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一言止杀邱处机

一言止杀邱处机

2022-06-07 08:53:01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邱处机被描述为一个急性子、爆脾气,论武学成就不如师父王重阳,论道家涵养不如师兄马丹阳。他有些武功造诣,却未达最高境界。他授课耐不得烦,教出个不成器的杨康。这个广为人知的“邱处机”,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扭曲的形象,并非真正的长春子。

  历史上的邱处机(1148—1227)是一个有着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人: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至今存诗词600多首,诗风朴实流畅,关心现实,《悯物》、《因旱作》写出了动乱的惨状和悲愤的心境。他有很高的医学修养,精通传统中医,着有《摄生消息论》讲养生之道。历史上,丘处机的名声颇大。这不是因为武功,而是因为他通过自己对蒙元统治者的影响,拯救了无数的中原百姓。他也是个成功的传教者,奉元太祖旨意掌管天下道教,令全真教盛极一时,寺庙改道观者不计其数。在戎马一生,以征服天下和征服作女人为人生最大快慰的成吉思汗,到了58岁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成吉思汗虽处在“烈士暮年”,但仍“壮心不已”,为了留住岁月,为了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他需要寻求“长生之术”,以及抚众安民的治国之道。为此,成吉思汗决定与闻名天下的邱处机交友论道。

  然而当成吉思汗遣信使持手谕相邀,他却心花怒放地前往漠北晋谒如日正升的元太祖。据说他在使者尚未登堂入室之前就有预感了,吩咐弟子:“赶快替我整理行装,皇帝派人来召见我了,我要去了。”

  成吉思汗的诏书里希望他效仿姜太公、诸葛亮来辅佐自己成大业。邱处机确实做了一回姜太公:钓到一条大鱼。或者说,仙风道骨的他,也难以回避、摆脱名利的诱惑。邱处机一生中最辉煌的一笔是,1219年腊月丘处机带领尹志平、李志常等18位弟子从山东今莱州启程西行。

  西行途中的艰苦更不必说,他们时常要受到沙尘暴、流沙的袭扰。艰难的时候,车子陷到流沙里,马儿停滞不前,人想挪动一步都很困难。丘处机的随行弟子之一赵九古甚至病死在了西行路上。1222年初夏,历时3年,行程35000里,以74岁高龄会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十分高兴,便开门见山地向他讨要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

  邱处机乃进言:“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治天下以“敬天爱民为本”,长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前者说的是为政之道,后者说的是养生之道。成吉思汗深为赞赏,称他为“神仙”。邱真人之行的目的何在且看看他出发前赠给朋友的一首诗--“十年兵火万民愁,万千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显然,邱道长不远万里,为的还是中原百姓免受屠戳。后来,在邱处机的影响下,成吉思汗(1162-1227)下令“止杀”。这道命令从横扫欧亚的统帅口中说出,自然会有很多人刀下逃生。后世的乾隆皇帝还曾为此写过一副对联,下联是: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在邱处机见到成吉思汗前,就已经通过“林间伏虎”“舍粮活人”“不杀劫匪”等段落,道出了长春真人“众生平等,反对杀戮”的执念。一道一汗相遇,并非相见欢。成吉思汗大摆宴席,意在向“300岁的邱真人”求长生之药,而邱处机自称七十有四,并无不死仙丹。

  在几个小波折之后,一心救众生的邱处机和誓要从日升之城杀到日落之城的成吉思汗不可避免地正面碰撞了,须发皆白的道长怒吼:大汗头上的长生天和众生头上的天是同一片天!

  接着,邱处机向成吉思汗介绍了几个师兄弟跟着师父王喆(王重阳)修真养性的一些情况。尽管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长生药,尽管有些失望,成吉思汗还是对邱处机的坦诚表示欣赏,命令护卫人员称邱处机为“神仙”。把一个行走江湖的道士赞誉为济世度人的“神仙”,成吉思汗对邱处机表现出了极高的崇拜和尊敬。同时,成吉思汗的坦诚风范也非常投邱处机的脾气,二人相互仰慕,彼此欣赏,友情已经悄然萌生。

  之后,成吉思汗专门设坛,请邱处机传道,并多次与邱处机讨论修身治国之术。期间,成吉思汗像个小学生一样“温颜以听”,并“令左右录之,仍敕志以汉字,意示不忘”。在求知方面,能够如此的郑重其事,如此的毕恭毕敬,这对于率领千军万马,纵横亚欧大陆,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来说,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蒙古人害怕打雷,成吉思汗趁机向邱处机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这种天文现象,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邱处机只能从道家的角度加以阐述:“山野闻国人夏不浴于河,不浣衣,不造毡。野有菌,则禁其采,畏天威也,此非奉天至道也。尝闻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闻国俗多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众。”对于这样迷信的甚至有些应付似的解释,成吉思汗也表示“欣然采纳”,并让人用回鹘文字记录下来。邱处机请求“遍谕国人”,也为成吉思汗所接受。同时,成吉思汗还召集诸子、诸王和大臣们,盛赞邱处机,要求他们将他所说的“各铭诸心”。

