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经才如理如法,达到佛力加倍的效果,是我们每个佛学弟子关心的问题,这里我们选择了印光大师、梦参法师、、妙祥法师的相关开示,提示我们诵经最佳效果的方法,即虔诚恭敬、正念发愿、平静观想、入定至悟、如法回向......正确诵经,获福无量。
印光大师:诚敬为主 入定至悟
梦参大师:读经三要素
:读经是大修行
妙祥法师问答:正确诵经
印光大师:诚敬为主 入定至悟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世欲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也。
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象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某某)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决。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
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
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
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盘,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
读诵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
梦参法师:读经三要素
读经就是修慧,也是修福。读经三个要素:发愿,观想,回向。
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你要知道,念观世音菩萨要至心,不至心不会来。如果你会修观的,念《普门品》的时候,你观想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发这么大愿? 我也要学他,读诵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你读他,也要学他发愿。
诵经的时候,要把“观”加进去,效果就大,那样才能断烦恼.有的道友们曾经这样问过我说:“诵《普贤行愿品》,已经诵了几千部,每天诵一部的话,我诵了十几年,但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我说:“你是怎么诵的?” 他说:“拿着经本念就是了。”对不对呢? 对。我说:“你所说的效果是要求什么效果呢? 你最初发的是什么愿?” 在习诵的时候,你得发愿,你读哪一部经,,或者读《普门品》、《普贤行愿品》,,你读《普门品》,就随着观世音菩萨发愿,读《普贤行愿品》要随着普贤菩萨发愿。
你这样诵,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够了解这部经的涵义,诵的时候,要是不起执着,没有能诵的我,也没有所诵的经,念经时读诵,你的心跟经结成一体,你的心跟观世音菩萨结成一体,你读哪一部经,就跟哪一位菩萨结为一体,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你读经的一个方式。
读完了经,一定要回向。开始读的时候要发愿,读完了要回向,过程一定得做,这就叫修行。你读经,就是在这儿行菩萨道! 就是修行! 我自己坐在那儿念,我怎么行菩萨道呢?你读经的读诵功德,加持回向给一切众生,特别是三恶道的众生,你发愿希望菩萨加持,度脱它们,免除它们的灾难。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心里的力量,我们所作事业的力量,所得的报酬,都拿去给他们。像我们打工,把打工赚来的钱,供养三宝。完了,看见穷苦的众生,布施给他,这种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读诵经的时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报酬就是菩萨加被你,三宝加持你。希望三宝加持一切众生,无论有缘、无缘,这样你在读诵的时候,才能断烦恼。
习诵的时候,能够除灭中大烦恼,得到无上智。否则的话,你照着经文,只念那个字,你是得不到的,读的时候、念的时候,要加上观想力,这样子才能够得到无上智。因为大家修定的少,念《药师经》是为了消灾免难,减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于已经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萨加被除愈。你读《药师经》也得会读,同时你在读的时候,随经文的意思入观,定跟慧两者是相结合在一起的。你在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杂乱心,你读读会入定的。这可不是睡觉,读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样,那就混淆了。所谓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读《华严经》,你会入到华严境界。
过去有位老和尚就是这样,他是在定中读,速度很快,怎么样快呢? 他是从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读了一部《华严经》。大家知道《华严经》有八十卷,他才走那么一两百步,就读完一部《华严经》,他是在定中读的! 要普遍的读,那就是一即一切。后来侍者提出问题,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个人,一人拿一卷,八十个人听着他读经,拿第一卷听到他读一卷,拿八十卷听到读八十卷,他就读好了。
我们虽然还不到这种定力,但是我们可以从初浅的作起,,读到哪一品,就观想哪一品,知道这一品是什么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读,效果更好一点。乃至于读经的时候,不要把琐碎的事情都搁在脑子里头。读经的时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乱的时候,就坐在那儿读经,读一读就睡着了。这个情况也有,读一读,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读到哪里了。修定不许掉举,不许昏沉,读经也是这样,不能掉举,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举,这一部经看的是很少,你会读很长的时间也读不完,读一读,会生厌烦的,要是碰见一部长的经,你更是读不下去。这些是要防犯的过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读经就是修慧,也是修福。《》讲般若空义,读《》,福德之大,超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比那个布施的功德都大,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双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经文当中好像没有说修法,其实每部经都告诉我们方法,你得修习,习的时候就是学,你这样的读才能够得到受用。佛令这一切的众生,要是有大乘根机的,专门修大乘的,让他习读诵大乘,不但自己去习、去读,也劝别人去习去读。这样子就能够得到无上智慧,也因为读大乘经典,回向给一切众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众生所有的苦难。你自己读,让一切众生也读,令他们趣入无畏城。
