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在战国时代分为五派,世称老学五宗。
一是纵横家学派,鬼谷子为其代表。据说鬼谷子是老子的亲传弟子,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有“谋圣”之称,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是个传奇人物,有人说孙膑、宠涓、白起、李牧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最著名的还有苏秦和张仪,“纵横家”这个名字就来自苏秦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可见这一派没有什么固定的善恶标准,没有公义公道之累,唯一的标准就是胜利。就像《鬼谷子》原文所说:得权者制人,失权者丧命。
二是法家学派。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人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臭名昭著的《商君书》作者商鞅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商鞅铁腕执法,依据的就是老子“圣人不仁”的思想主张。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受老子思想影响很大,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是玩弄法律与人事的手腕。
三是杨朱学派。杨朱是老子的亲传弟子之一,杨朱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为我”、“贵己”、“重生”等思想主张。杨朱学说源出《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于天下。”即老子的“贵身”主张。
这个学派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认为人的七情六欲需要适度的宣泄,反对禁欲的主张。近代荷兰犹太裔思想家斯宾诺莎提出的“自我保全”人性观,与杨朱思想如出一辙。杨朱被儒家断章取义,用“一毛不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骂了2000多年。
四是庄、列学派。庄子和列子继承和发展的是老子的自然哲学,而对老子的治国谋略不大重视,甚至不屑一顾。现代中国人所说的“逍遥无为”的道家其实多是这一派。
五是宋尹学派。宋钘提倡"接万物以别宥(yòu,宽容)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尹文兼儒墨合于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中心思想是希望天下太平,社会安宁的小康世界,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够养活自己,同时还可以供养一下别人,就足够了。
道家思想传到今天,演变成了大致四种形态,这四种人都号称崇尚道家,独得道家心要。
一是逍遥派。这一派人数最多,他们喜欢的其实是庄子,基本读不懂《道德经》,看不出《道德经》“清静其表,阴鸷其里”(章太炎语)的本质。,要么醉心书画茶艺。这一派书画、美食、旅游、雅玩爱好者居多。
二是养生派。这一派世俗人物居多,玩是的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甚至食气辟谷修仙炼丹。这一派人上至封疆要员,下至广场大妈,他们相信中医中药,经络阴阳,相信风水堪舆,拜佛算命。论学历以函授的居多,论工作以退休的居多,论财产以富裕的居多,论文化以半瓶醋居多。
三是权谋派。这一派以比较专业的国学癖居多。凡是道家的东西他们都读都懂,什么《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灵枢经》、《素问经》,尤其精通《鬼谷子》、《孙子兵法》、《商君书》之类。这一派号称继承的是老子,其实更准确地说继承的是鬼谷子之纵横之术,只论成败,不讲正义。这一派由于理论纯熟,玄而又玄,常常聚集大批粉丝,他们用民族主义、传统文化的幌子忽悠了大量半瓶子醋,给他们灌输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五四打倒孔家店,其实是打错了,因为儒家只是道家的一条狗,是权谋派道家推崇的圣人周公编制豢养的一个统治工具。周公,是儒道两家共同尊崇的圣人,区别仅仅是:在道家看来,周公是水平最低的道家圣人,而在儒家看来,周公是水平最高的儒家圣人。
五四诸公把不堪的国民性的根源定为儒家,其实,那些狡诈、自私、明哲保身、没有底线之类的国民性,都是源于道家。也就是说,国人最隐秘最顽固的文化底蕴不是儒家,而是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