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武侠是场梦,我多想重回侠骨柔肠的江湖里去

武侠是场梦,我多想重回侠骨柔肠的江湖里去

2020-11-25 06:00:09

本周第十五讲《逝去的武侠》

欢迎大家赏听。

语音已经编辑成完整的MP3文件

放在群中,以备大家反复收听

文字稿是讲话内容的精编

不包含所有语音内容

如觉不错,欢迎大家广为传播

我曾经的幸福目标是什么,!,就是武侠小说。


整个初中时间,我都沉浸在武侠的世界里。我看了全部的梁羽生、金庸和古龙,一部分的温瑞安、卧龙生、云中龙和诸葛青云,还有一些不那么知名的。我几乎跑遍了当时镇里所有的租书店,欠下了一屁股的租债,翘了所有可能翘的课。


只要翻开武侠小说,武侠世界,江湖恩怨,狭路相逢。冲冠一怒,血流五步。仁义、侠义和义气,成为我生命的养料。然后突然有一天,武侠的世界兀地从我的生命中消失,就像它当时倏忽而来一样。它再也没有回来过我的生命。


对我们内地读者来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是我们智力与情感成长的重要部分。也只是到了更年长时,。从辽阔、悠久的中国来到逼仄、不过百年历史的殖民地,他们要么重构了一个历史的、自由的、江湖的中华世界,要么想象出一个浪漫、灵异的空间。


今天,詹阳老师对武侠的解读,不仅读出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区别,可看出梁羽生与温瑞安的不同,你可能看出武侠的世界观到底如何,江湖又是何等模样,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在哪儿,江湖的滥觞从哪儿开始?想想武侠小说的清涩的模样,武侠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在哪儿交汇,又在哪儿背离。


武侠小说已经彻底从我的世界里撤离了。我内心之中总有这那么一点残存的余温。武侠小说的存在,乃是人性对于一些基本情感和社会正义的吁求,无论怎样的社会,都需要那么一些温润的文化,来浇灌人们日夜不安的灵魂。


武侠,曾是我生命之中最灿烂的花,可惜金庸梁羽生古龙之后,整个华文世界,都失去了讲述武侠故事的能力。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有人能够用新的武侠故事,让我重逢侠骨柔肠的简单世界。


仔细阅读吧

各位群里的兄弟姐妹们好,感谢鹏飞哥提供一个分享思想的平台,很荣幸能在这个初秋的周末里,和大家一起聊聊武侠小说故事,希望能和大家度过快乐的一个半小时。


讲得不好,请多担待。


为什么要讲武侠小说呢,多半是因为自身没有文化吧,琴棋书画诗酒茶,样样不精通。从乡野小神童变成北漂老司机,转眼已过而立之年,这些过去的日子里,唯一保留的好习惯就是看武侠小说了。当然“”字要打上引号,为了看武侠小说,小时候没少被妈妈教育,而现在,偶尔也会被太太教育。或许她们总嫌我不够成熟吧,而我还是个宝宝。


好了,废话不多说,现在开始今天的分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摒住呼吸,尽情畅想,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美人云集、江湖铁血、遍地风流的峥嵘岁月里吧。

武侠本是一场留给我们做的美梦


武侠武侠,顾名思义,有武功有侠客。武侠小说就是以小说为表现形式,讲武功、讲侠客的故事。虽然这个武侠小说这个称呼到民国的时候才正式出现,但关于武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的时期:在女娲补石、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和传说中,或多或少能看到武侠的影子。


大毒舌韩非子曾经给武侠扣了一个帽子,让侠客们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大致意思是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韩非子是法家的大名人,非常反感这些文人和侠客,觉得好好的社会秩序都被这些人给搞坏了,而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是高于一切的。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以武犯禁”的事情,那些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当中。最早的武侠小说,更准确的应该是武侠相关的小故事,很多就是这些“以武犯禁”的主人公,比如太史公所作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


