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为什么获奖的是他们?| 征文大赛「文艺小说」组获奖作者巡礼

为什么获奖的是他们?| 征文大赛「文艺小说」组获奖作者巡礼

2021-04-20 08:08:37

文艺小说组

首奖得主:朱一叶

朱一叶,自由无业者,兴趣转换大王,皮匠瓦工厨子农民,偶尔写小说,背锅穿越亚非大陆。自2013年开始在豆瓣阅读平台写作,共创作八部作品和一个专栏。《哈扎尔之匙》曾获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科幻组优秀奖。

获奖作品

吃麻雀的少女

读者评委评分 7.98

编辑推荐:作品以一个少女的残酷成长史为线索,直面青春期的性、暴力与死亡,也刻画出九十年代平静与不安并存的时代风貌。作者用准确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写出孩子在面对成人世界时的畏惧和困惑,主人公的情绪一步步积累,在故事结尾处以一个象征性的举动完成了精神上的弑父,有效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想说的话——

去年参加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只有职业,喜剧和科幻三个类别,对于一个没有工作,又喜欢写悲剧的人来说,只好写了一篇科幻小说参加比赛,最终意外获得了优秀奖,参加完颁奖礼,主持人说你表现的不好,太紧张了。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一个写非类型小说的人,面对一场类型小说盛会有点心虚和不知所措,就像一个进错房间的人,却被簇拥着敬了一杯酒。整个颁奖礼最令人欣慰的地方就是公布了下一届征文大赛的类别,竟然有了文艺组,编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就是为你这种人准备的。我像是拥有了某种使命一般,从北京一到家,就一口气写完了《吃麻雀的少女》这部小说。


没想到的是,编辑口中的「你这种人」竟然有这么大的数量,这次大赛一共设置了六个组别,却几乎有一半的参赛作品都投给了文艺组,有作者戏称这一届的文艺组成了死亡之组,还有人说幸亏没有投文艺组,中奖率太低了。而我惊诧于在类型小说大行其道,拥有更多读者,更多影视改编机会的大环境下,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写着这种几乎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甚至连读者都没几个的小说。写作孤独,又容易让人自怜自艾,只有在这样的时刻,你会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同类。


优秀奖得主:余其芬

余其芬,1992年和双胞胎妹妹一同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学士,,曾获「道南文学奖」小说组、新诗组首奖。

获奖作品

小白龙

读者评委评分 7.55

编辑推荐:作品以生动丰富的细节描绘出旧上海理发行业的技艺和风采,讲述了一个理发师令人唏嘘的一生:雄心勃勃的主人公因为年轻时的一个错误决定而偏离了既定的人生轨道,最终变成时代的局外人,忍受着现实的打击和庸常的折磨……在一个常见的悲剧模式中,作者依然能保持叙事的细腻和情感的张力,表现不凡。

想说的话——

读大学时,我开始在上海的一些媒体实习,比如《申江服务导报》和《ELLE》。到台湾念书后,因为可以自主安排的时间比较多,我开始写一些散文,去记录生活中的琐碎片段。我第一次正式写小说,是硕士一年级时写的《公寓生活小记》,一个关于退休老教师与保姆再婚的故事,当时很幸运地得到了“道南文学奖”的首奖,其实我一直认为相比小说,自己更加擅长写散文。


《小白龙》是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很幸运这次能得到豆瓣阅读大赛文艺小说组别的优秀奖。写作对于我来说,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逃离真实生活的一种「救赎」。曾经我最大的梦想,是在25岁时能出版一本自己的纸质书,至今这个梦想已经过期不候,但我还是希望有机会出这些年写的散文和小说,也希望给读者带来一点点感动和共鸣,也希望《小白龙》有机会能拍成一部电影。


优秀奖得主:暴力仓鼠

暴力仓鼠,小说写作爱好者。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国企职员。2016年8月在豆瓣发表长篇武侠小说《十恶胡作》,2017年9月发表犯罪小说《黑河杀手》。乐于写作故事型中长篇小说,喜欢读心理学、哲学类书籍、画册,探险、侦缉类小说和现实文学作品,长期浏览历史书和理化工类知识手册。

获奖作品

黑河杀手

读者评委评分 7.45

编辑推荐:虽然有一个「破案」的结构,但作者把重心放在了气氛营造和心理探究上。一个随时可能出现的全能型杀人狂,使小说笼罩在一种梦魇般的惊悚氛围之中。作者对药物、病理和心理细节的描写十分严谨,对正常与疯狂、自由与奴役之间界限的探讨,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想说的话——

赛后已经有很多作者感谢过豆瓣阅读了,但作为一个因题材被其他平台拒稿两次的作者,我的感谢不仅针对于本次比赛的优秀奖,也是对豆瓣阅读的包容性的答谢。


前年下旬,我接触到了豆瓣阅读,也是在那时注册了豆瓣账号。在这个平台上,我应该算一个崭新的新人,没有熟人、粉丝,对情况一无所知。当时听说稿件需要编辑们审核通过才能发布,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来投送(因为听说豆瓣对作品的要求很高),过稿时的激动程度甚至超过了如今得知自己获奖。所以一定要感谢豆阅的编辑们。一个好的发表机会对于作者们来说是重要的开始,第一个知遇者也是First Love一般的存在。


