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段文字之前,脑海里一直在重复着电影《无问西东》开场的台词:“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刘同的小说《我在未来等你》,买了好久,之前翻看过两章,觉得没意思,搁置了。这两天重新拿出来读,感触颇多。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中年的自己穿越到自己的高中时代,成为一名高三老师,重新结识自己与自己最好朋友的故事。因为提前知道了未来,他努力去改造自己的过去,试图通过改变学生时代的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未来。
最后,他什么都无力改变,但是他也改变了。我只看了一半,本打算通过最后一章提前知道结尾,但是很尴尬,我没看懂……
于是找到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我之前一直觉得是烂片一分钟读没看的电影,今天打开来看,也意外了一把。
青春题材的电影用烂了的情节没有出现在这个电影里,这不是一部疼痛青春片,这是一部梦想青春电影。有八成真实的校园生活,有隐晦而明显的感情线,也有关于梦想的执着。
从小到大,读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大多数的父母都在为孩子规划着,他们很少在乎孩子喜不喜欢,只在乎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发展,是不是能保证孩子一辈子都有一个“铁饭碗”。电影里的妈妈也一样。
害我差一点就以为电影里的女主角最后会放弃天文学金融专业,差一点就以为被斥责早恋的女二号会和男朋友分手,差一点以为开修车行的老大会一直开修车行。
但是并非如此,十年过去了,女主最后听从自己的心选择了最爱的天文专业,成了优秀的天文学家;女二号和欧小洋终于光明正大地谈恋爱,修车行的老大有了自己的大公司。
他们每一个曾经迷茫和不被别人看好的梦想,都在未来里熠熠生辉。
联想到《我在未来等你》这本小说,看到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地方——未来。
我想了很久,如果我提前知道了我的未来,还有勇气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么?小说里有这么一句话“知道未来,每一天都是等待,不知道未来,每一天才是期待。”我曾做过许多选择,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就像毕业决定来北京,是因为刘同,那时他教会我什么是追梦。现在有了新的规划,又是他教会我如何做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和心灵上的导师,对这几年的我而言,刘同一直都是。不同的是,经历越多,阅历见长,就总是对当下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如果,十年后的我来到我面前,对我说:“我是十年后的你。”到时看到她过得好也就算了,就怕看到她过得不好,那样我得多自责,自责自己从未努力,从未试图改变这单调无味的人生。
努力的意义有很多,要努力的目标则各不相同。15号去猎聘听课,老师讲到设立目标的故事,我听完很想拍自己两下子,为什么时间会把人分出123等,为什么生活会把人分出活着和生活?不外乎,有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有的人,从开始到结束,从未想过自己要什么罢了。
因为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所以每一天都是期待的。以为很害怕未来不好,所以要更努力地过好每一天。希望,无论十年还是二十年过去之后,我都能对现在的自己说一声:“谢谢你,你很棒。”
每一个现在努力的你,都是在铸造一个未来的自己。我不想提前知道以后的人生,无论怎样,我既有勇气前来,便也有胆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