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它潜居在广应寺废址地下默默“修真养性”

它潜居在广应寺废址地下默默“修真养性”

2021-01-12 14:50:10

传说是这样的:

唐代光启三年(887年),福州寿山村就建有一座禅院称“寿山广应院”,俗称“广应寺”。到了元朝末年,广应寺里来了一个有德高僧,称“石头和尚”。石头和尚能知过去,预测未来,颇有灵验。有一次朱元璋游至寿山,住在“芙蓉洞”里,一夜功夫,头上的疮痞都脱了壳,因此知道“芙蓉洞”里有一种石头能医百病,便天天率领众和尚到芙蓉洞去凿石头。凿了的石头都搬到广应寺里来,制成了粉末普济众生。于是被人称为“石头和尚”,但不久“芙蓉洞”里的“寿山石”被凿取殆尽。和尚心里想,既然“芙蓉洞”里有“寿山石”,那附近的地方也不会没有,便跋山涉水,到处去找“寿山石”。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寿山石”愈找就愈多了,不但大崖石洞里有,连山溪水田里也有。和尚说:“脍不厌细,石不嫌多”,天天都派了人到四处去找“寿山石”,搬回到“广应寺”里来,没半年时间竟堆得“广应寺”里到处都是石头。
可是乐极生悲。。元怀安县伊李仁侦知朱元璋曾在寿山广应寺匿迹多时,便派兵围捕“石头和尚”。和尚知道大劫来了,忙率众逃到其他地方去。李仁大怒,喝道:“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把广应寺烧了。”一时烈火熊熊,把一座好端端的广应寺烧成一片灰烬。可怜“石头和尚”们千辛万苦找来的“寿山石”也被烧得面目全非,抛散在四处的坑坑洼洼里。
但寿山的石头毕竟不是一般的石头,待这一场的大火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吹日晒。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雨水冲,很快又恢复了他的“灵性”,潜居在广应寺废址的地下,默默地在“修真养性”呢!时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月,又有了许多人到寿山来找“寿山石”,不过他们不像“石头和尚”一般找“寿山石”当药用,而是用“寿山石”当雕刻的材料。据说这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以后时断时续,明代却盛行一时。有的人意外地在“广应寺”废址的地方发现埋有许多质量十分好的“寿山石”。于是大家一涌而来,都到“广应寺”废址寻宝。据说“广应寺”的“寿山石”经过一场大火的煅烧,又经过地下的蕴润,质地更纯,成为一种十分珍贵和独特的“寿山石”品种,称“寺坪石”。 

寺坪旧址前的千年红豆杉


以上只是传说。但原因是大火烧毁。而且烧毁不止一次哦。

郑宗坦在《寿山石种鉴真》指出“古代僧人藏玩的寿山石经火炙后又埋没土中。日久月深,又受土壤、水分侵蚀,石质变化,犹如古玉,后人在寺院遗址挖掘到的寿山石称。为寺坪石,其中属于田黄石者称之寺坪田。这种田黄石原先已被抚玩过,通常已加工成品,石质微坚,留有烟火烘烤的痕迹,古意盎然......寺坪田却是难得的田黄石种”。其显著特征之一便是留有烟火熏烤痕迹。

很可惜的是当今藏家追求石头外表的亮丽与色泽,却不谙寺坪古色黯然,不知其灵性,不晓包浆皮壳的变化之妙,一味追求妍极繁复,岂非“叶公好龙”耶?

下面请先欣赏其中几件曾经在我们这里短暂停留过的寺坪石。其中最后一件寺坪石是今晚的拍品。













以下这方是今晚的观悦精品专场拍品,可以通过下方的二维码添加进入拍场

今秋毁于火,火后者,玄坚如玉,白者多崩碎。

予最后有七枚,今秋毁于火,火后者,玄坚如玉,白者多崩碎。可证物虚实之理。

寺坪石博大精深,如何鉴定,我们下节再讲,手上有寺坪的石友可以将图片发到我们后台共同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