对于一部作品来说,读者是能够赋予其市场意义的上帝,也是见证人、分享者。所以,我要感谢每一个看过我的文字的人,你们分享了我的精神世界中最复杂的课题。有钱的话,我想自印1000本作品发给诸位收藏或垫桌脚用。


优秀奖得主:KAWAI

KAWAI,媒体人,新闻学硕士,故事写手。曾留学日本,热爱电影和旅行,是个文学世界的初心者。

获奖作品

世上唯一的花

读者评委评分 7.06

编辑推荐:作品将时空放置于日本地震事件前后,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在东京追梦逐爱的跌宕旅程,故事的情境写实生动,主角塑造及群像描写都十分出色,充满戏剧性和感染力。而在海外小说与成长小说的模式中,作者既鲜明地概括了中日的文化差异,也通过记录人在异乡遇到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细腻地传达出真挚的女性情感和朴素的生活信念。

想说的话——

我从小就喜欢讲故事,这曾经是童年的保留节目。可是长大以后,我发现别人听我说话常常打瞌睡。我先生说我具有能把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说得很没意思的技能。尽管这样,我还是想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小学时代,我写过悬疑小说,写我外婆有天早上没冲厕所就拎着跳广场舞的伸缩宝剑不知所踪。我把故事工工整整抄在纸上,装订成册,画了个彩色封面,封底标价五块。我妈把它拿给同事的孩子看,那孩子想花五块钱买,被他妈制止了。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我,后来经常在上学路上构思故事。高中到大学,我写过一些玛丽苏小说,投给《收获》、《十月》,都石沉大海。我爸妈以前很喜欢买这些文学期刊,要是上面真登了我的小说,也挺魔幻的。这些故事现在已经不在电脑里了,就算有人找出来,我也不想看。

 

我现在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编辑,兴趣是人物采访,尝试写过一些,被几个门户网站转载过,但在自己工作的号上没市场。好在业余可以写写故事,这是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之前参加过一次豆瓣征文大赛,初赛就被退稿了。这是第二次参赛,目标是进复赛,没想到拿了优秀奖,是惊喜,也是鼓励。


特别奖得主:马耳

马耳,独立作家,曾获梁实秋文学奖。

获奖作品

春节就是一场疯人秀

最具个人风格奖

编辑推荐:作品虽套着卡夫卡式的「变形」面具,却不难窥见紧裹在荒诞中的现实内核。小说通过一场别具一格的魔幻「疯人秀」,影射了当代人对婚姻的焦虑、对父权的反抗,以及对道德绑架的讽刺。作者以漫画的形式将轻盈的想象和沉重的现实巧妙结合,在文艺写作领域展示了新意。

想说的话——


感谢豆瓣阅读的编辑和主编对我的赏识和提携,他们的努力使我们的文学变得更有意义,而不仅仅是娱乐至死时代的狂欢。作为豆瓣阅读开办以来的第一批作者之一,我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豆瓣阅读的编辑们的大力支持。在一个缺乏文学营养的蛮荒时代,这样的支持是极为可贵的。


《春节就是一场疯人秀》涉及到时下比较热门的婚姻相亲题材,不过,我却不擅于也不喜欢用常用的写实主义的方式去写一个相亲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已经很多,但大体上都很无聊琐碎,在这些作品中,除了能看到人生的庸常之外,你无法得到任何美的享受。


于是,我把注意力的焦点转向了「疯人」这个意象上面。我发现,中国人特有的「疯狂」状态特别容易在春节这个情境中被激发出来。一到了春节,很多中国家庭都仿佛成了一个个微型的疯人院,而与这些疯人院相伴随的,是燃放鞭炮和烟花这种极具仪式感的庆祝行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年轻人在众人的疯狂之中被绑上烟花,并被升上天空的核心意象,围绕着这个核心意象,就逐渐构造形成了这篇小说。


特邀评委选择奖得主:魏市宁

魏市宁,濮阳人,豆瓣阅读作者,出版有短篇故事集《时间陷阱》,有小说在文学期刊发表若干。

获奖作品

北方狩猎

特邀评委:许月珍

许月珍推荐:一个男人试图逃离世俗生活,到北方去追寻传言里祖父的事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狩猎的英雄。整部小说细腻而荒诞,娓娓道来,展现了主人公转变的整个过程,惊悚是在字里行间,可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和他一样的种子。

想说的话——

非常感动,能够获得特邀评委许月珍老师的认可。


《北方狩猎》是两个「谜题」类的狩猎小说,两篇故事表达了同一种主题氛围。因为所有的情节和语言都指向故事的结尾,下笔之前需要长时间的琢磨和推敲,才能达到中短篇小说特有的某种精致。


读者或许体会不到,但这并不遗憾,它也算是写作者送给自己的礼物。

 

2013年春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关于东北偷猎者的新闻,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某些世代相传的捕猎者从骄傲者彻底沦为了违法者。这让我很感兴趣,当然也有一丝同情。我感兴趣的是,或许在大是大非的更迭时期,另有一些琐碎的价值也在相互缠斗,让困境中的人突然着魔。


另外,我恰好在思考着的一些别的问题也灌溉了这两篇故事,比如:勇气与社会规则无关、浪漫主义的回魂,和隐藏人格的苏醒之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大奖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