“无畏城”,成了佛之后,有四无所畏,畏是畏惧的,我们现在惧怕的情形很多。,感应不同,或者看见鬼神,或者发冷,这并不是坏现象。这个时候你都要问一问,这是他有畏惧,不敢再读经。本来读经是消除畏惧的,但是他有了畏惧,由读经而感受畏惧,这种情况很多。
,读别的经也会有,你要先明了,读诵大乘经,,怎么会有这种恐怖感呢? 本来读经的时候,能够趣向无畏,趣向没恐怖。佛的四无畏是一切智无畏,障道无所畏。你修道的时候,说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说的时候,无所畏。只有佛才能说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须跟你说清楚。说的时候,无所畏惧。还有,漏尽无畏。漏尽,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众生,使他永远都得到解脱。第四是尽苦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惧,说的时候无畏惧,因为佛的智慧能够知道。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达到佛的境界,除一切众生苦,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就能得到这些利益,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时候是一样的.
:读经是大修行
我们善根福德都不足,要培植,天天亲近佛菩萨,唯一的亲近方法是读经,明理,依教奉行。
菩萨读经绝对没想经里的意思。读经时一个念头不起,无知。起作用时,展现你无比的智慧,这叫无所不知。
读经是修定。读经有两种读法,两种目的。
第一种,求根本智,那种读法,恭恭敬敬,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念错,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怀疑,这种读法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我们修无知。读经想想这句什么意思,那一段怎么解释,就坏了,读经的目的破坏掉了。读经是修定,读一小时,修一小时定,修定的方法很多,净宗是用读经、念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是修定。
第二种方法,随文入观,已经得到根本智、得到定,才有这种能力,把经里佛所讲的理论、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那是高境界,心跟经融成一片,是真功夫。 信心不具足,还有怀疑,遇到境界还会动心,就要听经、读经。
读经的目的是在学道,应该怎样学?一部经,从一部经下手。如果没有得定,没开悟,绝对不看第二部经。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历代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用这个方法。凡是失败的人都是自作聪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旧规矩。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是修定,长时熏修是从定里开慧。 他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一样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间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净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那个解是正解,不会曲解、错解。没有根本智,心不清净,看经不理解,听讲意思也错会了。关键是在用心。要如法的修学,要修真实的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
读经真正的作用,是用它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决定不是念这个经佛菩萨喜欢,念给他听。今天造恶业,回去念几遍经,佛菩萨就原谅你、消你的罪业了,那是自欺欺人。
把你平常心里思想忆念的,统统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最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读经就是思想忆念依正庄严,读就是忆念,忆念就是读诵。不要一面念着经一面去想。我们用读诵持名的方法,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通通打掉。初学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定要从读诵下手,读诵不但能修定,同时能开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不能打妄想,就一直读。你想,这个念头很粗,不易成就三昧,我读,读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去想它,这个觉观慢慢就细,容易成就念佛三昧。容易达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乱。
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经是戒学,依规矩去念,规矩就是持戒;以真诚心、恭敬心读,一个妄念没有。跟念佛一样,不能夹杂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念颠倒,就是修慧。念经最忌讳的是夹杂,念了,想这一句什么意思,就完了,戒、定、慧三学全部破坏掉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念经文,意思自己出来了,不要理会,不管它,继续念下去。千万不要怕忘掉,赶快记下来。为什么?这一次有一点悟处,念第二、第三遍,遍遍有悟处,不用记它。念经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随自己欢喜就好,一定要念到心平气和、全身舒畅,就得受用。默念、出声都可以,最好出声,出声的功德比不出声大很多,念给别人、无形众生听。出声,要读得字字分明,音声悦耳。让人听了生欢喜心,听后会觉悟。默念,自己、鬼神得受用。我们身心微细的震动,一般人不能发现,鬼神行,默念他都能听见。读诵不能图快、图遍数多。有的同修读得很快,一部《无量寿经》半小时念完,读的模糊不清,这样读,只利己,不利他。读诵时要有利益众生的心。读时不能草率,一定要诚心诚意、恭恭敬敬、一心专注。
