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学 点亮生活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美国奇幻作家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目前已播出到第六季,这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赞誉的作品,一经HBO制作播出就获得了极大关注和超高收视率。随着电视剧影响力的逐年扩大,这部作品也被视为老牌制作公司HBO抗衡网络新贵Netflix的拳头产品。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大众对 《冰与火之歌》小说以及影视作品的痴迷?电视剧的走向与原著的创作之间又存在着怎样微妙的联系?这部讲述了二十年“冰与火”的故事又终将走向何方?
《冰与火之歌》系列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架空大陆“维斯特洛”的七大王国以及“狭海”对面的诸多自由贸易城邦上,包括了王朝更迭、血腥复仇、、神秘的邪恶势力、可疑的身世之谜、纷繁复杂的宗教信仰,以及魔法和龙的存在。虽然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架空空间里,但书中发生的所有人物和故事都显得真实可信,这与作家的长期写作积累有关。比如,这部作品中大陆里季节紊乱的设定,早已存在于乔治·马丁的短篇儿童奇幻小说《冰龙》中;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赖伦铎尔哀歌》中,也已经有了“维斯特洛”大陆主流宗教“七神”的影子。最重要的一点是,乔治·马丁在创作 《冰与火之歌》系列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人类重要历史文明进程的影子,不少书迷就坚信,故事主线之一的“北境之王”史塔克家族对抗兰尼斯特家族的大背景,就是参考了英国历史中著名的“红白玫瑰”战争。
除了文史方面的长期积累,乔治·马丁在这部作品中采用的 POV 叙事模式,也是让这部作品变得独特的关键要素。POV是Point of View的缩写,意为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每一章都以书中某一角色的视角进行单一叙事。在《冰与火之歌》中,最令人诟病的,但也最独具魅力的一点,就是作者不断让戴着主角光环的主要人物“突然死亡”,而这种叙事模式的选择,,从而加速了书中一些重要角色的命运进程,比如第一季中最主要的POV 人物是艾德·史塔克,北境之王、史塔克家族的族长、父亲,在第一部出现的八位人物POV视角中,他的POV着墨是最多最重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地位显赫、受人尊重的领袖人物,,,也因此有了后续卷轶浩繁的七卷本(暂定)长篇叙事。如此突如其来的死亡在小说和影视剧中比比皆是,因此,不少《冰与火之歌》的书迷和剧迷满怀复杂的心情将乔治·马丁戏称为“屠夫”。
与诸多同类奇幻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马丁选择的POV叙事视角更高效地专注于个体人物周遭的变化,当书中人物不利于推动情节发展时,他可以像在好莱坞做影视编剧工作时一样,毫不留情地将其舍弃。当文本改编成电视剧之后,这种对剧中人物的“伤害”更是变本加厉。比如在第五季中,按照原著的情节,“小剥皮”并没有珊莎·史塔克,但为了保证情节的集中,电视剧在很多类似情节中都进行了大胆高效的处理,从而困惑了原著书迷,让他们在追剧过程中无法放松警惕。因为在剧集播出之前,谁也不知道书中人物会接受什么样的命运安排。
另外,不论是“维斯特洛”大陆还是“狭海”对岸的自由邦,乔治·马丁对于架空大陆的设定和描绘,实质上都是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和投射,所有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宗教民俗都能在人类的历史中找到相似的影子;但作为一部奇幻作品,马丁又在作品中添加了远古神话、龙与魔法等因素,这些神秘的力量被他有效地控制在了一个合理范围之内,即奇幻文学领域称之为“低魔”的世界:一个领袖会在婚礼时突然遭受背叛而面临屠戮,前一秒还耀武扬威的强者后一秒就会被疯狂的对手捏碎头骨。这种若即若离的背景和高度写实的人物境遇,让读者和观众既陌生又亲切,随时可能产生的剧烈转折又让人无暇分神。
