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是唐代、元代在中国传播的一种来自西域的。近百年来,学界断定景教是聂斯托利派,是草率的。
景教诞生于何时何地,何时传入中国,均已无法考证。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洛阳伽蓝记》卷三曰:“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时,景教是否进入中国,不得而知。按现存历史文献,景教是唐太宗时期入华。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景教僧阿罗本于贞观九年抵达长安,唐太宗安排宰相房玄龄接入城内,唐太宗还亲自接见了他。基本可以肯定,贞观初,阿罗本就在大唐境内活动,且产生了较大影响,之后,经唐朝相当级别官员的引荐,才获得如此礼遇。考虑到当时众多西域人士身居朝廷要职,西域各国与朝廷往来频繁,阿罗本获得这样的机会并非难事。当然,阿罗本也有可能是随西域某国使团进入长安的。唐太宗为阿罗本译经、传教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景教就此在长安站稳了脚跟。
尽管此后朝廷对景教一直不错(武宗时期除外),但是,其传教效果很不理想。据《尊经》,阿罗本带来的530部经书,直到唐德宗时期,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才翻译了30部,可见景教经营之惨淡。元朝时,景教随着大批西域人士再次进入内地,教名和教徒,皆名曰“也里可温”。尽管元朝廷给予种种优厚待遇,但是传播范围依然有限。到了明朝,景教基本消亡。如今,有关景教的文献资料,一靠两个碑志(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洛阳出土的景教经幢),二靠敦煌文献,三靠景教徒的遗物(碑刻等)。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详细罗列了在唐朝所获殊荣。唐朝廷确实重视景教(资料显示,元朝也是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朝廷给钱、给政策、给待遇,积极扶持景教。从唐太宗诏书中,不难看出朝廷重视景教的深层次原因。据《唐会要》,唐太宗时期,专门为景教下旨:“贞观十二年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元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在朝廷看来,景教教义与道教是基本一致的。唐玄宗天宝四载,甚至下旨“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更有意思的是,景教徒宣称:景教乃“老子化胡”的结果,如今不过是回归故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
景教徒如此说,必有所本。且不论“老子化胡”之真假,但这足以提醒我们,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可以换一个视角。
我十分不理解,某些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为何仅仅沉迷于“西来”,沉醉于寻找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证据”。以至于凡是中国与西方一点相似的东西,便被判定为舶来品。自秦汉以来,中国文化之于西域,是一种强势文化。对于这毋庸置疑的事实,我们的学者往往视而不见。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之繁荣,体现在《洛阳伽蓝记》和《大唐西域记》中,便是西域国王渴望来生投胎做中国人的故事。在今日人们津津乐道的丝绸之路,一两千来,中国长期保持着积极主动的“进攻态势”,西方则基本保持投向中国怀抱的姿势。中国输出的工业制品和科技文化,如瓷器、丝绸、纸和纸上的东西;输入的,主要是葡萄芝麻,其它最值得称道的,也就是、胡琴琵琶之类。在此背景下,这些来自波斯和“王舍之城”景教僧,带来的是“老子化胡”的,未必没有可能性。
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的是,在现存的景教文献中,几乎不见《旧约》的影子,也不涉及义。其中确实有一些与《》相关的内容,仅为《新约》中诸如显圣之类的几个故事,而故事情节也不尽一致。仅凭几个与有关故事,便断定景教是的某一分支,是武断的,不严肃的。《庄子》中引用不少儒家的故事,无损于其道家经典的本质。
按既定的意识形态做文章,真是害死人。现代诸多学者在研究景教时,大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首先以景教即为前提,再搬出西方世界的坛坛罐罐,居高临下地打开手电筒,洋洋洒洒地信口开河。举个例子。史载,唐代僧人崇一,因替唐玄宗的长兄看好了病,受到玄宗的褒奖。据此,著名的徒学者陈垣先生,在《入华史》宣称,查遍“高僧传”后发现:“在()僧中一字辈极少。唐代曾有以一置之名上者(笔者注:即名一X),如一行等,然以一列下者(笔者注:即名X一),则遍找不得。”依靠如此拳脚,陈先生成功地证明了“崇一乃景教僧无疑”。陈垣先生“遍找不得”,我却一找就得:翻开《宋高僧传》目录,专门列传的佛僧,便有:道一(卷十)、如一(卷十九)、智一(卷二十九)。
景教绝不是的分支,而是一种道教思想为内核,杂糅了、光明教、拜火教,甚至教义和仪轨的独立的。
一、景教的十字,与十字架毫不相干
400年前明朝末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一经发现,徒李之藻、徐光启看到碑上的十字图案,便不分青红皂白地称之为“十字架”。
其实,景教的“十字”,与的杀人刑具十字架风马牛不相及。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判十字以定四方”,“印持十字,融四以合无。”