读经一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部经要一次读完,分几段读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读经时绝对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扰。在家读经最好把电话拔掉,用清净心读才能收到效果。读经如果常常有干扰,常常间断,这种读经是帮助你熟悉,是练习阶段,没什么大作用。
马鸣菩萨教我们读经、闻法要离言说、文字、名字、心缘相。
法界就是一念心性,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个意思。佛意叫我们不要执著。唯有离名字、言说、心缘相,才能体会大道。一落在名、言里,心里有念头在思惟分别执著,事实真相永远跟你隔绝。
读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彻大悟。心浮气躁,要赶时间赶功课,那没用处,心要恭敬,会有悟处。
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佛要说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没有思想。所以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变成你的胡思乱想。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离开思想,没有思想,你就能够体会到佛的意思。这是真实、圆满的智慧。读经绝对不能思惟经中的意趣。用思考来学佛,永远不会成就。
研究用心意识,佛法讲参究,参究不用心意识,用的是真心,会开悟。用心意识叫研究,用的是妄心,不会开悟。把佛法当做世间一门学问来研究,经典变成世法了,不是修道,修道是讲悟入境界。
每天读诵,听阿弥陀诲,如同在阿弥陀佛身边,现前的一切时、一切处,决定得阿弥陀佛护念。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真弥陀弟子,天天要受阿弥陀佛灌顶,每天读经,念一遍,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念两遍受两次灌顶,一天念三遍,就得诸佛如来三次灌顶,你的福报还有谁能比得了?《无量寿经》太长,没关系,念《阿弥陀经》也一样,念一遍,诸佛如来给你灌一次顶,念十遍,每天佛给你灌十次顶,你还能不开悟吗?
为什么教先念经,不教先念佛?念经,收心。心里妄想太多,一句佛号不得力,读经目的在收心、断惑。经典读多了,慢慢开悟了,疑惑就断了。断疑生信,你信愿才会恳切,信愿才有力量,读经就是把妄念读掉,疑惑读掉,一切分别执著读掉,然后就紧紧抓住一句佛号,那就成功了。
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经是戒学,依规矩去念,规矩就是持戒;以真诚心、恭敬心读,一个妄念没有。跟念佛一样,不能夹杂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念颠倒,就是修慧。念经最忌讳的是夹杂,念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念经文,意思自己出来了,不要理会,不管它,继续念下去。千万不要怕忘掉,赶快记下来。为什么?这一次有一点悟处,念第二、第三遍,遍遍有悟处,不用记它。念经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随自己欢喜就好,一定要念到心平气和、全身舒畅,就得受用。默念、出声都可以,最好出声,出声的功德比不出声大很多,念给别人、无形众生听。出声,要读得字字分明,音声悦耳。让人听了生欢喜心,听后会觉悟。默念,自己、鬼神得受用。我们身心微细的震动,一般人不能发现,鬼神行,默念他都能听见。读诵不能图快、图遍数多。有的同修读得很快,一部《无量
寿经》半小时念完,读的模糊不清,这样读,只利己,不利他。读诵时要有利益众生的心。
读时不能草率,一定要诚心诚意、恭恭敬敬、一心专注。读经一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部经要一次读完,分几段读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读经时绝对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扰。在家读经最好把电话拔掉,用清净心读才能收到效果。读经如果常常有干扰,常常间断,这种读经是帮助你熟悉,是练习阶段,没什么大作用。
马鸣菩萨教我们读经、闻法要离言说、文字、名字、心缘相。
法界就是一念心性,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个意思。唯有离名字、言说、心缘相,才能体会大道。一落在名、言里,心里有念头在思惟分别
执著,事实真相永远跟你隔绝。
读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彻大悟。心浮气躁,要赶时间赶功课,那没用处,心要恭敬,会有悟处。
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佛要说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没有思想。所以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变成你的胡思乱想。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离开思想,没有思想,你就能够体会到佛的意思。这是真实、圆满的智慧。读经绝对不能思惟经中的意趣。用思考来学佛,永远不会成就。
研究用心意识,佛法讲参究,参究不用心意识,用的是真心,会开悟。用心意识叫研究,用的是妄心,不会开悟。把佛法当做世间一门学问来研究,经典变成世法了,不是修道,修道是讲悟入境界。
每天读诵,听阿弥陀诲,如同在阿弥陀佛身边,现前的一切时、一切处,决定得阿弥陀佛护念。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真弥陀弟子,天天要受阿弥陀佛灌顶,每天读经,念一遍,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念两遍受两次灌顶,一天念三遍,就得诸佛如来三次灌顶,
你的福报还有谁能比得了?《无量寿经》太长,没关系,念《阿弥陀经》也一样,念一遍,诸佛如来给你灌一次顶,念十遍,每天佛给你灌十次顶,你还能不开悟吗?