  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虔诚求道、悉听教诲,一个求知若渴,一个言听计从,在有限的相处日子里,成吉思汗与邱处机不知不觉的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到1223年春,丘处机已在成吉思汗身边呆了一个年头。由于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思念故土,丘处机决定请辞返程东行。成吉思汗对他依依不舍,表现出了强烈的眷恋之情,先是以给邱处机过生日为理由,接着又以“神仙将去,当与何物,朕将思之。更少待几日”为借口,拖延了好些时日才肯放行。3月,大汗依依不舍地与丘处机辞别,并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却遭到谢绝。为了表达对邱处机的深厚感情和高度关切,成吉思汗干脆下令免除邱处机门人一切差发,并赐圣旨:

  “道与诸处官员每……所据大小差发赋税,都休教着者。据邱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赋税者,其外诈推出家,隐占差发的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案主者。……照使所据,邱神仙应系出家门人,精严住持院子底人,并免差发税赋,准此!”(《成吉思皇帝圣旨》)出发的时候,蒙古大军中诸多将领携带着珍奇果品和葡萄美酒,一直送出几十里。临别之时,众人都挥泪迟迟不忍邱神仙离去。

  为了沿途照顾、保护邱处机,成吉思汗还派遣阿里鲜、以蒙古带、喝刺八海“护师东还”。

  东归万里,磨难重重,邱处机虽有特使照料,但毕竟年事已高,行至五月十七日,邱处机生了大病,不能进食。这时,邱处机一行跋涉到丰州城(今呼和浩特市东郊18公里白塔村)。驻扎在丰州的蒙古军元帅出城将邱处机一行接回自己府上,并特意做了热气腾腾的面条,由蒙古军元帅俞公亲手端给邱处机。邱处机顿时食欲大增,饱饱吃了一顿。第二天,邱处机的病竟然不治而愈,饮食也恢复如常。元帅俞公拿出一张盖有成吉思汗御玺的纸,恭请邱处机题字。邱处机挥笔写下一首五言诗:“身闲无俗念,一宿至鸡鸣。两眼不能睡,寸心何所萦。云收溪月白,气爽谷精神。不是朝昏坐,行功扭捏成。”这首诗篇是邱处机为丰州(今呼和浩特)留下的珍贵墨宝。

  邱处机离开后,成吉思汗想起他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想起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依然念念不忘,又发了三道圣旨,表示了对老朋友的想念。

  其一、1223年11月18日:“神仙自春及夏,道途非易。所得食物驿骑,好否到宣德等处,有司在意馆谷否招喻在下人户,得来否朕常念神仙,神仙无忘朕。”(《长春真人西游记》)其二、1224年2月25日:“神仙至汉地以清净道化人,每日与朕诵经祝寿,甚好。教神仙好田地内爱住处住。道与阿里鲜:神仙寿高,善为护持。神仙无忘朕旧言。”(《长春真人西游记》)其三、1224年6月15日:“自神仙去,朕未尝一日忘神仙。神仙无忘朕。朕所有之地,爱愿处即住。门人恒为朕诵经祝寿则嘉。”(《长春真人西游记》)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成吉思汗竟连续发布三道诏书给邱处机,每道都是畅叙两人友谊,又口口声声称他为“神仙”,并且关怀备至,每次都有“神仙无忘朕”的恳求,可见两人己经心心相印。

  为了体现对老朋友的器重和照顾,1227年5月5日,成吉思汗再次传旨邱处机:“改北宫仙岛,为万安宫。天长观,改为长春宫。”(《成吉思皇帝圣旨》)并任命邱处机掌管全国的道教事务,进一步提升了邱处机在全国的地位和威望。1227年农历七月初九,邱处机病逝于燕京白云观;三天后的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行营,这真是历史的巧合。但他们之间建立伟大友谊的故事却永久的被历代传为“佳话”

  北宋末靖康间,徽钦二帝落陷,流转迁徙至金上京,中原大好河山移社稷于完颜氏。宋高宗南渡之后,建都于临安,仅存半壁残山剩水。而黄河南北,沦陷之后,庐舍为墟,士大夫则星流云散,残存者仕于新朝。在此之际,而突起新的道教。全真教即其中之一。师王重阳,和其它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他们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邱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由秦地终南至齐东昆嵛山等地,传教度徒,弟子众多,享有盛名于后世者,为邱刘谭马郝王孙七人而已,阐扬光大其教者,为邱长春真人。邱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入磻溪穴居。