《至顺镇江志·大兴国寺碑文》:“十字者取像人身,揭于屋,绘于殿,冠于首,佩于胸,四方上下,以是为准”。
可见,景教的十字,是阿罗诃为人类指明天地四方的“工具”。在景教的十字正中,均有或圆或方的图案。据此分析,大体是:以阿罗诃中心,分别天地东南西北。由于阿罗诃“判十字以定四方”而实现无中生,且有无相生,故“印持十字,融四以合无。”所以,十字高度神圣。
事实上,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出土的景教器物上的十字,统统不是“十字架”。
比如,赤峰出土的景教瓷碑,其十字中心绘一圆环,内绘一朵六瓣莲花。十字底部绘一朵九瓣莲花。十字分割成的四个区域,上部的两个空处分别书写着古叙利亚文 “看见你” (左) 、“想着你” (右)。下部的两个空区各写有4行古回鹘文。这还能叫“十字架”么?这是典型的“判四方”的图案。
出土的景教十字器物、图案,或构天圆地方寓意,或为天地八极(八芒)之形象,均为典型的中国风味。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上的十字图案
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经幢,中间为十字图,左右两幅为道教飞仙或飞天
元代赤峰瓷碑,莲花托起十字图案
明末发现于泉州的碑刻图案,形式与赤峰瓷碑大同小异,但正中间为太阳
元代铜牌,显而易见的是:十字判四方。
正中四方图里是万字符,四方之外是圆形,可以联想到天圆地方。
元代金属牌,则表达出天圆地方、四方八极、光照八方的概念;四个鸟头即赤乌(太阳)
二、崇拜太阳,崇拜火
景教之名,当主要来自太阳崇拜的教义。“悬景日”、“登明宫”、“亭午升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悬景日以破暗府,魔妄于是乎悉摧。悼慈航以登明宫,含灵于是乎既济。能事斯毕,亭午升真。”升真,也选在太阳高悬的正午时刻。
“景”,就是普照三界,使人们真性不迷的太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建兹幢记,镌经刻石,用尉亡妣安国安氏太夫人神道及亡师伯和,愿景日长悬,朗明闇府,真姓不迷,即景性也。”
1、十字中,常有太阳图案。景教流行中国碑顶部中心图案就是太阳。
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国有僧结和,瞻星向化,望日朝尊。”“暘谷来威,月窟毕萃”。可见,在景教徒看来,日、月也是有灵的。
3、景教徒把阿罗诃喻作太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我无元真主匠帝,海而畜众,类日月辉照,五星运行……”。
4、出土于新疆葡萄沟的景教文献:“巫师至今仍惧火。”
5、《三威蒙度赞》:“大师愿彼乞众请,降筏使免火江漂。”
三、崇拜东方
因为“暘谷来威”,所以崇拜东方,正与崇拜太阳相合,这更是从侧面证明了十字“判四方”的意义所在。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击木震仁惠之音,东礼趣生荣之路。”(敲“木鱼”、拜东方)
《至顺镇江志·大兴国寺碑文》:“教以礼东方为主,与天竺寂灭之教不同。且大明出于东,四时始于东,万物生于东。……一生生之道也,故谓之长生天。”
崇拜东方与太阳,是道家的传统,也是东方草原的传统,上文中“长生天”三字绝非想象。匈奴如此,如此,蒙古也如此。
《汉书·匈奴传》曰:“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周书·传》曰:“可汗恒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
四、崇拜莲花
各个碑刻中,要么莲花捧十字,要么天尊手握莲花。莲花于的价值,无需多说。
如果起源于耶路撒冷的,以莲花为圣物,那才是咄咄怪事。
五、景教僧人削顶、留须;景寺烧香、给神像上贡品
与出家的徒禁止剃头绝然相反,《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存须所以有外行,削顶所以无内情”。 景教僧人与佛门僧人一样,都是削顶剃发的。
景寺烧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代宗……每于降诞之辰,锡天香以告成功”。“ 香以报功,仁以作施。”上香,是景教僧人的必修课。
景寺给神像上贡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象,来献上京”,“七日一荐,洗心反素”。 阿罗本是带着经书、神像来到长安的;他们每七天给神像更换一次贡品。
六、禁杀生吃肉
《序听迷诗所经》:“第五愿者,众生自莫杀生,亦莫谏他杀。所以众生命共,人命不殊。”“莫使众生杀祭祀,亦不遣杀命……吃肉啖美”。
《》:“如怜一切众生,见在天下,怜敏畜生,一神分明见。天地并一神作,由此处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斋以伏识而成,戒以静慎为固。”
不仅不禁止杀生,。后来有所戒律:两个脚丫子的动物不能吃云云。;《新约·约翰福音》中还帮助打渔,并与弟子们一起以鱼为早餐。
七、大秦不是东罗马
景教徒将大秦、拂林分得很清,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国家或者地区。
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描述,大秦大体是自叙利亚到伊朗一带的地区,即阿拉伯帝国兴起前的波斯。这里便是所有的“波斯僧”的祖国。估计景教徒是为了有别于祅教、摩尼教徒,坚持自称故国为“大秦”。
拂林才是东罗马,据《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唐代墓志汇编》卷景云OO一):“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又差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焉!”