为什么教先念经,不教先念佛?念经,收心。心里妄想太多,一句佛号不得力,读经目的在收心、断惑。经典读多了,慢慢开悟了,疑惑就断了。断疑生信,你信愿才会恳切,信愿才有力量,读经就是把妄念读掉,疑惑读掉,一切分别执著读掉,然后就紧紧抓住一句佛号,那就成功了。用读经的方法先把染污洗掉。读经比念佛有效,因为念佛只有一句佛号,佛号念久了,念到滑口了,有口无心了,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照打妄想,感到佛号没有力量,压不住妄想。读经,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错了行,所以你一定把精神集中在经本上,用这种方法离开妄想、分别,容易摄心。我劝大家一天至少将《无量寿经》念三遍,念满三年,古人入佛门不是从听讲解入门,从读诵,时间限制五年,五年读诵,纵然不能背诵,都很熟了,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现在人没耐心,所以我把五年减成三年。再减少一点不行了。念三年,满三千遍,念熟了,可以背诵。常背经文,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间,起心动念就会想到佛在经上是不是这样教的,起念、说话、做事,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诲,三千遍念下来,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功夫得力了。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要再念经了,专念名号,他心定了,那个名号会有很大的作用。
重要的是要专要精,其他一切经论法门统统放下,这三年功力完全用在《无量寿经》上,不仅是口念,一定要把经里的教训时时刻刻记住,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才叫读诵。每天念,愈念得多,体会愈深、愈广,你才发现经的义理无有穷尽,用这个经来启蒙,来奠定三资粮的真实基础。
为什么要提倡《无量寿经》?过去提倡《阿弥陀经》,民国以前,人很老实,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念佛,《弥陀经》足够了。现在人不老实,天天胡思乱想,《弥陀经》经意很深,他要不了解一点道理,怎么能接受? 《无量寿经》讲的圆满,事理、因果面面都说到了,分量不多,现代人容易接受,最契合现在众生的根机。 这部经不看注解,也能懂,依经典教训,你真做,能信、能愿、能行,你解得深浅都得利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无量寿经》是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一切经典的精华,念这部经就是念一切大乘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不讲这部经的。念这部经,就是把一切诸佛所讲的经统统都念到了。 依《无量寿经》修学,“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自己几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就转阿弥陀佛无量劫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
《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经”所在处,就是阿弥陀佛所在之处。 念一部《无量寿经》,没一个妄想,必定跟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读经一定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 每天一定要念一部《无量寿经》。 佛光在哪里?《无量寿经》经本就是。这个经是星星之火,字字句句充满了无量无边的智慧。
《无量寿经》是经中之王,要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一经通,一切经通”,学到通,通到自性。任何一部经都是释迦佛从自性般若里流出来的,所以每部经都通自性。坚持在一部经上成就戒定慧,才通一切法。好比凿井,在一个地方一直打下去,打得愈深,水源就愈丰富。
每天念一部经,三、五个月心得到清净,若同时看很多,三、五年得不到清净心,没用处。秘诀就是“专精”。学的经太多,纵然很如法,没有定力,定得不到,慧就不能现前。 《无量寿经》每天读诵,不定什么时候无量寿三昧现前,在这里成就戒定慧三学。得三昧后,肯定开智慧,经里的意思,正确的理解,不用研究。 大乘经灭罪功德非常之大,只念经题就能灭千劫极重恶业。何况读全部经文!《无量寿经》上经题有阿弥陀佛名号在,这里头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别号,这个经题念一遍,就念了两声阿弥陀佛。这个经,经首的题目,灭罪功德不可思议。现代人,现代社会,受持这部经的效果,非常快速,非常有效。
