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深一曲 清风太乙門
雷经运气连载·第二期
内观又称之为内视,内观起源于黄老学说,成熟于老子春秋时期。内观,简单来说是属于道家修行的一种法门,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性,修的是心。对于性这个字,我们无数遍讲过了,现在你们也知道,性即是光。所以说内观是修炼人体性光的一种修行方式。性光处于无极境界,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有极。无无极则太极不生,无性光则气体不生,这个不生是说气体没有承载性光,那永远只是阴气,变不了阳气。自然也就没有生机,没有希望。
性光是生命的本源,也是形成整个宇宙的本源。所以我们想要修行,无论是下乘的延年益寿,中乘的长生不老还是上乘的飞渡成仙都必须要依靠性光,这是一个量的问题。性光越多,则人体的能量越强大,雷法的核心,驱动雷霆之力实则所依靠的正是人体所蕴藏的性光。所以说,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取决于你性光的量有多大。既是如此,那么我们就首先要明白人体的性光是怎样损耗,减少的。然后再从这里面去找出节约的办法。同时去寻找增补的办法。人体的性光本源是天性,落入到我们人体肉身里面,就等于落入到后天。所以一分为三,形成了三性光能量,雾光寄存在心脏及心脏所主管的百脉。胎光寄存在肺脏及津液所生成的骨骼百骸。灵光则作为残缺品寄存在人体的脑府。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我们节约性光的方法。少动心,少动身,少动脑。
(太乙书院)正道学堂
但是俗话说得好,所不动心不动身不动脑这与死人有何分别。或者不如不活,更加不用谈及修行了。何况想要达到不动心不动身不动脑,这本身就是极高的境界,想也达不到。因此,我们就得要寻找可供修行的方法。内观便是其中一个!因为人体的性光,之所以会耗泄,光的耗泄无非因为窍,即是因为五官七窍。所以人在进行内观的时候,性光是不会随着神经系统采集信息及五官的运动而去损耗三光能量。神经采集信息损耗了灵光,外看外听外闻则会让人动心和动身。所以人在内观的状态下,是一种保存人体三性光的方法。
《太上老君内观经》曰:“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常存”。又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寻思,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仙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所以说,内观可以达到表里虚寂,神道微深的一种方法。也是身心不着于万物,存性修行的方法。所谓的神道即是性道,即是光道。所以要想修神,先行内观。内观本身的意义在于凝神。因此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就必须要明白如何去内观,才能达到增益性光,起到凝神之功。
内观不是说你闭着眼睛,不去看不去听不去闻就可以了。你不去外看,但是会想象,一旦脑海里有图像产生必定会损耗性光。因为图像的产生是光色交织而出。而光色来自三性光。同样还会心想意动,这些并不需要你运用五官的,一样可以。所以很多人闭目坐着,看似在修行。实则神识遨游九天九地,尽耗精气神。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知,内观的真谛。
关于内观的法门,以及内观之道实际上这是吕洞宾在太乙金华宗旨写全了。而这个课早就已经跟你们讲过,并且形成了金华运气学说。所以在这里,就可以省略很多没必要的话语。可以直达根本的跟你们讲。内观,要想达到凝神,就必定要有气存在。气在哪里,内观就在哪里。
图为(太乙书院)
所以我们碧天雷法的修炼,第一个阶段就是修炼法印。而法印的修炼实则就是内观的一种功法。我们的修炼,法印是取用雷击枣木做成法印,上刻神霄玉府,。修炼的时候,就是把法印捧在手上,置于关元气海之前,然后内观碧天雷印金光闪闪。实际上这一种修行的内观之道,就是因为关元气海之处属于人体元气汇聚的地方,我们将内观的神识聚在这里,就是让元气去承载我们的性光。然后元气会根据人体本身的道去运行,将神识所聚集的性光运化到人体本有的地方。这样子修炼,性光会随着修行与日俱增。当性光随着元气的承载,运行流溢到人体元气本有的气脉,也就是整个神经系统,达到满溢的时候,便是凝神成功之时。
这也是修炼法印的核心所在。所以我才说,碧天雷印是你们修炼雷法的筑基,必须要把法印修炼好才能谈下一步。但是你们很多人并没有觉悟到法印的修炼密旨。你们要明白,什么叫做观?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观?