八、景教之“三一”,与的圣父、圣子、
圣灵的三位一体,完全是两码事
《尊经》:“敬礼妙身皇父阿罗诃、应身皇子弥施诃、证身卢诃宁俱沙,已上三身同归一体”。这个三一,准确讲,是取佛道之和的变种。既如道教之元始天尊与三清(创世),更似之法身、报身和化身之翻版。
(阿罗诃)之法身佛,因佛以法为身,象征了世间宇宙的一切法,三世一切佛,共此一法身。
,随缘教化,广度有缘众生。
(卢诃宁俱沙)报身佛卢舍那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景教的“证身”,要害在一个“证”字,这便决定了与的“圣灵”完全不一回事。
《》:“如功德无天尊证,即不成就”。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日升暗灭,咸证真玄。”
九、景教之一神,非之一神教
景教之一神,与之“一神”,完全是两码事。
景教不仅是“多神”(如日月有灵),而且还有多个“天”。
《序听迷诗所经》:“诸佛及非人平章天阿罗(漠)汉,谁见?……身在明乐静度,安居在天,皆诸佛为此风流转世间,风流无处不到。”《三威蒙度赞》:“于诸帝中为师帝,于诸世尊为法皇”。既然有“诸”佛、帝、世尊,显然不只是一个“佛”、“帝”、“ 世尊”。当然,阿罗诃是“诸”佛、帝、世尊之首,是他们的“法身”。在佛门典籍中,“三世诸佛”,是常见的四个字。
《三威蒙度赞》:“无上诸天深敬叹,大地重念普安和”。只有一个天堂,自然没有“诸天”。但是,有,道教也有。中国有句老话:天外有天。
景教之一神,有两层意思:
1、创世的一神,是道教的元始天尊与“三清”之合体。《》:“一切万物,并是一神所作”。完成创世之后,才引导出三一之说。
2、一心向神。用道教修真学说修炼心灵(如:“喻如飞仙快乐,若快乐身游戏。彼天下快乐,亦如魂魄游在身上快乐。……若五荫贫,不能偿债,如魂魄富饱,贷债与五荫……亦无别计真实。”),“会须一神自见,然始礼拜”,“至心礼拜天尊”,便可以免除三道轮回。
十、景教的“创世纪”, 不同于,也没有伊甸园
与《旧约全书》中创世故事大不相同,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这样描述景教的创世过程的:“粤若常然真寂,先先而无元……(阿罗诃)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风而生二气;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万物,然立初人;别赐良和,令镇化海。”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起初,这个宇宙是“无”;“上帝”阿罗诃通过做六件事“无中生有”而创世:
1、造十字,为人类确定了东南西北四方;(十字是方向,是阿罗诃的象征)
2、造元气,使宇宙有了阴阳二气;(无生有,一生二;加上元气,为三,易成)
3、使黑暗混沌运动,使天地分开;(先有三,后有天地)
4、造日月并促其运行,使天地有了昼夜;(先有三,后有日月昼夜)
5、完成上述之后,又造了人类;(三生万物,包括人类,而只不是亚当、夏娃两个人)
6、赐给人类美好的“和”气,使他们生活幸福。(人类无罪,阿罗诃是爱人类的)
,在景教的文献中,创世的阿罗诃是十分慈祥的,故《三威蒙度赞》:“三才慈父阿罗诃”。
十一、景教中不存在的撒旦
景教之“娑殚”、“娑多那”,不是撒旦,而是指精神被魔鬼迷惑的人;魔鬼的首领是参怒。这看似与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相近,实则更近道教。
如道家所歌颂的那样,创世之初的人类,生活简单而幸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阿罗诃)匠成万物,然立初人;别赐良和,令镇化海。浑然之性,虚而不盈;素荡之心,本无希嗜。”
如道家所指责的那样,景教也认为,扰乱人类的正常生活,是奸猾的智慧。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洎乎娑殚施妄,钿饰纯精。间平大于此是之中,隙冥同于彼非之内,是以三百六十五种,肩随结辙竞织法罗……智虑营营……”
《》:“喻如愚痴人,亦皆善,缘自用恶故,转转便思恶见。……缘神恶故,非独一身,不离三界,亦出离众善眷属,因即名恶魔鬼,改名娑多那。……并皆回向恶道,遂便出离于天堂,天下恶所,是其住处。……然其下处恶中,最大号名参怒,自外次第号为鬼也。缘参怒常设数种恶方便迷惑众人,故使其然也。”
