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中国粮油学会王晓芳:互联网时代下科普工作的感悟

中国粮油学会王晓芳:互联网时代下科普工作的感悟

2020-09-28 15:56:00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人员“互联网+科普”专题培训班学员的精选文章,作者为中国粮油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王晓芳,标题为编者所加。


此次为期三天的“互联网+科普专题班”培训,不仅帮助学员学习了国家和科协的政策规划、实施计划,同时为我们提供机会了解了新技术与新媒体传播方式,聆听业界专家、大卡的真知灼见,参观互联网领军企业,进行了头脑风暴一般的洗礼,开阔了科普思路,对本人而言,受益匪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天我们都不得不去甄别各种信息。课上老师提及关于食物相克的谣言就是我母亲郑重其事说与我听的。惭愧的是,我作为一名粮油行业的科普人,并未加以制止,家中的菜谱也由着母亲进行了加加减减。虽说术业有专攻,可是自身的科学素养真是亟待提高,最主要这种偏听偏信似乎已经成为下意识的本能。我想这也是现代社会公众的一种通病了,所以科学普及工作才如此重要,政府才如此重视,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才如此迫切。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科普工作”,出现了620万条相关信息,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学术论文、科普网站、相关新闻以及科普工作总结。真是应有尽有。接着输入“科普传播”,出现387万条信息。“科普中国:科普传播之道—科技传播者在线学习平台”的新闻排名第四。对于这一结果,作为科普人,我很是欣慰。这说明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但是,与当今网络红人大卡的影响力相比,我们进步的空间还是留有余地的。

结合课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和自身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科普工作,我做出以下几点总结:

1对科普的热爱,是做好相关工作的原动力。


唯有内心对科普的热爱,才能怀揣“激情”,并为之付出“持久的努力”。唯有热爱,才会用心;唯有用心,方可成事。


2做出内容和特色、提高可辨识度、做出无可无替代的科普服务才是王道。


做科普必须准确定位,找对风口,围绕公众关切和国家重大需求,与主流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引起共鸣。例如前一段时间的镉大米问题,粮油适度加工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关系粮食安全储备,是国家重点关注问题。但如何向公众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宣传,如何树立公众信心,是需要我们用心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在圈子内部进行答疑解惑,应该惠及更多受众,这也是科普需要达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平台,做好跨界合作,方能有大作为。


要解决专家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平台的利用必不可少。作为一个粮油科技学术团体,需要互联网思维,需要跨界合作,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引进新的营销理念、新的信息互联网科技宣传等手段,推出科普服务产品,从而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


4组建科普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科普不是一人的科普,需要凝聚团体智慧,多方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同时,除了需要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之外,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事,如履薄冰的科学态度也是成事之要。

百度对“科学普及”有这样的描述:“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我们科普人要想唱好这台戏,需要保持对新鲜事物和技术的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修炼内功,借助跨界合作和技术发展,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惠,为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助力。

作者:王晓芳

责任编辑:鲁聃玉文

科普中国传播之道

交流    分享    行动    担当


微信ID:kpzgcbzd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转载请务注明出处

投稿、合作等事宜请联系:kpzgcbzd@news.cn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