到了唐朝时期,诗歌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方式,零星会有一些以游侠为主的传记小说散落在历史的场合中,著名的有有《聂隐娘》、《昆仑奴》、《红线》、《虬髯客传》等等,刻画了一些不畏强权、本领非凡的侠客形象,供后人敬仰。 特别是《虬髯客传》,写的是隋末时期,虬髯客、红拂女、李靖这风尘三侠的故事,全篇侠气纵横,依托历史为背景,衍生出一段豪侠故事。金庸大师称该小说乃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因为两部历史巨著的横空出世,让人民惊奇的意识到:历史居然可以用一种那么好玩的方式再现,不再是相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又短读起来又晦涩。而是可以长篇的白话文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这就是讲打仗的《三国演义》,,不算上降妖除魔的西游记,四大名著有两部带着武侠的影子,中国人是有多爱看打打杀杀的故事啊。


清代中期的时候,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也就是《三侠五义》,对中国后世武侠小说的行文叙事、写作风格、细节打磨、文学艺术有着很深的影响,称得上是开山之作。过去的武侠更多的是硬桥硬马的打斗,打个架之前还要亮个相、赛个诗……更多描写古战场的快意恩仇。三侠五义之后,江湖的味道慢慢就出来了。开始有各类武功,江湖勾搭、门派之分、机关埋伏等等等等,故事就更好玩了。


辛亥革命之后,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武侠小说当然也是异军突起,在报纸上看武侠小说连载也慢慢成为了一种风潮,此类风潮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


造梦者:还珠楼主


百花齐放之中,普遍认为第一个写现代武侠小说的是还珠楼主,代表作是《蜀山奇侠传》,也就是鬼才导演徐克拍摄的《蜀山传》的原著。是这本小说摈弃了武侠小说中拳脚功夫、刀枪剑戟、清官侠义的表达风格,勾画了一个全新的江湖世界,文字之精妙,想象之奇崛,体系之博大,前所未有,开创性地完成了从现实江湖到纸上江湖的过渡,被后世赞叹为“千古未有之奇观”。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珠楼主小说最大的魅力,或者说是特色,就在于一个奇字。在蜀山系列的小说里,不仅是故事奇、人物奇、山川奇、造景奇、飞剑奇、法宝奇,但凡一切有情众生以及草木之灵、冰雪精英、风云雷火亦皆能出奇制胜。这份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造就了无数经典的桥段和场景,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素材。当然,也有朋友觉得是抄袭。


随大家追溯完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历史之后,进入正题聊“金、古、梁、温、黄”这些带给我们的童年无数欢乐记忆的现代武侠小说之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老家浠水的一首山歌,《山歌本是故人留》,歌词大致如下:“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三天不把歌来唱,三岁的伢儿白了头。”


同样,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武侠小说,也不应该不忘,尤其是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虚虚实实的英雄:“英雄本是故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三天不做侠客梦,八十岁的大爷皱眉头”。



造梦者:梁羽生

梁羽生和金庸先生是至交好友,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所谓新派,除了在语言上更加接地气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题材上、内容上升华了一次。旧派的武侠小说,很多都在讲复仇和嗜杀的故事,桥段大致如下:某个富家公子日子过得好好的,忽然就被坏人灭了门,背负血海深仇,被仇家逼到走投无路之际跳下悬崖,偶遇绝世高手或者捡到一本武林秘籍,最后发奋图强,成为绝顶高手,最后报仇雪恨,抱着无意邂逅的意中人,成为新的武林至尊。完!


