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爸爸妈妈,为什么我总是考得这么差?

爸爸妈妈,为什么我总是考得这么差?

2021-10-07 13:06:44

点击上方(↑↑↑)“婚姻保温站”可订阅哦!
婚姻咨询,情感问答,为您的婚姻保温!

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博士快乐家(iloveeqcom)


常常听闻,许多孩子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而逐渐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或厌倦学习,或出现一些抑郁反应。


显然,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看过我们之前介绍“习得性无助”文章【1】的父母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越多,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感越强。


而事实上,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感,与他们对失败原因的解释(归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我考试成绩不好?”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考试不理想的情况。而他们对失败结果如何解释,将会直接影响之后的学习动力和表现——奋起直追、还是萎靡不振


1978年,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艾布拉姆森,提出了修正版的归因理论【2】。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对某件事情进行归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时,常常会分成这样三种情况:


1.我的原因or外界的原因:
内部归因:我面试通过了,因为我的专业技能很强。
外部归因:我面试通过了,因为面试官心情很好。



2.长久的原因or一时的原因:
稳定归因:我演讲表现不好,因为我不擅长在人前说话。
不稳定归因:我演讲表现不好,因为我那天生病了。



3.普遍的原因or特定的原因:
普遍归因:数学成绩差,因为我对学习没兴趣,各科成绩都差。
特殊归因:数学成绩差,因为我不喜欢数学,很偏科。


根据以上的归因理论,塞利格曼认为,一个(英语)考试失败的学生对于失败的归因就会有2×2×2=8种情况: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归因时,都会有“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以减少自己个人的负罪感:


即成绩考得不好是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8>4>7>3>6>2)。


这样归因的孩子,往往可以很快地从失败中恢复,并积极关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有些孩子却经常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智力不行,很难改变(1>5)


他们也许是平时总听到父母负面的指责“你怎么这么笨!”、“你这英语学得也太差劲了吧!”,所以逐渐形成了这种消极的失败归因模式。


长此以往,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顺,就会陷入失败与自责中,无法自拔


那么,若想让无力感爆棚的孩子们重新打起精神,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机,父母究竟该如何做呢?
减少负面的指责

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很容易因为泄愤而说出过激的话,怀疑孩子的学习能力,怪罪他们平时不够努力,以此想让孩子提升动力,做出调整。


然而实际上,这样指责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会逐渐内化消极的归因方式——我成绩不好,是我智力、能力不行、脑袋笨……想要做出改变太难太难。所以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加,他们就越来越灰心丧气,对学习感到厌倦。

客观的分析原因

父母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排除无关的因素,帮助孩子全面、客观地分析原因,如:


1.班里其他同学的英语成绩怎么样?是否大多数都不理想?(是否是外部原因,例如题目出的太难等)


2.孩子每次的英语成绩都不好吗?还是只是偶尔一次?(是否是不稳定的原因,如生病、状态不佳等)


3.其它科目发挥如何?只有英语没考好吗?是否是特定的原因,如只有英语这科不好)


4.为什么各科成绩不佳?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吗?(找到根本原因,并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这种冷静、客观的做法,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还能“对症下药”,有针对地去解决问题——肯定他们已有的成绩,协助他们找到提升的办法,并相信他们有能力进步。


几米说:“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希望父母不论何时,都能在孩子陷入低谷时,成为他们抬头可见的绝美星光,为他们指引方向。


更多专业的情商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张博士快乐家(iloveeqcom)

  >>>>

往期亲子教育(点击即可进入↓↓↓

1、儿时对母亲的依恋,影响了你的爱情


婚姻咨询 专家解答婚姻课堂亲子教育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婚姻保温站让婚姻持续保温

微信ID:hunyin52088

上千名优质情感专家在线解答



专家咨询,进入在线提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