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世界正在狠狠的惩罚没有思想的人!(深度)

世界正在狠狠的惩罚没有思想的人!(深度)

2018-04-08 08:02:18

一、你的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作者: Lachel 

来源:L先生说


前阵子,喜茶风靡全国的时候,有一次,经过一家商场,看到一家新开的喜茶,门口毫不意外地排着几十米的长队。


排队的人中,男女老少均有,居然还有不少穿着正装、提着公文包的白领。有些明显赶时间,频频看表,左右张望,在原地不耐烦地跺脚。


好奇心起,我观察了一遍整个队伍,想知道他们怎么消磨时间。


你猜我看到了什么?


90%的人,在玩王者荣耀。


是的,这两个当下最热的词汇,就这样结合在一起,毫不违和。


尽管「Don't judge」是我的信条,但当时还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闲?


为什么他们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耗费在这些事情上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列举出十几条「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排队买喜茶」的机制。但设身处地,真的让我排几个小时队,去买一杯奶茶,我还是会觉得,这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同样,作为一个体验过纯文字MUD的老玩家(暴露年龄),我也完全理解游戏背后的一切机制。但是,每天把几个小时的时间耗费在游戏上 —— 这仍然会让我觉得:太奢侈了。


有这么多时间,看看书,不是更好吗?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老布什、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等等。


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呢?如何应对全球化。


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


那么,如何化解这80%的人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如何消解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说:「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有点三俗的译法)。


「奶头乐」战略,具体是什么呢?


一,是发展发泄性的产业。具体而言,包括色情业、赌博业,发展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是发展满足性的产业。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琐事——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家长里短,发展廉价品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以及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让他们有东西可看,便会沉浸在「快乐」之中,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这个战略成功了吗?


目前来看,挺成功的。




是的,我说的就是一切偶像剧、明星、娱乐圈、微博热搜、暴力冲突、情绪煽动、阶级对立、低幼化游戏。


我们日常的视野中,充斥着这些信息。但这其中,99%的东西,与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对我们也没有哪怕一丁点价值。


微博热搜,可以买,可以冲,给够营销团队的钱,想上什么就上什么。


百度新闻,绝大多数是标题党,不是哪个明星出了新戏,就是谁谁又闹了绯闻。


更别说今日头条之类的资讯平台、和朋友圈里疯传的各种推送了。


奇葩说第一季刚出来的时候,眼前一亮,毕竟算是一档有价值和内涵的综艺,非常难得。


但看了几期之后,你会慢慢发现,思辨开始让位于煽情,逻辑永远辩不过故事。


看实时投票,感受最鲜明的是:观众并不在乎逻辑,并不关心谁说得有理,他们只关心谁说得更声情并茂。通常背景音乐一转,开始变成钢琴独奏,情绪酝酿起来了,票数就开始变化了。


那群选手里面,我比较欣赏的,是陈铭。


无论是思考的角度,还是逻辑论证,单单论表现来说,都高出其他人不止一个档次——当然,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水平不高,很可能只是选择的路线和策略不同而已。


但节目组苦心孤诣,一定要给陈铭安上「鸡汤王」的标签;每次他起立发言,马薇薇总会扯一句「又开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了」—— 如果我是陈铭,我想,我一定不会喜欢这种感受,因为这是一种曲解和侮辱。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观众只能理解这些。


最近,知乎在讨论一个话题: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大V,靠爆照、编故事、抄袭段子起家,拿到几千、几万的关注?


有人说得很好:同一个人,爆照回答1000赞,写情感故事1000赞,科普专业知识、还得到编辑推荐和一帮大V点赞的回答,才不到100赞 ——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


在这里,也是一样的:我们选择了怎样的媒体,媒体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我们。




无独有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


他甚至提到一个事情:


通过「安保斗争」,日本政府认识到,如果对过激的学生运动放任不管的话,就会导致政府下台,所以政府就从此开始实行「愚民政策」。这其中的代表性举措,就是推行「偏差值教育制度」。


大前研一这样解释道:


由于偏差值制度的实行,人的能力被数字化了,所以日本的学生经常会被问到「你的偏差值是多少」这样的问题。


所以他们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有危机意识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个社会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将由那些「高偏差值」的人来解决。自己用不着去浪费脑细胞,只要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就可以了。


他们习惯于在同一班级或者是同一年级组中作比较,然后认为那些高偏差值的人,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去政府部门工作。同样,能进入媒体工作的人也被认为是高偏差值的人。


所以,他们认为政府所做的一切决策都是对的,媒体所说的话也全都是可信的。 


日本社会的现状就是这样。人人都把政府和媒体当做自己生活的指南。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思考和反思。


这岂非也是另一种层面的「奶头乐」?