在梁羽生先生看来,武侠小说里要有无有侠,武只是一种手段,侠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侠是最重要的,武功不重要,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同时他还认为,想要写好武侠小说 ,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


梁羽生先生的第一步连载小说叫《京华》,是1954年在《新晚报》上面开始连载的。当时有这么一个故事,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


陈文统(也就是后来的梁羽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京华》。这本小说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始。


梁羽生如果不写武侠小说,也一定是个国学大师,最不济也能留下几首传世的名诗。在他的武侠小数里,透露着浓郁的书卷气,常常将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其诗词多采用回目形式,意境深远,对仗精巧;情节推展明显且具有怡荡有致的韵律感,叙事中也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梁羽生的诗词运用,丰富了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趣味,读起来让读者感到格外亲切。


摘抄一阙《沁园春》与大家共勉,出自《白发魔女传》,讲的是武当大侠卓一航和白发魔女练霓裳爱恨交织的虐情:

“一剑西来,千岩拱列,魔影纵横。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且收拾,话英雄儿女,先叙闲情。


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短锄栽花,长诗佐酒,诗酒年年总忆卿。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


另外在《冰河洗剑录》中的一句“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不知被多少强说愁的少年写进了摘抄本中。


梁羽生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极强的女性意识,在男女平等的思想上,同辈甚至是现在的武侠作家们,没有一个人能到他的高度。在他的故事里,女主角们都是可以和同时代的男侠们平起平坐甚至比之高出一头的大英雄。很多武侠小说乃至其他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她们只能作为小说的“佐料”和“配菜”,为了突出男主角的高大威猛和至情至爱。


而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里面却相反。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里,女性的遗世独立的精神尤为突出。比如白发魔女练霓裳,敢爱敢恨,说放就放,她的“野性”真实包含了她的独立、自由、尊严及女性特有的直觉和灵感,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女性形象。比如《云海玉弓缘》中亦正亦邪的厉胜男,说要胜男,就要战胜世俗的男子,她在乎的始终不是做多少侠事,而是追求爱情,连最后的毅然赴死都是为了证明爱情的存在与永恒。


1966年,佟硕之,其实也是梁羽生的一个化名,曾经在写过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社论,对两个大作家做了一番点评,有这么一段妙语。“梁羽生的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虽然二人都是“兼通中外”(当然通的程度也有深浅不同),梁羽生也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处,如《七剑下天山》之模拟《牛虻》(英国女作家伏尼契之作),以及近代心理学的运用等等,但大体说来,“洋味”是远远不及金庸之浓的。 

造梦者:金庸


现代人看金庸,看不出金庸到底有多少的洋墨水,或许觉得不够尔尔,在上个50年代到70年代,他一本本小说在报刊上连载,给了那个时代的香港人,以及后世的大陆上,开了多少眼界。彼时,香港有四大才子,金庸、倪匡、蔡澜、黄霑,才情不相上下,从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来看,金庸绝对排行老大,他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


回到武侠小说身上,1955年,查良镛先生以金庸为笔名,在《新晚报》上创作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连载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业。1972年,写完连载三年的鹿鼎记,宣布封笔,不再撰写武侠小说。17年笔耕不辍。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俠倚碧鸳。这幅对联串联起了金庸的14本武侠小说,不管是超百万字的大制作,还是雪山飞狐这样的中短篇,甚至是偶尔为之的越女剑,每一本都是精品。这17年,也是香港政治经济跌宕起伏的17年,一个个大英雄的故事也是金庸自己的成长,对人性的看法也在升华。


仅从男主角一个角度去看金庸的表现,早期的男主角走的还是伟光正的范儿,好比《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忍辱负重,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往后一点出身不重要了,《天龙八部》里的契丹人萧峰,被后人戏称为中国好哥哥,义薄云天,本领高强,却难得善终,这么漂亮贤惠的意中人一掌就给拍死了,最后忠义两难全,跳崖而死;再往后一点就开始追究自由了,比如《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华山大师兄英俊潇洒、重情重义,本性单纯的他没有被岳不群培养成一个伪君子,最终抱美人而归,笑傲江湖,是金庸给社会释放的一个大善意。