十二、理论基础中的因素
天地之劫、“四色”“五荫”( 即五蕴)、投胎转世、因果报应、三道轮回,是景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与的教义不同,景教认为,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地会毁灭,天堂也会毁灭。但是,灵魂不死,还可以投胎转世。《》:“喻如魂魄五荫,……若天地灭时,劫更生时,魂魄还归五荫身来,自然具足……”
与的教义不同,景教有一整套投胎转世理论。《》:“胎中不住,所以知在先母胎中生。如此闻,须作者此天下,彼处作在后生时此天下,如是此天下生,亦不生常住此处。为如此生能修善种果报,彼天下须者,皆得在先此天下种于后去。彼天下是何处,此处是母胎,即预作若个万物。”
与的教义不同,景教认为,上辈子积足阴德,天尊就会安排他下辈子当皇帝。《序听迷诗所经》:“众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惧圣上。圣上前身福私,天尊补任,亦无自乃。”
与的教义不同,景教认为,上辈子不积阴德,这辈子受尽磨难;这辈子不积阴德,下辈子必定倒霉。《序听迷诗所经》:“如有众生不事天大,诸恶及不取进止,不得官职,亦无赐偿,即配徒流,即配处死,此即不是天大,诸恶自由至,为先身缘业,种果团圆。犯有众生,先须想自身果报。”
如何积阴德?正如上面所说的,第一是要信仰天尊,第二是要尊敬皇帝,第三就是要多做好事。信仰上帝,多做善事,这是、道教、、伊斯兰教都广为宣传的。
更有趣的是,在《宣元至本经》中,还有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类的味道了。
十三、景教僧人、西域与其它事实
唐代也好,元代也罢,景教僧人与信徒,基本是西域人士。
翻开史书一看,这又是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
《汉书·西域传》曰:“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这就是说,大月氏和匈奴、一样,也崇拜东方和日月。
众所周知,当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地,就是大月氏。大月氏原本生活于祁连山一带,被匈奴驱逐,“西击大夏而臣之。”(《汉书·西域传》)大月氏的地盘,在今阿富汗、伊朗一带。到隋朝前后,这一带又归所有,《通典·边防十五》:“(西)统叶护可汗,……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苏定方灭西后的显庆三年,唐朝廷在这里测绘地图、设州置县。
唐玄奘西天取经,便经过了这里。《大唐西域记》卷一:“缚喝国,东西八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北临缚刍河,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人皆谓之小王舍城也。……近叶护可汗子肆叶护可汗,倾其部落,率其戎旅,奄袭伽蓝,欲图珍宝。”按照唐玄奘的记录,这里基本上是一个佛国。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提到的景教僧人伊斯,便是来自位于今阿富汗的小王舍城:“僧伊斯,……远自王舍之城,聿来中夏”。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自西域征调军队平叛。伊斯便是奉命而来并立功:“始效节于丹庭,乃荣名于王帐。”
最晚自汉武帝以来,西域便是一片与中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不断的地方。经史子集中,记载内地与西域交流的文字,汗牛充栋。离开了中华文献,西域基本无史可写。
西域的和界人士,包括学者们热衷于研究的昭武九姓、回鹘、汪古部等人群中多景教徒,崇拜东方、日月,有种种“中国化”的内核与表现,一切尽在情理之中。
顺带一说,元朝时,罗马教廷出使蒙古帝国的柏朗嘉宾、鲁布鲁克,经过深入交流后,不仅发现蒙古人敬畏长生天,崇拜日月水火,而且认为所谓的“聂斯托利”教徒根本不配算作徒,因为他们不举行洗礼、和一样过节、一夫多妻……,反正是对教义一窍不通。更有趣的是,柏朗嘉宾还发现,这些人也拒绝承认自己是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