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经典学习体会
文:天然
15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发生了质的变化,信心满满、意气风发、痛定思痛,写了两篇文章,后面随着深入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好像真正触动我的东西说不出来,前几天在《论语》读书会上的一次经典学习方法分享,好像让我有了能说的东西,今天试着写下来,也算是对我这几年学习文化经典心得体会的小结。
文化经典的学习要有内在的驱动。我们为什么学习经典?是为了高大上,为了增加自己的学识,还是别的什么?祖先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些经典?如果我们清楚这个,可能会能更好的去学习。儒家经典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人皆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立而道生”,给后人规范了一条,用仁义礼智信来让人走回头路,内修以达道的路。给出君子和圣人之道,在世间修身、为己。道家的经典,举篇都是少私寡欲、清静无为、效法自然,这个是淡然身外之物,修真,直追大道之路。也有个身、家、邦、天下,王、天、道,的过程。如果我们抛开了修身为己去学习,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怎么可能学习得到呢?往往自己觉得是有所得,却不是真意。
传统上总是讲机缘,机没有到就没有缘,还讲发心,这个是内心深处,真的想要去干什么。从我自己来讲,修身或者说学习文化经典的机缘在于:11年有一天我忽然醒悟,内心升起一股信念,我必须真正的改变自己,从内到外的改变自己。现在想,这么一个机就打开了我向内求,审视自我,改变自我的开关。
当时有这样一个目标,让自己性格柔和,心平气和,化解心中的怨愤。加上那个时候开始静坐,在静的过程中,过往的种种在脑海中反复出现,自己试着用学到的道理跟自己对话,有时走在路上,看到点儿什么,一些东西真的会突然地释然,那种感觉就像一根紧绷的线毫无预兆的就松了。再读书,慢慢有些东西可以似懂非懂有些自己的感觉了。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身体,性格都在向我希望的方向发生变化。
现在知道这种改变是变化气质,是真得,学习真的学到自己身上。修行上讲顺逆,从我们开始内求关注内在的时候,这个逆转就开始了,有些人可能惯性大,看得到的改变发生的慢些,有的人快一些,但是只要方向变了,剩下的就是积累。
修身和学习文化经典的第一步是由向外转向向内,这个是内心深处发生的,就在转瞬之间。如果您有这样的闪念,请不要错过,要把这条路踏实走下去,一定会改变自己,让自己活的更加的自在和舒适。
向外转到向内是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确在身体和心性上都会有大的变化,但是要读懂经典却是还差很远,因为我们只是在人的一层,儒道经典部部是道法牵着的。这就像,我们压根没见过海,读一本关于海的书,结果连雾里看花的效果都难以达到。
幸运的是过了两年,在我觉得我身体心性都已经有大变化了,飘飘然的时候,我找到了老师,开始认识到天地、道天地人的自然。传统经典不离气化,我们的好多成语其本质也是在描述这个,比如精气神,比如神清气爽、心满意足、意气风发、心领神会、神采奕奕,不胜枚举。有了这个自然界格局的认识,再学习经典就有不一样了。这时候才发现,天呀!原来这句话说的是这个,原来咱们的经典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去通向大道。这个机缘,让我在向内求的基础上,抬头向上望,我发现了世界的广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祖宗诚不欺我也!
第一个阶段的向内转变尚可自悟自醒,向上却要有老师的带领教导。有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时内心对师、道的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入门,我也经过犹疑彷徨,经过了那个心证、正心的阶段,后面就发现,原来彼处源源不断,我只需要虚其心,得而习之就好。
有根真好!
天然
2018年3月4日
本篇完,获得全套经典学习电子讲义,请关注课程发布公号“文化传统”(wenhuact)的微信推送,过往课程可在底部菜单“经典学习”栏目获得。
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链条,即道统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扫码关注获取课件,点击经典名称参加学习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 管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