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七夕快乐~ 别在为你的 ta 不愿意秀恩爱,或太愿意秀恩爱而苦恼啦~ 研究表明,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影响人们渴望关系可见的程度,即他们会不会愿意秀恩爱。看看你们各自是什么类型吧~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Facebook上发布他们和恋人的合照,而另一些人不会分享任何与恋爱有关的信息?有研究者检验了一个变量:关系可见性。当人们试图将恋爱关系纳入自身形象的中心部分,并传达给他人的时候,关系可见性就出现了。根据印象管理理论,人们通过自己与世界分享的个人形象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感知(Leary & Kowalski, 1990)。比如一个大学生穿着校服,可能使其他人感到他有着学校自豪感,或者因为大学生这个角色是他身份的重要部分。我们想知道印象管理是否也会影响恋爱关系可见性。Facebook 似乎是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好地方,因为在 Facebook 上能够轻易识别几种类型的关系可见性,比如主页照片、状态更新和是否对其他用户表露自己在恋爱都显示恋爱关系的可见性。
以往的研究表明,发布主页照片(代表伴侣两人关系的照片)的人对他们的关系更满意(Saslow, Muise, Impett, & Dubin, 2013)。然而,我们感兴趣的是个体差异是否导致恋爱关系的可见性的原因。我们推测依恋类型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依恋从两个相区别的维度(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描述了它如何影响人们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和思维(Collins & Allard, 2001)。在焦虑维度上得分较高的人对自己有着消极的看法,担心伴侣会抛弃自己。我们预期在焦虑性得分高的人更期望他们的恋爱关系被人所知,而在回避维度上得分更高的人恰好相反。
在第一个研究中,我们发现焦虑型个体更希望他们的恋爱关系在 Facebook 上可见,而回避型的个体不是如此。回避型依恋的个体更少在 Facebook 上发布恋爱关系的状态和照片。我们同时也探讨了这种差异背后的动机。焦虑型依恋的个体认为他人知道恋爱关系会对自己评价更高,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认为他人知道恋爱关系会对自己的评价更低。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个体都担心他人认为他们的恋爱关系不稳定、不幸福。但是这种担心会使得焦虑型个体希望关系可见,回避型个体希望关系不可见。
在第二个研究中,我们通过实验法检验了依恋和恋爱关系可见性的关系。我们诱发被试感受到焦虑型依恋或是回避型依恋,诱发方法是分别让被试想象他们的恋人犹豫接近他们或是他们犹豫地去接近自己的恋人。那些焦虑型更高的被试表现出高的渴望关系可见的愿望,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更期望低的关系可见。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依恋能够影响到渴望关系可见的程度。
最后,在第三个研究中,我们招募了一些情侣完成“日常记录”(连续两周的在线调查)。结果与研究一致,我们发现回避型依恋的个体有更低的关系可见性(他们在 Facebook 上发表更少的状态和照片)。此外,那些伴侣为回避型依恋的个体的关系可见性也很低。也就是说,有一个回避型伴侣足够抑制自身的关系可见的行为。同时我们还发现,人们日常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到 Facebook 的发布状况。在那些他们感到对恋爱关系不安全的时候,他们会在 Facebook 上发布更多有关恋爱关系的信息。
所以,当下一次你看到 Facebook 上有人秀恩爱时,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并不是每一个使自己恋爱关系可见的人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回想一下发布伴侣照片的人有更高的关系满意度,Saslow et al., 2013)。但是人们如何看待他们的伴侣和恋爱关系,无论是好是坏,可能会对关系可见性产生影响。
— 想加入炫酷翻译团?回复「大脑翻译团」立即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