实的,当然也有那种科学家可能是学历很低自学成才,但是我统计了一下,真正没考个研究生就能当科学家的也就是爱迪生这群人了,但他算不算科学家就有点疑问了,真正的大科学家其实都是学历很高的,包括爱因斯坦也好都有博士学位,这和我们老师说的并不一样,不是说你只要有志气你没有学历也能自学成才,不是这么回事。而当时的研究生录取比例有多高,我当时考上本科那一年本科的录取比例是百分之四,那研究生的录取比例有多少?那是很难考上的,除非你是学霸中的学霸,否则很难考上。而且研究生也未必成为科学家,真正的得过博士这一关。所以我当时确定了比较现实的一个目标,当一个工程师可能比较现实一些,比一般科学家要容易得多,而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另外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工程师,当时我已经是一个科幻迷了,然后我就挤着业余的时间创作,所以我的生活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特例,我至今为止没有发现过第二个这种例子,就是说我严格按照我少年时代的理想一步一步地走过,一点都没有偏,我打算当一个工程师,去一个偏僻的企业,然后在业余时间我再写科幻小说,然后一直写到现在,我现在想起来几乎有点不可思议,从这点上来说我也是很幸运的。
大大君有话说:小时候大大君想,长大后是当科学家好呢,还是当科幻作家好呢,后来大大君发现,自己真的想多了。
主持人:主持人想接刚才那个小朋友的话题问一下王老师,我也很好奇,当时王老师是读工科的,但是后来为什么走上了创作这条路,没有去从事其他职业呢?
王晋康:我的路可以说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实际上我在小学的时候功课非常漂亮,当时从内心是想当科学家的,但是我的高中毕业是66年,你们知道66年是什么事件吗。,就给耽误了,一直到78年考上了大学,那时候填志愿和现在很不一样,因为我所在的厂是柴油机厂,我都是带薪上大学,所以当时什么都没考虑就填了发动机,后来就去搞工就没有搞理,完全是偶然,不像他(刘老师)有自己的规划。
提问环节结束后,大家最为期待的签售会开始了,现场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看着几乎都排到会议室门口的热心读者,大大君的心情是这样的……
不过拿到了领袖的亲笔签名,这一切都值得了不是吗?
接下来是大大君专访刘慈欣环节哦,嘘嘘完赶紧回来看大神如何猜想开普勒452b上的生命哦!
谈电影:不怕拍成烂片可能明年上映
可以说刘慈欣正是以史诗级巨作《三体》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在国内乃至全球科幻界的大腕地位,改变了不少人对中国没有好科幻的印象。如今《三体》英文版在海外既叫好又叫座,电影也紧锣密鼓地开拍了。刘慈欣透露,《三体Ⅰ》的外景拍摄已经基本完成,进入最艰难的后期制作阶段,顺利的话明年就能上映。
对于科幻迷来说,《三体》原著中描述的各种恢弘奇妙挑战思维极限的场面,电影能拍出来吗?因此不少粉丝甚至担心会拍成烂片。刘慈欣对此表示:“这个事情它总得有个开始吧,有人认为我们等等,等国内的科幻电影成熟了就能拍好了,但其实欧洲和日本的科幻电影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了,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所以说从这点上来说我们还是尽早地开始,只有有个开始才能做好。”
《三体Ⅰ》不仅请了制作过不少国外大片的后期团队,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刘慈欣透露,可以确定的有张静初、唐嫣等明星,张静初扮演的是女领袖叶文洁。
谈生存:我不反感盗版那也是把双刃剑
昨天的签售会上,刘慈欣签名签到手软。资深科幻编辑、广州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利说:“我搞科幻搞了几十年,今天这样火爆的场面第一次看到。”刘慈欣则评价,此次签售数量在他个人经历中也占前几位,而且还在工作日,非常难得,“就像书香节口号上写的,阅读无处不在,广州有这个感觉”。
刘慈欣和王晋康都感觉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科幻作品的传播速度正在逐渐加快,科幻爱好者的数量快速增加,但他们仍然感觉“没钱赚”。“目前科幻市场很小,养活一批作家的市场份额还不够,目前在国内真正能够凭写科幻来生活的大概只有三四个人,其中两个还是写儿童科幻的。”刘慈欣说,“盗版虽然让作家厌恶,但也能够帮助扩大影响力,很多读者都是先读了电子版,才购买纸质书的,所以盗版对于科幻作家来说是把双刃剑。”
谈教育:学生勿因科幻和应试教育对立
科幻顾名思义,因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魅力无穷,也因此备受年轻读者和学生读者的热爱。优秀的科幻作品也确实引领了时代,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现实中科幻作品里的理念和观点可能与经典教科书大相径庭,昨天的现场有读者提问,该如何看待科幻与学习相冲突的问题?
刘慈欣说:“我不建议年轻人因为科幻创作耽误学习,因为科幻本身和目前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确实是矛盾的,具有科幻思维的人很容易对应试教育产生反感。但不论是写科幻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我们必须先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够成功,而不能和环境对立。我劝年轻人不要因为科幻而去和应试教育对立,只能去适应它。”
谈外星人:他们也许已经是“电脑人”了
作为科幻作家,对最尖端的科学信息都非常敏锐,刘慈欣对刚刚发现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也有自己的猜想。
“有人问为什么发现了那么多的类地行星,却没有一个外星文明和我们联系上?”刘慈欣说,“我认为这有很多种可能,比如照现在的进程来看,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很快可以把电子设备植入大脑。再很快,可以把自己的基因下载到网络里,那么文明的终极发展最后就可能是生活在电脑里,这样的话,有可能那个开普勒452b上只有一台电脑,所以我们看不到它,但不能说那个类地行星上没有文明。”
“(黑暗森林理论)它可能是一个可能,还有别的可能,我举一个可能,人类在上个世纪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以后,我们的电波大量往外泄露的,,它的电波一直到现在一直走了不到一百光年,但是随着我们这个新世纪的到来,就死2000年以后,地球的外泄电波急剧减少,为什么?我们用光缆,那么这个进程是不是外星文明也有?它可能越先进泄漏的信息越少,越难探测到它,可能它很先进的时候它完全不泄露信息,另外它不和我们联系或我们探测不到它。”
编辑:昭文 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