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吃货”走河南

“吃货”走河南

2020-11-06 06:00:05

质量  品牌  服务
品质二七   多彩教育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我们




 

“吃货”走河南

  文/郑州市第八十二中学学生  宗巾露 

  博客名:冰山丽人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吃货”,现在的“吃货”大街上多的可谓数不胜数。当然,河南历史悠久的一些小吃,便解了“吃货”们的嘴馋。

鲜嫩皮薄-----灌汤包

“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象菊花心,馅似玫瑰瓣”。这么养眼的美食就是河南的名吃灌汤包。来到河南开封,不尝尝开封的灌汤包,就算是白来河南一趟了,就如去北京没吃到味道正宗的烤鸭。相传明朝大将常遇春率领部下在攻城时,以一己之力顶住城门,士兵拿汤和包子喂饥饿的常遇春时,为省力将汤灌于包子中,结果常遇春对这种吃法赞不绝口,后流传开于是就有了灌汤包。如今人们吃灌汤包可不是那样狼吞虎咽了。“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这可是如今灌汤包的独特吃法。灌汤包的美味深深诱惑住了许多人的心,它的选材特别讲究,制作精细。其肉馅用的是猪后腿的瘦肉,精粉细柔为皮,爆火蒸制而成。瞧瞧,外形小巧精美,味道鲜嫩可口。尝一尝吧!

酸辣美味-----胡辣汤

说到河南的美食,不能不说说河南经典早餐中的主打-----胡辣汤。胡辣汤的吃法讲究四步:闻,先闻有没有肉汤的香味;看:汤中的料足不足;吃:要配上油条、油饼、油馍头、肉盒等才更有滋味;品:吃完后嘴里的肉香和胡椒的麻辣味能保持多久。

说起这胡辣汤的来历,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传说,在明朝嘉靖皇帝时,皇上热衷于修道,目的当然是想长生不老,当时的大学士严嵩投皇上所好,到处找延年益寿的秘方,从一个道士那儿得到了这样一个秘方。拿回宫里,御膳房照着这方熬成汤药,皇上喝了后,精神焕发,气顺提神。连连夸好,赐名为“御汤”后来,在汤里又加了人参等补品,那时这汤只有皇家才有这口福。明朝末期,清兵入关,御厨带着这一秘方逃到中原逍遥镇,把此方传授给胡氏。胡氏代代经营,所以被老百姓称作胡辣汤。因此河南周口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是最为有名的。

每天上班忙碌的人们都没有时间在家中吃早饭,一碗热乎乎的胡辣汤成为了最好的早餐。在河南的大街小巷,胡辣汤商户到处都是。它经济实惠,酸辣过瘾。它带给人们的淳朴的情愫由来已久。就如一张古朴又亲切的老照片。如今的胡辣汤店面由以前简陋的摊位到装修讲究的店铺,但是经济实惠的传统始终未变。

熏香浓郁-----安阳“熏”

出来的是一种别致的大美味。熏鸡,熏蛋,熏猪下水,这些可都是河南安阳的独特美食,俗称“安阳三熏”,有百余年的历史。将原料精挑细选卤制,而后放在熏笼上,再用柏枝柏壳和松木锯末等点燃熏制,三四分钟翻动一次,让它受热均匀。当熏制成淡黄色或黄褐色就可以了。熏好的美味,闻起来熏香浓郁,看起来光泽鲜亮,表皮脆酥。吃起来脆烂可口,香而不腻,可谓是色香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因为是熏制品,所以便于贮存夏天食用也不易变味,很适于远游携带。如果你来到河南安阳,就为亲朋好友带回去这美味的三熏尝尝吧。

“安阳三熏”的创制人是闫好德,十二岁时,到舅舅开设的“荣庆楼”当学徒,勤快善思。当时荣庆楼以制作商鸡为主,为了在安阳站稳脚,聘请了一位叫周玉才的师傅在制作商鸡的基础上制作熏鸡生意大有起色闫好德勤学好问,潜心学艺,后借鉴师傅的技艺,在此基础上又扩大了熏制品种,味道越做越美,生意越做越活,渐渐在古城安阳有了名声。闫好德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我们河南人美好品质的体现。