通过阻断你的希望,让你活在别人为你设定好的框架里,停止思考,失去独立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环境。




私下里,我跟一帮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都会说:我们选择了 Hard 模式。


因为,愿意深入思考,愿意看我们文章的人,本来就是小众。


大众喜闻乐见的是什么呢?情绪,观点,立场,站队 —— 看文章就是为了放松的,最好别让我再去用脑子。


毕竟,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 —— 偶像剧,大片,综艺,娱乐圈花边,网络游戏,热点消息,诸如此类。


我们每天光是保持专注,其实,就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拿热点资讯来说。一条 APP 推送,背后都是一个运营团队,群策群力,经过初稿、初审、复审等一堆环节,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各种文案技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点进去。


同样,一款网络游戏,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种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么?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时间。


一个综艺节目,背后可能是精确到秒的台本,现场五六个机位,多次的彩排、训练,从场景到灯光到音乐,再到人物的服装、语气、动作,全部精心调制,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沉浸进去,在观看的时候,忘掉时间的流逝。


而反过来,无论是学习、阅读、思考、写作,这些事情,哪一件有着这么强大的阵势?将「触及成本」降到这么低?


不存在的。


这就是消费娱乐文化为我们创造的牢笼。


而我们正心满意足地,一步步走进去。




当然,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娱乐,否则活得也太累了些。


但是,更常见的现象是什么呢?下班了,一身疲惫,想着「今晚要学习」,忍不住还是把手伸向了手机,刷起微博,玩起王者荣耀。放下手机已是深夜,一边告诉自己「明天再努力吧」,一边洗澡、洗漱,然后睡觉。


第二天,重复着跟前一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这是很正常的。前文讲过,一切娱乐产品——影视剧、综艺、游戏,它们背后有着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尽各种手段,去降低你触及它们的「阻力」。


它们会在你视野中不断出现,用各种资讯、消息提醒你,诱导你去点击。一旦点击了,就再也不会给你机会离开。


想一想,你已经有多久,没有真正为自己的目标做过一些事情了?


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什么呢?


一旦你习惯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你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人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再产生情绪的波动,很难去投入到一样东西上面,很难专注去做一件事情。


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周围的环境,塑造成了一个「高刺激阈值」的对象。


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你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


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了,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最后,我想给你几个建议:


1. 拒绝低幼化的语言刺激


什么是低幼化的语言刺激?绝大多数的网络流行语都是。诸如「我也是醉了」「666」「扎心」「你看这个面,它又长又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


我并不是说「牛逼」就一定不如「厉害」「优秀」「出色」——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要表达「厉害」,只会说「牛逼」,这岂不是很可怕?


日常生活中,尽量拨出一定的时间,看深度的、优秀的书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思想。」


2. 拒绝抢夺注意力的低劣产品


如果可以,拒绝从众,拒绝那些肤浅的综艺、影视剧、热点消息、娱乐圈资讯,只看最优秀的作品。


什么是最优秀的作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发思考的,有诚意的,需要动脑子的 —— 《黑镜》就很不错,《权力的游戏》也还可以。


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不动脑子,能带来短期的愉悦和轻松,但长期来看,它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


3. 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


找到一件有长期收益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幸福感 —— 这是一件你需要在30岁前做到的事。


很多人问我:你不看剧,不看电影,不看综艺,不聚会,不玩游戏,你平时究竟都干些什么?


我说:学习啊。


他们问:不会觉得无聊吗?


每每获得一个新知识,每每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所带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怎么会感到无聊呢?


所以,请找到一件能够带给你长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情,把它安排进每天的日程中。


不需要追求物质收益,也不需要苛求成为领域专家,它的意义,是帮助你对抗慵常、平凡、索然无味的日常生活。让你保持头脑的清醒。


这就足够了。



作者:水木然

1


为什么大众会心甘情愿的沉溺在这些内容里呢?