封笔之作韦小宝,出身,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贪财好色,短小怕事,最后娶了七个老婆,隐居江南。就这个非主流的主角,却讲出了武侠故事里最思辨的一个故事。当时小宝已经是康熙身边大红人,师父陈近南让他去刺杀皇帝,小宝不愿意,问道:“以前汉人做皇帝的时候,民不聊生,老百姓饭都吃不饱,现在满人做皇帝,大家都有饭吃,为什么要反清复明?”把陈近南怼到懵逼了,只能敷衍说,小孩子管那么多干吗,执行命令。


其实这一段故事是有背景的,当时香港社会正在探讨该姓中还是姓英,几派争论不休,吵得不可开交。金先生此语一出,争议平息,天下太平。管他姓什么谁来管,百姓梦有口饱饭就足够了。


金庸也算的上是社学会大师了,但是他不会也不想文学作品里说教,却没把自己看成一个长者,劝大家行善。只是把故事和立场清清楚楚的摆在台面上,各位看官自己去分辨对与错。执念重一点还是小和尚的虚竹了,他曾经尝试劝天山童姥:“前辈,人生无常,一切烦恼,皆因贪嗔痴而起。前辈只需离此三毒,不再想念你的师弟,也不去恨你的师妹,心中便无烦恼了。”童姥就怒了:“我偏要想念你那没良心的师父,偏要恨那不怕丑的贱人。我心中越是烦恼,越是开心。”虚竹摇了摇头,不敢再劝。


《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段描写更让人叹为观止:


第二次华山论剑前夕,当裘千仞被众英豪逼到绝处,心生一计,仰天打个哈哈,说道:“若论动武,你们恃众欺寡,我独个儿不是对手。可是说到是非善恶,嘿嘿,裘千仞孤身在此,哪一位生平没杀过人、没犯过恶行的,就请上来动手。在下引颈就死,皱一皱眉头的也不算好汉子。”


放到现在,这应该算是道德绑架吧。裘千仞这一席话,让渔、樵、耕、读、周伯通、瑛姑、黄蓉郭靖纷纷哑口无言。只有洪七公连恐吓带敲打,把裘千仞劝成了一灯大师的关门弟子了。


“不错。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我们丐帮查得清清楚楚,证据确实,一人查过,二人再查,决无冤枉,老叫化这才杀他。老叫化贪饮贪食,小事糊涂,可是生平从来没错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


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可能一晚上都说不完,今天就浅尝辄止吧,世人总是盛赞金融的磅礴大气,算是低估了他的诙谐幽默,在《雪山飞狐》,他描写胡一刀夫妇,用了一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简简单单,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文学的魅力。


造梦者:古龙


金庸封笔之后,给台湾一个叫熊耀华的“年轻人”带了封信,希望他能给《明报》写武侠小说连载,使之不至于出现空白。那个年轻人正是名头正盛的时候,来函很多,基本不细看,他漫不经心地让朋友将信拆开,看看到底是哪个“家伙”从香港来信给他。结果是金庸的约稿信,他看了之后,难以置信,澡也不洗了,“光着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说一句话”。


年轻人叫古龙,那年34岁。接到金庸的约稿函之后,古龙在《明报》上连载了几年,其中就有经典之作《陆小凤传奇》。遗憾的是,扛过金庸大旗没几年的古龙,身体每况愈下,没写几年的小说就养病去了。85年的时候,古龙就去世了,享年47岁,惹得无数人唏嘘。


古龙一定是个玩游戏的高手,在他的作品里,经常会做两个游戏,一是文字游戏,那个年代的少年们的摘抄本里或多或少有些装逼的文字,摘抄多了,写的作文也就带着骚气了。也找了几段,和大家一起分享,其实很多耳熟能详的句子,直到这两天备课时,才想起是古龙所在。

“笑得甜的女人,将来运气都不会太坏。”——出自《大人物》秦歌评价田思思。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自卑,往往就会变成一个最骄傲的人。”—— 《英雄无泪》


