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仅就基础研究而言,判断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是该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频度,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原始创新力和影响力越大。我们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仅仅占整个研发投入的不足百分之十,但评价采用的却是百分百的基础研究评价指标,导致百分之九十的研究人员价值观混乱。
从比发表论文的数量到比刊载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再到比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评价的进步仅适用于只能以学术论文为展示成果形式的基础研究研究领域。在理想情况下,论文被引用客观地反映了其他科学家对论文的使用情况。用“引用”次数评价成果只适合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不适用于工程技术应用类研究领域。
即便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论文被引用的原因也很多,譬如:引用原理或公式、采用实验方法或数据、支持证据、证明有效、评价优劣、驳斥或证伪等,都需要引用。不同类型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也不一样,例如综述类文章引用率就比较高;不同学科领域不宜比较引用率,研究人员多少、学科成熟度等对论文引用率都会产生影响。
判断论文被引用的学术水平,先分是自引和他引,自引不好判断,他引容易判断。他引到一篇论文,如果只是仅提到其工作,数据的参考比较,该论文只是一般的水平;如果是数据、分析模型的使用,试验方法的采用,该论文属先进水平;如果该论文的公式、定理、理论的采用,该论文属于领先水平。
在纸质期刊时代,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评估论文价值和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其局限性在于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读者用其思想指导实验、开展工作、或进一步研究发展到申请专利、制造出产品,但这位读者就是不发表论文,所以对原论文就不会增加被引用次数。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全面评价论文的价值。大量论文首先在线发表(有的只在网络发表),读者在线阅读的普及,不仅可以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估其学术价值,而且可以统计论文被在线阅读的时间、点击次数、下载次数、评论评价、推荐次数等,都可以成为论文价值的评价指标。
(主编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