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大战略就是系统化与直抓根本的修行,其核心就是开悟与开玄关,通常是先开悟后开玄关,也有少数能合二为一的,也有倒过来的,关于开悟,有不少人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如认为开悟就是成道,其实,开悟只能说是进入了理想的稳定的修行轨道,离成大菩萨的境界还差的远,所以,我说的开悟,是指:悟后起修方真修的悟。还有一种界定,如开悟有指向空性的悟,指向神性的悟,那么我说的悟就是指向神性的悟,如果从悟的程度来分,如小悟,大悟、大彻大悟,那么我说的悟,至少是大悟。
为什么把开悟列为修行的头等大事呢?只有开悟了,才知道靠谁在修,修什么,才能需要什么修什么;只有开悟了,才可以没有老师时也能自动化修行;只有开悟了,人生再碰到重大考验时,才能真正拥有最强大的精神体;只有开悟了,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精神上真正站起来了;只有开悟了,才能茫茫人海、法门与经典中,不再迷茫;只有开悟了,才能不看书学习,也能成道,因为根本慧打开了;只有开悟了,即使工作忙,条件差,也不影响成道的信心,因为慧能生万法。
悟后起修方真修、性命双修方平衡、福慧双修方丰盛,系统研修方大成。这是大吉祥导师王子剑总结的修行关键。悟后起修是关键之关键,是首要突破的关键,也是高水平修行之核心基础,所以开悟对于真正修行人至关重要。理悟并不难,难的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可推理可重复的可自控的证悟。
为什么我可以带领大家走向开悟之路呢?首先是我的开悟是在修行十多年后才出现的,开悟后又修了很多年,其次,我在开悟的前几年,内观的功能打开,起心动念就能感觉到背后的信息场是什么,怎么一步步的修出来,我一清二楚,我不是那种被高功夫师父加持开的,所以我知道如何形成合力就开了,不是那种开了,但不知如何让别人开。此外,与我的发心有关,我在修行中曾发愿,只要我修上去了,我一定要把这最深奥的生命进化之法弄得一清二楚。
如何证明我开悟了呢?上面写的开悟的特征,那只是最简要的概括,其实关于开悟的经历我就可以写一本书,这里只能再说一二,修行几十年来,这一阶段人的变化最大,对后面的修行的改变最大,即使没读过的经,也是一看就明白,即使没有碰到的过情况,只要神在,立马能看清本质。再透露一点,就是的当年在菩提下悟道的感觉,我都经历过多次,那种对生命的超脱,那种元神出体升空,明白自己的真相感觉,快乐感,升华感,只能是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到那无法三言两语就能道清的快乐。
为什么又要修开玄关呢?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可知此法非一般方法所能比,但是这开玄关,也只是修金丹大道的关键一步,离道家所说的成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以说开悟是佛家修行之精华,把这佛道两家的精华结合在一起修,就是理想修行的核心。
生命三要素是心神、信息、能量,按传统的说法是精气神,精满气足神旺,是一个看似要求不高,但其实很多很有修行很有功力的老师都不一定做到了,表现就是老师能带给很好的能量场,但他的储备不足。显在的表现就是稍一运动,就气虚。人过四十气亏半,不到四十气也亏,再说得直接一点,成人以后,先天元气就呈下降态了。能量充足了,一切不是轻易的达到,就是自动的达到,而能量的修证,是中国道家区别于任何修行门派的最大特色,无论是理论的完善还是实修实证的经验层次都是任何门派无与伦比的。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万般神通为小术,唯有金丹为大道”,这些都表明的能量修证的重要性, 生命能量的修证从内容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以吃喝拉撒睡为支撑的基础能量层次,二是以仁爱德性德行为支持的社会能量层次,三是以进入玄牝之门后的先天能量层次。
我本人在05年大彻大悟后,就进一步体证出:高智慧是需要高能量支撑的,几十年来在生命能量的修证上走过慢长的弯路,也取得了众多的体会,拜访参学过不少道家明师,各家各派都有长处,但是也有不圆满之处,于是决心编创出一套深入浅出的系统的命功修炼方法,依托开悟了十多年的修心经验,依托了完整的生命系统,加上自身身体的实证,所以这种想法就有了实现的基础,因为有最上一乘的丹道心法作指导,所以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同时又能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学佛的人不少,修道家少多了,修道的群体中修丹道的更少,修最上乘法丹法的少之又少,能与生命修炼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修,既要在红尘中建功立业,又要性命双修,即身成就,一世修成大圆满境界的更少。
但是,修行就是用最理想的境界作指导,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要不然,一入玄门深似海,法门如海,叉路如海,迷上小法小术十年八载出不来的太正常不过了。
五一这三天,就是一次修行大战略的精妙展示,就是一次开悟开玄关根本机理的大揭秘,不是说三天就能一定让你开悟开玄关了,但是有这三天,你的修行就步入高水平的台阶上,有这三天,你再也不会,围着修行在打转了。
给你三天,也许会减少十年二十年的摸索,花一点小投入,也许不知道会省掉多少修行路上的冤枉。就在五一,即刻联系,机不可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