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据载乌镇原名乌墩六千多年前,就有其先祖在此活动,一千三百年前便基本成型。一千三百年前比较靠谱,因当时的运河已经形成,乌镇也正是借助运河之势才逐渐地成就了它的繁荣。其实我们游览所看到的都是晚清和民国的建筑,而且还经过多次修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有些甚至于根据古建筑的风格进行翻新,印记十分明显……
乌镇因其极佳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属性,吸引了诸多的富贾、官吏在此置业或退隐修身。并在中国传统习俗基础上,逐渐的形成了它独有气质"儒雅柔美"。乌镇水乡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中包含许多寓意,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实用的防火功能,也寓意着远足亲人早日归来,另外,更深刻的涵义是读书做官一马当先、马到功成等等……总之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致于枕水而建的房屋,则应该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依势而为;二则寓意财源滚滚来,在南方广泛的认知水即财!
因乌镇聚集的大多为商人、官吏,这样的群体,在当时社会里应该处在上游。他们很重视对子弟的培养,同时也有能力让自己的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细腻的人文风格、穷尽遐想的居住环境。故而使乌镇人才辈出,这其中最著名也是当下人们最熟悉的,恐怕当属文学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从他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里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他从乌镇汲取了不少的养分,另外也是“五四”以来优秀的文学典范。
乌镇对游人开放的为东栅和西栅,"栅"也叫栅桥、栅头,实际就是上停靠小火轮和乌篷船的小码头。从东栅入口步入,冲击人视觉的是小桥流水、老树、枕河而建鳞次节比的砖木阁楼,韵味悠长、感叹良多。这里适合修身、读书、或坐在河边邀三两个好友小酌,再看着乌篷船缓缓划过……只可惜这已经
是遥远的记忆,如今乌镇的石板街上甚至已留不住青苔!
顺着东栅枕水阁楼的石板街东行,穿过一片竹林走到尽头过东栅桥左转,便到了东栅的主街道。主街道长度与次街相等,街道的左手侧为普通民居,在次街道看到的正是它的背面。这些房屋因依水而建,房屋进深不远,旅游开发后有些被改成了民宿或商铺,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住户没有搬迁。右手侧则不然,其背向离市河较远十分开阔,多为酒庄、当铺,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些深宅大院了。不过这些豪宅也被分片切割、周环柔水富贵异常。现在较大的老宅已被改成博物馆、陈列馆等对游人开放。
矛盾先生的故居就在东栅主街道,临近出口的右侧。故居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出生至外出求学,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故居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等。1934年矛盾先生用自己的稿费对老宅进行了修缮、绿化。亲手设计翻修了书斋,小庭等,并在庭内亲手栽种天竹、棕榈。矛盾先生的故居虽然看上去有些陈旧但不失人文气息,由他亲手栽种的天竹、棕榈依然十分的鲜亮!
走出东栅景区出口,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不小的广场,广场北侧修真观端庄秀美,这应该是乌镇人祈福纳祥之地。在对向二三十米处有一古戏台应该是道观的附属建筑。据载该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和修真观。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即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例如某人做了对不起大家的错事,就要花钱请大家听戏!另外更有幸的是我们出来时,还赶上听了一段桐乡花鼓,浓重的吴语方言虽然分辨不出唱的是什么,但也十分喜庆另人心情大好!
如果在东栅能够感受水乡人间百态的话,到了西栅,可能更能深刻理解水乡的风韵。这也正是2016年西栅被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主要原因。当然,独具慧眼的商人们也不会错过这绝佳的商机,因而西栅相较东栅商业化严重很多!各种商铺、民宿林立,并以各种噱头招揽客人。不过还好这地方不存在欺客、宰客现象,虽然物价较高但周到细致的人性化服务,多少能够缓冲一下游客对过度商业化模式的不适。
西栅和东栅都具江南水乡的底蕴与风貌。不同的是西栅要比东栅大出许多,且毗邻运河,不难想象当年西栅在喧闹中拖着一丝暗淡柔和的光晕游历两千年的时光,沉淀出多少故事、传说。今天又揉进许多现代元素,可能看上去更加迷人。但我却是另类,在此惜一些笔墨……
乌镇就像一个身着蓝印花布衣服的江南美女,身上散发着水乡特有的气息,浅笑着看着人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