所以说你们很多人得不到修行的法门。实则内观两个字本身就是密旨。何为观,没你们说的那么复杂,观就是看的意思。观分为外观和内观。也就是睁开眼睛往外看和闭着眼睛往里面看。就这么简单,所以说修炼碧天雷印要你们内观法印,无他,就是要你们老老实实的看着法印就可以。这就是所谓的虚寂之道。或许我这么说你们依然无法明白内观的密旨。这么去跟你们讲,叫你们往天上看,若天上有太阳你们自然能看到太阳,若天上无太阳,你偏偏硬要看到太阳,结果自己从脑力想象出一个太阳,这就毫无意义了。这样你只会损耗自己性光,而非得到太阳的光照。这是告诉你们,不需要去意想自己的法印真的金光闪闪,你们修炼碧天雷印,只要静静的看着法印就好了。没有的时候,你自然看不到任何东西。当有的时候,你一内观法印,自然就感觉得到金光闪闪,双手灼热无比。修炼法印的密旨就在这里,没有说明火候没到,时间没到。
叫你们闭着眼睛去观看法印,这一种内观的方法,是一种上下共修之法。上修祖窍,下修气海。因为你闭着眼睛去下看捧在气海的法印,必定注意力是集中在天目祖窍的位置(上丹田)去内观的,进行视觉行为。如此你的识神就会聚在气海关元之处。
很多人一开始没有感觉,感受不强,那是自身本来的性光太薄弱,所以需要的时间就会比性光强的人要久。这只是一种时间差,要做的实则就是坚持,别无他法。所以说内观,有的人一年成,有的人三年成或者五年成。也是在告诉你们,若你们内观无法产生觉受,只是时间和火候没到。没到就是没到,你另改它法也毫无意义。纵使有,怕也是虚耗透支出来的,那到最后只会得不偿失,短暂的效验却毁掉了自己的大道根基。凝神的效验在于神经系统的运作能力的提高。当你们能够通过内观和修炼法印,使得自己的性光不断的充足,然后随着承载物元气流溢运作到整个神经系统,那么你的六根神通就会随之而出来。尤其是天目所呈现出的金华花图案,这就是吕洞宾在太乙金华宗旨所传的大道所在。
所以说修炼法印,唯一要降服的就是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思维运作。那么在你心理想法特别多的时候,就要避开这个时间去练功。宁可不练,否则练了瞎想反而有害而无益。所以说练功要懂得挑时间和心情去修炼。心情好的时候,效果会好上几倍。心动必定是火动,所以说要挑自己冷静的时候去修炼。或者借这样的环境去修行。譬如说下雨天,心情宁静的时候。比如说晚上,肾水运作的时候,水能济火。要是心不能止住,那也可以去睡一觉再起来练功。
因为人体休息睡觉,实则就是补充三个系统的精水时候。睡觉时候,肺气水雾会下降到肾中形成肾水,动脉的血液会转换到静脉血液当中。津液进入到骨骼当中。你动脉血液进入到静脉了,那么血液运动量就会减少,自然血液所承载的脾气和雾光就不会损耗运作。脾气主的思维,雾光主的是心理。心理活动少了,思维运作少了。这个时候你去修炼那自然会好很多。你们应该能够体验得到,刚刚睡醒时候心是很安静的,也不想去想东西。所以说雷法运气就是手把手教你们修行练功的。
【典籍附录】:
《太平经》卷一百三:“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各顺其事,毋敢逆焉。道兴无为,虚无自然,高士乐之,下士恚焉。”[4]
《老君清净心经》:“心即自静,神即无扰;审即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其道会,名为得道”。
《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九守》:“天地之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始终。……勿惑勿撄,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谓之天道。”
《坐忘论》:“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
《升玄经》:“子明问曰:‘既无所有,以何为有?’道陵答曰:‘以无所有,而名为有。’又问:‘何名所义?’答曰:‘形声虚伪故。’又问:‘何为虚伪?’答曰:‘乃不住故。’又问:‘何不住?’答曰:‘速变异故。’又问:‘虽速变易,非无所有也,既已变易,果是有物,可变安得云无?’答曰:‘向变易者亦不言者无,如虚空耶,但言一切所有皆为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壮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移,恍惚无常,父母兄弟,妻子室家,朋友交游,富贵强盛,豪势欣乐,未盈几时,豁然分散,死亡别绝,老病衰耗,诤讼忿恨,失心丧志,诸如此者,忧恼万端,皆为虚幻,无一真实。’[4-5]
两汉以后道教建立。以修心悟道性命双修为宗旨,其典籍浩如烟海,内观经文也不少。如《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常清静经》、《灵宝定观经》等等
《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人之此生乃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散五行,以应四时,万物之中,人称最灵,“性命合道,当保爱之”,这便要“内观己身澄其心”、“守道全生,为道保真”。《经》曰:“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常存”。又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寻思,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仙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2]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关于澄心遣欲之法亦曰:“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静与虚是统一的,能静始能悟虚,悟虚才能静定。内观之说,开辟了道教的“存思”之术。[5-6]
《洞玄灵宝定观经》上说:“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注云:“慧心内照,名曰内观。”即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以灭动心。为道教早期方术之一。[3]
《青华秘文》曰:“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眼而使之归于心。”故以目内视时,思想集中,元气充沛,返视内照,心平躁释。修炼时,凝神安息,舌柱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就能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