 

只要是人,都有天然的、原始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被加强化满足之后,就会有一种愉快的快感,尤其当刺激强烈时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让人进入到一种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感官体验。

 

浅层次的刺激有笑话、美食、挑逗、赞美、看热闹,甚至惊恐(不少女孩喜欢看恐怖片就是这个原因);中等层次的刺激有抽烟、游戏、整容;深层次的有、豪赌、毒品,俗称黄赌毒。

 

当一个人习惯了被这种内容填充和刺激,轻而易举能获得愉悦感,慢慢的就会沉溺其中……

 

最可怕的是:人是会对快感脱敏的,需要不断加强刺激才能继续获得快感,比如抽烟,有的人从刚开始是两天一包,到一天一包,再到后来要一天两包,最后甚至要两根烟一起抽才有感觉。

 

鸦片、吸毒、,都遵循这个逻辑!

 

所以,要想一直获得快感,就得不断加强刺激的程度,需要被更持续、更强烈、更深入的刺激。


上面是清末一个吸食鸦片的中国人


凡是能让你爽的东西,一定也会使你痛苦

 

当然人性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人有思想,有梦想和追求,人需要不断进步,但很多能使一个人进步的行为,却不能让人在当下、在瞬间产生快感。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晨跑、健身、瑜伽,这是让人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但这些需要一个人有强大的上进心、克制力、自律。


 

所以,当大部分人选择被麻醉的时候,一小部分人选择精进。


2

 

然而,这个时代里的主流内容却是让人沉沦的。

 

不信,你去看看直播里的低俗的表演系、各大卫视里故弄玄虚的选秀、真人秀、云里雾里的玄幻修真小说;色情暗示的小电影,等等形形色色的垃圾内容,这些就像鸦片,让大众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这些内容哪怕没有一丁点价值,但是其设计逻辑都是以无限满足人性偏好为标准,人性的各种阴暗面,诸如窥私、意淫、八卦、暴力、对骂、凑热闹等等都被激发并满足。



《娱乐至死》前言里有这样的话:

 

、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所以,越正统、正经的文艺作品越不会被更多人欣赏,越低俗越浅显越挑逗的内容越容易流行。过去的“非主流”都成了现在的“主流”,再夹裹着利益的驱使,社会对这些文化也越来越宽容、乐见其成,美其名曰:存在即合理。

 

其实,大众要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价值,而是满足自己的情绪。

 

一款网络游戏可以让无数青少年着迷;一档娱乐节目让无数人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边;大众开始乐不思蜀,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只要让他们有一口饭吃,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的被牵着鼻子走。


但是,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处于中上层的人群,会利用掌握的知识和资源、以及互联网工具,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和技能,尽量把底层劳工甩开,努力向顶层靠拢。


3

 

更值得警醒的是,在上世纪提出这个“二八”观点的时候,还没有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的概念,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这个趋势会被进一步强化:


未来甚至只启动2%的人,社会就可以良好运转。也就是说未来98%的劳动力将被弃置不用,这些人都将沦为“无用人口”。


要知道,人类存在的价值,在于能给世界提供两大资源:智慧和劳动力,现在劳动力被正在被人工智能一点点取代,那么人类能给世界提供的,只剩下“智慧”和“思想”了。

 

那么,作为一个人,如果你未来不能给世界提供智慧和思想,你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未来社会,那些出身平凡、文化一般、能力一般、又没有自制力、不善于学习的人,都将被一层层的折叠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无用阶层”,这些人连提供劳动力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没有信用、没有思想、不能借债、不能纳税,只能过着一种糜烂颓废、暗无天日的生活,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


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形成和巩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各种三俗文化视而不见,然后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深耕和精进!


最后,我又想到了P2P、、虚拟货币等等,中国为什么总是出现各种骗局呢?冥冥之中,我终于悟出了答案:

这是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筛选出各种“坏人”和“蠢人”:“坏人”就是编织骗局的人,“蠢人”就是深信他们的人。蜘蛛结网,飞蛾自投之。让“坏人”去欺诈“蠢人”,再让法律去惩罚“坏人”,总而言之,社会就是要变相的筛选这两种人,把他们打入地狱,永远不得翻身。


更多文章请阅读水木然变革系列丛书

(点击下面可直接购买)

也可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