  邱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仙”,少年时栖身村北的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传说,他为了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直到找到为止。诞生于金熙宗完颜亶1148年农历正月初九日山东登州栖霞。1167年开始学道。

  未遇王重阳祖师之前,有牟平县唐四仙姑居昆嵛山修道,隐于人迹罕至之处,洁庵而居,深得玄玄之妙。故"初长春真人,年方弱冠,甫入道门,闻姑之名特来师,问修行之要。姑曰:汝毋问吾,异人从西,不久而至,乃汝师也。且道其状貌,重阳祖师果至,关西而来度化。"时为金大定六年(1166),真人来访唐四仙姑。王玉阳也访问过其人,答语同上。元翰林国史院编修鞠孝恭撰《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堂碑》。

  长春真人于大定七年(1167)即宋孝宗干道三年,"九月,长春真人,自昆嵛山来谒祖师于全真庵,请为弟子。祖师训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仍赠之以诗。"○3由此确知长春真人谒见祖师之年月,及赐名字号之由来。 秦志安云,"真人年未弱冠,酷慕玄风,非长生久视之说不道也,非骖鸾跨风之语不咏也。"大定丁亥(1167)春,闻重阳在昆嵛山烟霞洞,竭蹶而往,抠衣请教,重阳见而爱之,与语终夕,玄机契合,故赠之诗云:"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饵会吞钩。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先生拜而受之,旦夕亲侍左右,甘洒扫之役,迤逦从师东别海山,南游汴梁。○4祖师知其后大器晚成,故赠之诗,侍随前后,亲自耳提面命。谚语云:"名师出高徒",诚非虚语。诗见《王重阳全真集》中,卷二,题作《赠丘处机》,予"作"余"、"纶"作"轮",二者版本不同,但是与诗大旨无关。大定戊子(1168)年,王重阳才至昆嵛山,非丁亥年。

  1168年拜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为他取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1169年(金大定九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病逝于汴梁城,弥留之际嘱咐说:“处机所学,一任丹阳。”自此,邱处机在马丹阳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1168至1170年间,邱处机跟随王重阳在山东和河南传教。1170年春,王重阳在河南汴梁逝世後,邱处机跟随同门马钰、谭处端和刘处玄到陕西终南山拜会王重阳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将王重阳迁葬终南山。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邱处机隐居皤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潜修7年,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6年。这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并广交当地文人学士,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邱处机应金世宗召,从王重阳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丹阳(时已去世)像于官庵,并主持了“万春节”醮事。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诫。名声大振。1191年(金明昌二年)秋,邱处机回归故里修建滨都宫(赐号太虚观)作为传道之所。

  1203年刘处玄逝世,邱处机成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邱处机掌教时间长达二十四年,,使全真道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在1203至1219年间,他在山东蓬莱、芝阳、掖县、北海和胶西等地传教;1214年,,金朝驸马都尉仆散朝恩请邱处机协助招抚乱民,凭藉邱处机的声望,登州和莱州等地很快恢复平静;又1216至1219年间,南宋和金朝政府屡次诏请邱处机赴朝,但他都没有前往。

  据《中国村庄记事》记载:棋山观始建于北宋,最初名曰‘洞真观’,南宋时,此地属金人辖域,道教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来此洞隐居。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丘处机求皇帝为观赐名,成吉思汗赐名曰“洞真观”。

