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有时候,我们崩溃

有时候,我们崩溃

2020-06-29 13:02:20





我从院报跳了槽,到校的新媒体运营中心工作,和大家相处得不错,今天考完了六级,学姐在办公室煲好了蘑菇鸡汤叫我们去喝。我顺便在办公室吃了饭。

吃完饭我和主编思浩编辑今晚的微信,突然间他情绪变得很低落,原本笑嘻嘻的,忽然之间埋头在键盘之间,房间里气氛降至冰点。我不知道说了什么,拍了拍他的背。他再抬起头,豆大的眼泪掉了下来。

我们不知所措,开始转移他的注意力,开些很傻的玩笑,过了一会儿思浩开始讲话,只是情绪还是很激动,莫名其妙的大叫。

走在校园里,我和冷静下来的思浩说:刚才我总觉得你要摔东西了。

思浩说:我也就差摔东西了。

他说:你知道吗,我今天算是在发泄了,平时一直在压抑,一直在假装。

有时候,身边的人就像思浩一样,莫名奇妙的开始情绪失控。

思浩作为新媒体微信工作室的主编,平时承担了很多重担,本身微信的传播速度很快,更新周期短,只要开了大会,有了大事件,老师找的就是他。

思浩追求完美,不放心把急事交给干事们,经常做一篇微信熬一宿。然后我们相处的时候,思浩老是被哥哥姐姐当成逗弄的对象,我们这些同级的编辑也会是不是地吐槽他。江西的思浩每每都用他的招牌白眼配上蹩脚的成都话回应我们:“好烦哦!”

我们就吱吱吱地笑成一团。

思浩这两个星期总是提:平安夜我要去看刘若英啦!

我们就很不耐烦,昨天我说他:我加入新媒体两个星期,就听你说了八次!

我想,是否是因为在平时地打闹中,我们没有照顾到思浩地自尊,所以让他觉得难过了呢?

我刚才问他:你为什么会觉得压抑呢?

他说:累了。

他说:经常就这样,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演唱会,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没什么可以讲的。然后会累,然后就要压抑自己。

是孤独吧?


我很久没有登陆过微信后台了,今晚看到小叶子在后台的留言。周四她留言:

“你知道什么生物生活在黑暗里吗?”

“看到回一下我咯”

“答案是小叮当!”

“因为它伸手不见五指啊哈哈哈哈哈!”

……

“这一刻,我想把你当成树洞.把话都说给你听”

我当时在忙,只能匆匆回了一句:“噗哈哈哈哈哈。”

昨晚她说:翻到过去的私信,就觉得自己很傻又很冲动。虽然说13年的事情……嗯,哈哈~过去好久咯~ 其实能做到现在这样也是要经历很多个难熬的夜啊,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应付那些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今天惠州很冷哦……虽然有太阳……但是我还是冷得发抖……可能是体虚了……愿美梦治愈你的难过……晚安

今晚她说:没关系啊,现在好朋友都在外地上学,人家读书有部门啊考试什么的很忙啊,我也不打扰他们,上班的门诊只有我跟老板,我跟老板平时不讲话。所以有时候,突然很想说话,不知道跟谁说。

我们长大了,从十五岁的初恋那一天,我们就在告诉自己:我长大了。我懂了些什么。十八岁那天,有人与家人朋友开着生日宴会,说:从今天起我是个大人了。有人蜷在被窝里,对自己说:你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生日快乐。

我们的眼界不断地随着成长而开阔,我们地思维随着成长而越来越清晰。我们越来越像自己的父辈。

那个不言哀乐的大人。

那个永远精明能干的大人。

那个只会在看电视剧流眼泪的大人。

越与社会接轨,我们越明白,其实你的存在于大多数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你的言语也并没有什么人听。更重要的是,你的感受与经历在某种情况下会成为别人用来打压你的武器。你不想让别人觉得你脆弱,你也不愿意脆弱。

你忘了你也只有二十岁。

你在这样的年纪里小心翼翼地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小心而克制。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放弃了可能存在的善意。可你不觉得亏的,因为你“长大”啦。