“一个女人最好看的时候,就是她虽然想扳着脸 却又忍不住要笑的时候”——《萧十一郎》


“聪明、美貌、财富,女人拥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幸。”——《小李飞刀》


看见没有,有人说古龙是一个得了“直男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据说,她的女主角都很爱脱衣服,没事就脱一精光,在男主角面前一站。这种时候,古龙最喜欢描述女人“修长的双腿”了。


另外,古龙喜欢玩设置悬念的游戏,就是让读者们去猜测:凶手到底是谁?你们随便猜,第一眼猜出来算我输。有好事者总结了一下,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A有个巧妙的阴谋;然而B也不简单,他看穿了A的阴谋,还反利用了A的阴谋;还有C,他不了解A、B的阴谋,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做法正中A、B计划的核心,搅乱了事情的整个面目,使其出现了无数的可能性;接着D出场了,原来A、B、C都是小儿科,一切都在D的掌握中;接着是E,其实D虽猛,也只不过是E的傀儡;还有F,他是和E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互相算计,互相使阴着,惊险至极;然后,A不甘寂寞,又跳了出来,原来A一直深藏不漏,直到時机成熟才飘飘然出现,一举扭转整个局。然后狂笑不要小看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在他最风光的時候他最信任的G突然出现并举起了刀……”


每每聊到古龙和他的小说,都不免有一些伤感,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读懂了这些小故事,或许你就懂了古龙,还是有那些怀念着古龙的人。


一开始以为这是段子,没想到是真的,古老一生的至交,也是酒友讲了一个故事:那会儿古龙曾在林清玄的报纸上连载小说,连载了两年多,离结尾还遥遥无期。林清玄去催,古龙说:"这篇小说里有一百多个人物,要写的太多了,可能永远也写不完。"于是林清玄自己写了一个结尾:小说主角遍发武林帖,邀请了这一百多个武林人物到少林寺推选武林盟主。少林寺地下埋着炸药,所有人全都炸死了。完。小说最后一句是:"从此,武林归于平静。"


后来,古龙一篇小说出现一个人物,叫"清玄道长",自小在武当出家,烧杀淫掠,不守清规,最后被斩首示众,挂在城墙三天三夜……所以别惹文人,你不知道他会想出什么办法来报复你。


晚年的古龙因为肝病,被医生叮嘱“不要饮酒,饮必死”。之后古龙消停了两年,看书喝茶写作散步.,林清玄去看他。他叹气说:“我现在的生活,和和尚没两样,酒色财气、声色犬马,这些我过去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戒掉了。”后来他不想再不痛不痒地挨下去了,叫上弟子丁情,便去了吟松阁酒家,台湾最大的夜总会。他叫来全场的陪酒女郎一一对饮,之后就晕倒了,送到医院再没醒来,撒手西去。


其实还有第三个故事,主人公不是古龙,是我詹阳本人。读高中的时候看古龙的护花铃,这本书里面有一段纠缠不清的三角恋的故事:一个很喜欢的女子把书借去了看,看完之后问我,“如果你是南宫平,会喜欢哪一个?梅吟雪还是叶曼青”。我那个时候傻啊,居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应该说一句:“我谁都不喜欢,就喜欢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

造梦者:温瑞安


聊完古龙,再聊聊温瑞安,只能说有些可惜了。早期温先生的作品,虽然有很强的模仿古龙的痕迹、尤其是在文字使用、悬念设计、人物刻画方面,看得出古龙的痕迹。但是架不住小说是真的好看,也就原谅他了,反正天底下模仿古龙的作家多了去了。