回味无穷-----老烩面

河南郑州的招牌饭当然数烩面。

关于烩面的传说则追溯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雪天,得了寒病,来到一家回民的院子。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麋鹿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给他李世民吃。但敌兵追来,情形紧急,老妇人急忙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锅中,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不觉精神大振,寒病也好了。李世民登基后,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并重赏了他们。太宗又让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麒麟面就进入了宫廷。

后来,因为麋鹿很不好找,只得用山羊取代,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口味毅然不改,于是羊肉烩面便流传到了今天。

而如今郑州可谓是“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华街冷巷。只要是郑州人,都能给你数出几个颇有名气的烩面馆子,萧记、合记、冯记、闪记、刘记……种类也多种多样: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烩面的生命力甚至渗透到外来的饮食当中,不管是火锅还是啤酒鸭,吃到最后,总的拉上几片烩面,算这顿饭的压轴戏。不论是高大威猛的小伙,还是文静秀丽的姑娘,一大碗的烩面放在面前,那是毫不含糊。常常令用小碗吃饭的南方人吃惊不小。这面果真这般让人迷醉吗?

一碗烩面,有汤,有面,有肉,又有菜。可口又滋补,还省去许多的麻烦,这也许就是北方人的饮食特点,强调整合性,犹如大烩菜,一碗得儿,样样都全了。因此面筋汤鲜是烩面的特点之一,先喝一口汤,浓鲜!再吃一口面,劲道!拿郑州话说是汤鲜味美面筋拽,加上几块羊肉,点缀鲜红的枸杞和鲜绿的香菜,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为什么先喝一口汤呢,有种说法叫:“唱戏的腔,烩面的汤”。烩面好不好吃,主要看汤,汤的好坏,主要看料。什么汤料呢?这高汤是由太行山区一年生的小山羊腿骨熬成的,加入党参、当归、黄芪、白芷、枸杞等二十八种中药熬上一天,十分滋补。而这其中的面,则也是颇具特色,特别是厨师煮面之时,随手抓起一块面扯开,随着双手的抖动,面块便由粗变细,被拉成宽约两厘米的长面条,煮熟的烩面润白像百合的花瓣,滑嫩劲道。这一过程被很多烩面馆子专门定格成一种吸引客人们的手段。那就是故意把煮面的厨房用透明玻璃隔开,便于客人们欣赏,也增加了透明度。郑州的烩面吃了那么多年,还是味在口,香在心。

这真是河南小吃如此多娇,引无数“吃货”竞折腰!

老师评语:

1

河南电视台有一档很经典的节目:香香美食。记得很早以前,这个节目也只是像通常的介绍做菜的节目一样,在厨房里看大厨们的烹食技巧。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节目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贴近生活,确切的说是离老百姓更近了,摄制组常常是跑遍了郑州的大街小巷,专找美味可口的美食,好多次都看到自家门口的美食上了电视。也有好多次,跟随着电视里的介绍,去寻找美食。别说,想想,小作者说的还真是,如今的人被戏称为“吃货”的还真不少,怪不得“吃货”一词也日渐流行。其实,说起来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从古至今,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也成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一文化更加凸显,所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而我们河南电视台也效仿此把“香香美食”也变成了如今的“舌尖上的河南”。

2


生在河南,长在河南。天天吃着烩面,享受着胡辣汤的的滋味。反而觉得寻常的很嘛。真正感到河南饮食的魅力以及不舍不离之情的时候,是在去外地小旅归来。喝着几天不曾喝的胡辣汤,吃着几天没吃到的烩面,那个过瘾呀。感觉几天都没吃好饭似的,这下舌头可算派上用场了。才琢磨出来为什么叫“舌尖上的河南”。你想啊,没这美味的家乡饭,我这舌尖真还好像没味觉了。河南以面食为主,煮的烩面,蒸的卤面,炸的油条,宽的面叶,细的面丝……真是各色俱全。做工上也形式多样,擀的面条,捏的包子,搅的面汁,………想一想就很想为自己的家乡饮食写点什么,小作者道出了我的心声。为我们的河南饮食唱一首赞歌吧。


  ■ 编辑 多彩教师名苑


郑州市二七区教师进修学校

投稿邮箱:dcjsmy27@126.com

话:0371-56678577


多彩教师名苑

第541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