对极乐世界了解不透彻,唯一的办法多读经,多听讲,听一遍不行,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可以不听了,专心念佛了。听经是帮助你了解事实真相,明白后对佛法世法再也不怀疑了。你心如止水,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一念不生,这时可以不听经了,完全回归到自性。 听经能提升善根福德 。
妙祥法师问答:正确诵经
我们诵经目的是干什么?不是要明白里面的意思,是去掉我们的知见。我们诵经往往是用世间法,要明白里面的意思,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准确。诵经所谓的明白也是为了去掉我们的知见,明白了这个,而知道那个是错的,所以说是用这个代替那个。我们诵经不是为了明白,我们不走世间的明白,我们要去掉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思维不正确,我们要用佛的知见代替我们的知见。这就是经书所说的,“入佛知见”,这才是对的。
我们入佛知见,那是不是“明白”呢?它不是明白,那是智慧。因为明白是生灭法。有个“明白”,就有个“不明白”在;不明白就要求一个明白,它俩只是个对待法,它不是经书的本意。佛讲:以相求我,以声求我,即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已经告诉我们,不要以为里所说的意思,就是佛说的了。而是通过佛讲的经,我们真正的去掉知见,我们的一切知见没了,那就是佛的知见。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
佛说:“照文解义,三世佛喊冤。离经一字,便是魔说。”什么叫照文解义?就是佛怎么说的,你怎么“明白”,那就是照文解义。文怎么说的,你就怎么解释的。实际上这并不是你明白了,而是你通过世间的辨聪把它解出来了,所以说这并不是佛的意思,这就叫照文解义,这就是三世佛喊冤。什么叫三世?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没有这么一个意思。佛真正的本意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智慧,也就是说要去掉我们的无明。
我们同时要知道“离经一字,便是魔说。”什么叫离经一字?离开了佛所说的法,不是佛的本意,那就是魔说了;自个乱创造,那都是魔说;不符合佛说的深深的意义,那就是魔说。这个魔说我今天不多讲,因为很多东西都可以列入魔说,(从究竟讲)除了佛说的,剩下都叫魔说,包括一切善法。世间的善法有的都混入到里,这都是魔说,这都不是佛说。“每天诵一卷《楞严经》,难以理解经义”,为什么难以理解?这个难以理解是正常的,就是因为我们难以理解才要诵。我们诵经不是要明白里面的经义,也不是理解。是什么呢?是通过这个经来改变我们的思想,去掉我们的执著和知见,而让我们真正的佛性能显露出来,那是佛的本意。它不属于明白和不明白。
也就是说一部经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思不思维呢?要有正思维。比如说这是《楞严经》,我念一段,“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不明白什么意思。我们不可以用限量。什么是限量?就是我们脑子思维、合计:“这什么意思呢?‘知见立知’,噢,这个知道,那个知道。噢,这不是那个……。”你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那就是错误的。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就问自己明白不明白?我要明白,它智慧自然就显露出来;如果自己的智慧不能显露出来,就属于不明白。从而避开了我们的知见。就像我们走这个道,这本来没有障碍,你要自己设个障碍。我用分析和理解的方法来理解这个经,实际上就是在前面立了一个障碍出来,就不能往前走了。只能在这块围这个柱子转,来回在这儿转,就走不动了。
我们学经要什么呢?要避开这个东西,不让它形成这个东西。就是说我不要求我们知见的理解,不要脑子思维的分析,避开它。而要干嘛?就问自己:“明白不明白,理解不理解,这什么意思?”理解就是理解,理解了它自然有理解的方式要现前。这个怎么算“理解”?我不给你讲,因为讲了会害你,你又产生另外的一个知见。理解的时候必然有智慧,智慧现前了才叫真正的理解。