  金兴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随行的中原人介绍邱处机法术超人,遣使相召。1220年秋,邱处机率弟子从山东莱州动身,经宜化(今河北宜德),越野狐岭,东北行至呼伦贝尔,再沿怯绿连河西行,穿越蒙古高原、金山,甫下经别十八里、昌八里(今薪疆昌吉)、阿力麻里,塔刺思河、塞蓝。(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霍阐没辇(锡尔河)、撒马尔罕、碣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沙勃兹),越阿姆河而南,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进言“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被尊称“神仙”。每每进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此讲深得成吉思汗赞赏,口封“神仙”。在邱处机的影响下成吉思汗曾令“止杀”。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邱处机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长观(今白云观)。同年,邱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并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自此,全真教盛极一时,邱处机的声誉亦登峰造极。寺庙改道观、佛教徒更道教者不计其数。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邱处机病逝于天长观,终年80岁。遗骸葬于白云观处顺堂。在崂山上清宫前也筑有他的衣冠冢,邱处机衣冠冢位于上清宫南500米处,土堆,薄石棺,长1.5米。元世祖时加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在山东一住就是十多年时间,他利用这段时间总结自己多年锻炼与苦修、苦行经验,写成了《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着作。邱处机着述颇丰,主要有《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论》、《餯溪集》、《鸣道集》及《西游原旨》等传世。 徒弟李志常着《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其西行经过。弟子李志常编撰《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由于丘处机的足迹遍及今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该书也成为后人研究13世纪中亚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这是有关中亚历史地理文化等第一手资料,并相继有俄文、法文、英文译本问世。邱处机的随行弟子李志常将这次远行的记录编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编写《长春真人西游记》时,成吉思汗与邱处机的谈话内容还没有解密,直到耶律楚材整理成书的《玄风庆会录》,才披露了两人谈话的具体内容。经过周密的安排,成吉思汗于当年农历四月至第二年农历三月,数次召邱处机入大斡耳多中讲道。每次召见问道、讲道、谈话时,只限蒙古、汉人翻译和少数重臣(耶律楚材、镇海、阿里鲜)在场,其他宗王、贵族均屏于外。奉成吉思汗关于谈话记录“慎勿外传,朕当时览之”的命令,这些谈话的蒙古、汉文记录秘件长期鲜为人知。随着历史变迁,在18世纪时,人们在一部道教典籍——《正统道藏》中发现了这些谈话的汉文记录文稿。据考证,这些文件是由成吉思汗的重臣耶律楚材在现场记录后整理的文稿。后来,编入由元代道教典籍《玄风庆会录》,后又收入明代的《正统道藏》之中。这是最早对成吉思汗言行的汉文记录,史料价值极高。邱处机传授成吉思汗的“内行”之法是“省欲保神”,“外行”之法是“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这就是被后世史家颇为称道的“一言止杀”的来源。

  在《摄生消息论》中,邱处机提出:人体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发生,无不受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维护健康,必须在思想上、生活上和体育锻炼上都与外界协调。还强调说:“四时调摄,养生治病大旨。”

  邱处机认为:照五行说,春属木,属东方,在人主肝。春季阳气上升,植物萌生,动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所以,应该“夜卧及早旦,叩齿三十通,以固肾气”;还应该一早起来活动,以便舒展肝气。春季的饮食,因为“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但“春阳初升……天气寒暄不一”,所以不可顿去棉衣。再就是春季宜重精神调养,以肝胆之气条达舒畅为度,少怒平气,心胸开阔,使肝气流畅,严禁肝气郁结伤身。

  夏属火,属南方,在人主心。所以夏日是宜养心气为主。邱处机指出:“夏三月,欲安其神色,则含忠覆孝,辅义安仁,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环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 逆之则肾心相争,火水相克,火病由此而作矣。”也就是说,在夏季要注重安神,而安神则涉及思想品质、道德伦理、声色滋味、起居卫生等许多方面,哪一方面都须配合得好。邱处机还说:夏季炎热,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在饮食方面,尤其不要过量饮用冰凉食品、冷饮、生瓜生菜,或残羹剩饭之类,以防损伤肠胃。应适当服用一些降温避暑的药物,并坚持勤洗脸、多梳头。他还强调指出:“每日梳头一二百下,自然去风明目”。

  秋属西方,五行归金,在人主肺,因此养生应以安魂平肺为主。所以,邱处机指出:“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泄之。立秋以后,稍宜和平将摄”。他还指出:秋季气候由热转凉,是疾病的高发季节。在此期间,应注重安养,多用食补,忌吃生冷不洁的食物。如下泻,可以薤白煮粥,加羊肾同煮,空心服之。还应采用针灸、气功、叩齿、推拿等方法进行保健。若秋三月清晨,觉醒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则“极能明目坚身”。而秋季应当注意的是:“秋风燥……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

  至于冬,邱处机认为:冬属北方,五行归水,水主闭藏,在人主肾。因而,冬季养生以固精养肾为主。他强调:冬三月为收藏季节,“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在饮食方面,“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还应服用一些滋补药酒之类。

  邱处机特别强调:“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目亦昏昏然”。因此,更需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还编了四句诗,叫作:“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申为下午3-5时,“少餐申后饭”,就是指晚饭不要吃得太饱。

  邱处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下午3-5时)后饭。言语不多,却是养生的要旨。

  北京的白云观。此乃北京最大的道观,被誉为“道教全真第一丛林”。

  龙门洞,悬崖峭壁上,有"全真岩"三字。诗云:"悟入壶天境,恋峰至妙哉,青云今有路,咫尺近蓬莱。"可能是丘祖晚年在大都所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