温瑞安的所有小说,都在一个江湖里面,一边是朝堂,一边是世家,所有的英雄各有各的故事,又搅成一锅烂粥,着实热闹。《四大名捕》,《神州奇侠》、《布衣神相》,《白衣方振眉》系列,都有非常大的可读性。温瑞安也算开创了自己的模式,就是世家江湖,在他的笔下,以世家为主的江湖势力大放异彩,随便数一数:蜀中唐门、霹雳堂雷家、老字号温家、神枪会孙家....唐门的暗器、温家的毒、雷家的火器都被纳入到武学体系当中,增加了可读性。当前有一作家叫唐家三少,玄幻小说写的是风生水起,一年几千万的收入,代表作《绝世唐门》,应该顺着这个路数来的。


只是温巨侠让人生气的是,基本上所有的小说都没有写完,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坑,并且丝毫没有填坑的想法。多年以后,有好事者问,啥时候写完啊?温巨侠反问,没人给我稿费,写啥写啊。


有坑不填,再加上现在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一个比一个让人恶心:比如说《四大名捕》电影系列,无情都变成一个女人跟冷血谈恋爱了...当时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是愤怒不已,温瑞安的人设差不多也快崩塌了。在这个玄幻修真仙侠传越重生当红时代,传统的武侠小说市场本来就很荒芜,除了我这样翘首等了十多年结局的怀旧者,也不知还有谁在等待。


黄易先生今年仙逝了,享年65年。后世写穿越玄幻小说的作者,在落笔之前,应净手洁面焚香,膜拜黄祖师爷,谢前辈给后辈指了条吃饭的明路。虽然不是最早写穿越小说的,但黄易应该是第一个将此类小说发扬光大的,比如传播最广的寻秦记,同时也是一个种马的小说,凡是长大漂亮的女人一定会爱上他,不顾一切的要和他发生点什么,过去的大侠是刀剑酒的江湖,这里增加一个床上的江湖。


金古梁温黄之外,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李凉、萧逸、柳残阳、陈青云,还有玩票的倪匡....他们的武侠小说都看过一些,这里因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展开了。古人常云:熟读唐诗三本书,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相信,熟读武侠两百本,一丝侠义心中留总是有的吧。


对我而言,大多数的小说,都是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所读的,正式参加工作之后,时间是充足了,但看武侠小说没那么频繁了,主要是好作品太少了。想想看,以前天天对着青霞、曼玉幻想,后面的都是庸脂俗粉,自然入不了法眼。不过矮子里面拔将军,也能找到一些倾城的尤物。比如孙晓的《英雄志》、凤歌的《昆仑》《沧海》、时未寒的《明将军系列》、江南的《缥缈录》、步非烟的《武林客栈》、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闹书荒的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黄易先生去世之后,我写了一篇缅怀文,名曰《年轻人,我为什么劝你要少打王者荣耀,多读武侠小说》。因为对我而言,很多做人的道理是小说里教我的。从小到大,立志做一个君子:说到做到,顶天立地;好成人之美;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君共勉。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倾听。如果听众中有孩子的家长,千万也别被我误导了,凡是得有度,天天沉迷武侠小说,肯定不是啥好事。想想看,如果不是读书的时代把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看武侠上面,多刷几套试题,没准大学也能去过清华北大啥的。


谢谢!再见!

打赏说明

“西窗记&豆棚闲话”每周诗文讲解活动,目前扩展到九个群,转播费用周积月累,一年下来所费不少,大家有心的话,请大家打赏少许费用,帮我分担一些。


西窗记旧讲

第十四讲:解读“岳家军、戚家军、湘军“超强战力之谜

第十三讲:纳兰“木兰词”如同诗的铠甲,读了就不怕失恋和变心了!

第十二讲:莫把圣者当情痴 仓央嘉措的《东山月》是一轮佛月啊

第十一讲:和我一起插花吧,因为我们都偏爱生命中的柔软时光


“西窗记”&“豆棚闲话”,原名“每周一讲”,是本公众号的固定知识分享栏目。每周日晚上八点在“西窗记””豆棚闲话“微信群中进行语音讲授。如欲入群,请加微信号”cestdamo“。


您所读到的这篇文章,便是在群语音基础上整理而成,欢迎大家广为传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