我们往往把我们所谓的分析、我们的思维作为理,作为理和事来看。说,“我理到了,事还没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理到了事肯定到,事到理必到,它俩是一体的东西,事理是不二的。不可能说这边叫理,那边叫事。那你说这个叫杯,而这(个木块)就不叫杯。它俩是一个东西吗?它俩不是一个东西?而杯它既然是一个东西,管它叫杯也好,管它叫铁罐也好,它都是一个东西,虽然名不同,但是都是它一个东西,绝对不可以分割的。
自性是圆满的,是具足的。那么它既然是“理”不是“事”的话,那绝对不是自性的理,也不是佛的理,它是我们思维的理。所以它不能称为“理”。所以对这个事理不能看成是分割的,必须看成是一体的。只有你正确的认为一体,你才能往前走。因为你认为自己已经有了(正)知见,你有了错误的理解,自己就给自己设障碍了。“噢,我理已经明白了,我事还没做到,但我这理论是正确的。”完了,你这一下就把自己定在那块了。不管你理说得多么准确、多么好,如果你事做不到,你那都不能称为是佛的理。
什么是佛的理?佛的理是无相的,不是见闻觉知,不是我们的知见。佛的理和事是一体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个事理不二,千万不要在这里按照现在(有些错误)的说法去理解。要那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很难往前走了。因为你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没有必要的障碍。所以我们要问自己:“我到底明白不明白?”这个问的方法,你比如说刚才我讲了“虚空立世界”:“好,‘虚空立世界’,明白不明白?”这个稍停一下。不明白我再诵下一句话,就这样来修行。刚才我讲了,这样修行回避了一个知见的问题,躲开了这种障碍,避开它。就是说回避了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的障碍,就能直去直入、单刀直入,一下就跃过它,不再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了,直接就进去了。我们直接到哪里?就跟佛去讲话了。
这样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众生来讲,有时候不认可。因为我们活着都活在理论上,有不点儿事都要讲理,没有一个不讲理的。“这事不对呀,师父这不对呀!”都是在讲“理”上去下功夫,都是拿这些障碍来障自己的修行道路。就世界上的“理”都给你,它也不是佛法。就像现在的科学理论似的。科学做出了那么多的理论,它也不是佛法。是发展了,不假。卫星已经上到月球了,还要继续发射,一个不行,两个、三个,不断地往月球发。你看看这个理论掌握得多好,科学有那么多发明。包括电视啊,其它的都有非常多的发明。科学理论逐渐增多,确实有它的效果,也改善了人们的视觉和感觉。但是这些东西虽然有它长处的地方,也有它限量的地方,绝不是佛法。因为它是生灭法,它和不生不灭没有关系,它是幻境。
我们就是因为好讲理,把幻境当成了一个什么呢?当成究竟。这就是我们的错误。所以我们不怕诵经不明白,就怕不会用功。如果像我说的这么用功,你可能这一部经还没诵完呢,诵了半部经,有可能就见佛了。你也不懂得什么是佛,也不知佛的三十二好相,也不知道佛要干什么?但你就见“佛”了。为什么见佛呢?因为你的心,你的用功,它正符合佛法。实际上你那个不成为理论的“理论”,它就是真正的理论。而我们用思维所形成的“理论”是知见,它就是众生的无明。你多一层理论就多了一层无明。所以没有离开无明。
我说这种方法,可能大家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但是你们愿意试的可以试。应该这么看经。怎么样理解经义?应该用心去理解,不是用知见。
什么事情都不要用自己的知见和思维。当你认为思维正确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错误的时候,有了思维就是错误的。当然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没有思维,但我们要降到最低的程度。为什么要念佛?说你成天念佛,不离开这佛号,就是不让你起思维。为什么参话头?也是不让你起这个分别心。还包括学密,为什么学密要你观相?当你一打妄想这个相就变了,所以不能打妄想。一个劲在那观,最后观来观去,心就不动了,集中一个地方。所以都是为了这个目的,都是不让我们打妄想。
我们不要求明白什么意思,要求的就是什么是正确的。过去有那么一句话:“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时错路。”就是这个道理,宁可千日不悟,你也不可错路啊。你要求个“悟”,本身就是错误的。只要是路不错,那就对了。修行啊,我看这样比较正确,这个得你们自个认可。
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因为您的爱心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