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表情包几乎席卷了各大社交媒体,更被冠以“中国第五大发明”。从体育到娱乐影视圈的明星、到各种动漫小说虚拟形象,甚至自然动物,都不可避免地被我国人民做成了表情包。
平时不好意思卖的萌,表情包帮你卖;平时拉不下脸耍的“贱”,表情包帮你耍。在表情包的世界里,你装疯卖傻,撒泼打滚,可以瞬间化身大眼睛的萌娃,嘟嘴“么么哒”,也可以变身抠脚大汉气势十足地装“哔—”。
比如,跟闺蜜的日常玩闹是这样的:
对方说了一句不知如何回复的话,一个表情砸过去;聊天聊到一半想离开,一个表情砸过去;在群里说了一句自以为好笑的话,但是冷场了,自己挽尊,一个表情砸过去……
表情包作为调戏的绝佳工具,往往一出手就让对方有“不能认怂”的觉悟,进而你来我往,一场表情包大战就此上演。俗称斗图。
对方不想跟你讲话并向你扔了一只狗。
然后,继而还有
对方不想跟你讲话并向你扔了一瓶百花蛇草水、瑞典鲱鱼罐头、格瓦斯、黑沙松士(传说中最黑暗的几大食品,这得多大仇)。
江湖传闻,真正的高手斗图,可以不说一句话,光凭表情包,不带重样儿地斗上几百个来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用表情包,我们已经不知道怎么跟人聊天了。
日常面对面交流,其实只有极少部分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绝大部分信息传递,来自声调的抑扬顿挫,细微的肢体语言,甚至气味的感知。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频繁地看手表可能表示他很忙没时间聊天,脚的方向不向着你可能表示随时要走的意思,而线上交流则省去了这些细节信息的猜测。
这是为什么很多有社交障碍或者不善言辞的人,却可以在线上和别人侃侃而谈的缘故。线上交流是只有文字跟辅助表情的简单化交流,它传递信息更为简单直接,也容易把控。
当现实中复杂的沟通,在线上被抽象成文字和固定表情的时候,相似的语境和“解码”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愤怒和开心,但是像“再见!”这样的表述,你有时却难以知道你的朋友是在表达“友尽”还是“么么哒”。而在不同文化圈子中的人,沟通就更加困难了。想一想爸妈给你发三个“微笑”的时候你会不会后脊发凉……
有次跟个初中的孩子聊天,发了个最常用的“笑哭”的表情,结果孩子很紧张地问我“怎么哭了?”。凌乱了三秒钟,回答:“噢,不是,发错啦!”加上一个憨笑的表情。
有位年纪较大的朋友,有时早上会发来一些表情,像小鸟在花丛中,配变色的几个大字“早上好”,标准的上一代人古典风格。每次看到也只是会心一笑,回复:“早安!”
圈子不同,不必强求。理解万岁。
兴许再过几年,就轮到下一代不解地问:“为什么叔叔阿姨们以前用的图,像素那么感人还都那么非主流?”
额……其实我也不是很懂呢~~~
嬉笑怒骂,百无禁忌。好像有了表情包这个渠道,情绪的宣泄变得轻易而且泛滥。
自制表情包也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单从视觉质量来讲与商业团队制作的表情包相差甚远,但胜在表达上自由多元、活泼且情绪鲜明。文字相对理性概括,而图片则感性粗暴,直接甩你一个睥睨的眼神告诉你“本宝宝不开心了快来哄我”。一切都是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却不一定真的促进了相互理解。
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表达的丰富性,却仍然把情绪限定在固定的几种之内。除了示好、自恋、调戏、嘲讽,似乎没有别的表达路径了。有时候想发图表达心情,一百五十个表情翻来覆去,总觉得没一个是合适的。看似多种情绪,其实都成了脸谱一样的模板。全都是套路啊。
比起在微信上用表情包斗图一小时,我还是更希望,能和你见面打打闹闹聊上十分钟,能看得到你眼中的神采和嘴角的微笑。
当然,如果相隔甚远难以经常见面,把你做成表情包也是极好的。你说呢?
摘自微信公众号“南都周刊”
ID:nbweekly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喜欢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