但有趣的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制作播出前,乔治·马丁就宣布退出编剧团队,理由是参与编剧工作分散了他现在有限的小说创作精力。纵观《冰与火之歌》系列作品的时间轴,书迷和影迷们确实也有类似的担忧:从1996年到2000年,乔治·马丁先后推出了“冰与火”系列中的《权力的游戏》、《列王的纷争》和《冰雨的风暴》,第四部《群鸦的盛宴》问世则是五年之后的2005年,等到目前最新的第五部作品《魔龙的狂舞》出版,已经是2011年。原著创作的周期越来越长,而HBO从2011年开始就以一年一季的节奏把电视剧推送到观众面前,因此,在第六季播出之前,作者的创作速度已经跟不上影视作品播出的节奏,为了不影响电视剧的制作,乔治·马丁只能将创作计划中人物的基本走向和最终结局提前告知制作团队。从《冰与火之歌》到《权力的游戏》,无疑构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用才华和灵感启动了优质文本,影视产业随后全面介入,互联网时代通过多渠道的传播与推广(如漫画、电子游戏、同人周边等)扩大影响,但在最后,高度成熟的产业链替代了作者和原著文本,成为了作品的主导者。
与之相比,同样开创了奇幻文学新纪元的《魔戒》无疑是幸运的,但它得益于其诞生的时代,比《冰与火之歌》早了近一个世纪,文本在影视制作之前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乔治·马丁虽然创造了整个“冰与火”的世界,但却已经赶不上高效工业体系的前进步伐。他多次公开承认,为了创作《冰与火之歌》,他不断地推翻、重建,最终导致图书问世的时间一再拖延、跳票。一开始,他尚能主导文本和电视剧的体系,但是,到了第六季的制作和播出时,成熟的影视制作产业体系已凌驾于个人创作之上,成为了整个热门IP的主导。从电视剧的层面来说,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第六季,除了作者确定的主线走向和最终结局以外,其他线索都已经被成熟的编剧团队接管。所以,应该这样说,这一季正式标志着“冰与火之歌”系列的文本与影视改编发生了根本性决裂。这一次,领先的是影视工业。
这样的结论会令人感到沮丧,就好像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的故事一样,令人感到脆弱无助,但这也许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现实。早年的影视改编跟小说原创尚有一个天然共生、相爱相杀的过程,比如导演库布里克跟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漫游》,便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但是,在这个影视业高度体系化、工业化的时代,个人化的文学已经显得单薄无力。我悲观地相信,在不久之后,如乔治·马丁的状况将会不止一次地发生。
我们周遭的生活其实也是如此。在碎片化、赛博化的今日,每天的微博、朋友圈和各种移动终端引导了我们吃穿用度,甚至影响了我们的独立思考,所有单一个体的灵光一现,在高度浓缩(或者说是高度稀释)的信息社会体系的碾压之下,逐渐沦为系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小单元,给主体系统提供给养。这么说来,那些古典时代的大师们倘若诞生于当下,估计也会跟已经六十八岁但依然奋力赶稿的乔治·马丁一样,略显狼狈。
情况未必会那么糟糕,但至少托尔金在创作《魔戒》的时候,不会每天都需要应付媒体和粉丝这样的问题——琼恩·斯诺到底死了没有?
随着这部系列剧即将走向尾声(目前计划是播出七季),更多的信息铺陈在了观众面前,比如上文提到的琼恩·斯诺的复活;布兰·史塔克通过通灵逐渐揭开姑姑莱昂娜的死亡之谜等。诸多的线索都在暗示琼恩·斯诺的身份,他可能是代表着火焰的塔格利安家族和以冰原狼为族徽的史塔克家族结合而生的后代,甚至可能是预言中在五千年后对抗境外异鬼的人类英雄。如此说来,此前诸多人物的牺牲和献祭,大量诡谲的计谋和云山雾罩的预言铺陈之下,这部鸿篇巨著终将回归到传统史诗叙事中的英雄诞生、拯救人类等经典结构之中。
好戏即将落幕,这部开创了奇幻小说新纪元的伟大作品,在创造了那么多惊喜和悬念之后,也许终将回归传统,为读者和观众带来一个“似是故人来”的终结。
人物:莫言|王德威|木心|贾平凹|格非|唐家三少|猫腻|冯唐|刘慈欣《三体》|金宇澄|王蒙|苏童|邵燕祥|阿来|何向阳 | 王安忆 | 格非 | 王刚|方方|哈金|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