我在做英语阅读的时候,经常会读到的心理问题,文章中说道:更容易表现出绝望、愤怒、迷茫和倾向。已经快要奔二字头的我显然已经不在“”这一列。可我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幼稚和胡闹。我想这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和我爸爸十九年来没有交过心,更是没有闲聊过。因为他认为,开口讲话应当是有目标的,如果谈话没有主旨,那就算是废话。我大学一年半,父子之间通话不超过五次,时长不超过十分钟,每一次都是就事情说话,说完就挂。所以我不太和人在线上聊天,或者打电话闲聊,因为我也认为,没有主题的对话是废话,不如不说。

可是我会很希望别人能找我说说废话,因为我也很寂寞,但我也不希望有人找我说废话,因为我忙碌。这样矛盾的心态有时候让我难受,与其说是一种纠结,不如说这是我的幼稚与成熟在打架。

刚读初中的时候我爸爸就开始更严格地要求我,要求我独立,要求我自省,要求我慎独,我也的确照做,成为了能解决很多事情的人。

可现在我却很后悔当初没有放肆地做一回小孩,因为那些属于小时候的依赖感和不安并不会因为岁数的增长而消逝。

这些情绪会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全部涌上来。

上周末,丞宇和几个好久不见的哥们在一起吃饭,几个人喝了酒。

吃饭吃到一半,不算太熟的A开始操心丞宇的生活,A觉得丞宇最近的生活太堕落,希望他能好好学习。丞宇打了个哈哈想混过去。结果A坐到丞宇旁边,教训了他十分钟。

走回学校的路上,和丞宇最好的家华拍了拍丞宇的肩膀,丞宇把家华甩开,家华再凑上来,丞宇就给了家华一拳,一拳把家华鼻子打断了。

“A他根本不知道我最近经历了什么,就一个劲的说我,我心里真的挺不舒服的。其实我一点也没醉,我只是很想借机发泄,正好那个人是家华。我知道,家华会原谅我。所以我出拳了。”

我还认识一个姐姐,她考研压力很大,但很少和别人说,舍友半夜和男朋友打电话吵到她休息,讲几次不停,就算了。周末回到家里总是和家人吵架——几乎是吹毛求疵的挑家人的毛病。如果不是她自己说,我们都以为她的精神状态很好。

她说:我在外面受了好多委屈,不敢和家里人讲的,怕他们担心。我就是希望在家的时候,他们能让着我一点,哄哄我。可是爸妈却总是教训我……那种不能被理解的感觉太糟了,我控制不了自己不发飙。

按照社会心理学家李振宇的研究,攻击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愤怒引起的敌意性攻击行为;一种是将伤害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的工具性攻击行为。以上无论哪一种,都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当我们难受的时候,不轻易开口,日积月累,那个总是吃不到糖的小孩就会在心里叫嚣。然后你觉得很累,不想管着这个小孩了。就让他替你面对这个世界。

但是你终归是理智的,你从来不在外人面前崩溃,所以你的宣泄也只会伤害到你最亲的人。

歇斯底里,或者冷暴力,让关心你的人为你掉眼泪。


有人问:“到底怎样才算真的内心的成熟了?”

回答有几千几万种。我不觉得“平静”是成熟的标志,我也不认为“包容”是,在我心中有句很空的话最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这个问题的时候。”但实际上,我认为我们永远都不会真正地成熟。

所以,让自己不舒服的成熟,也绝对不是好的成熟。

就让肌肤的纹理随着时间变化好了,就让心脏的跳动慢慢衰减好了。

我开始尝试去修复我和我爸爸之间的裂缝,昨天我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我考了六级,很难;说我买了回家的票;说我们学校起火了……虽然话没说完他就挂了电话,但是我还是为我自己感到骄傲。挂了电话以后我很想大叫,我第一次感受到“闲聊”其实很美好,在我人生第十九个年头的凛冬。这个美好的感受来得太迟了,我又兴奋又难过,因为我发现,我期待这样的闲聊,已经期待了很多年。在此之前我一直假装不屑。

思浩的发泄,是一个懂事而脆弱的三岁孩子在挤牙膏,如果你不低头看,你不知道原来他已经有那么多的心痛,这些心痛都被挤到地上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可是他知道。

他就小心翼翼地瞧着你,如果被忽略了,就忍,忍不住了,就小声的哽咽,再忍不住,他也会控制住嚎啕的音量。



所以有时候,我们崩溃。

因为我们似乎离真正的成长,还有好远好远,而中间还有好多好多必须掩盖的苦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