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山,东北西南方向,民间有“头枕宿迁县,脚蹬穆陵关”之说,南北连绵八百里。
东海县与新沂市、山东省郯城县的分界山,南从桃林上河村西的马陵山125米主峰顶,北至李埝乡黑豆涧村,境内长75里。地势有平有险,沟壑纵横,地形多变。马陵山主要是紫色砂岩,是郯庐一线大断裂带造成的结果。是地质史上最年轻的山脉,山顶上残留有古河道,还有恐龙足印化石。2001年8月4日开钻的亚洲第一井就在郯庐断裂带的东沿。
马陵山是江苏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地。山左口乡大贤庄的旧石器遗址,距今约一万六千年以上。山左口许沟有祭石20多块,1980年南京博物院考证为原始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战国时齐国围魏救赵,遗存有前古寨、后古寨和中寨、卸甲营、独龙涧地名,涧里有“上马石”和“恨谷崖”。 人们能经常拾到铜剑、铜箭头、铜矛等等,还有有名的“郤氏戈”。
现有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的“马陵古道”碑立于古道南段左边,右边还遗有由吾道荣修真养性的石洞。
宁过三山 不过七埝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戊时(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
郯城大地震发生,震级达到8.5级,震中裂度达12度,
当时海州城内屋宇倒塌过半,大海东退20多里,云台山从此由海岛变成了陆地。
沭河原循马陵山东坡南流,经这次大地震改道,水经龙门往西转南流去,
留下了“宁过三山,不过七埝”的传说。
说是早在三百多年前,也就是郯城大地震前,
沭河是一直顺着马陵山东的中寨村南下桃林、七埝经大石埠水库一路经高塘沟南流的;
而经过大地震后,沭河被逼改道了,
现在是经山左口乡中寨村西穿马陵山龙门经郯城向新沂南流了。
这里有个神奇的传说。
当时,中寨村后沭河左岸有座隆兴寺,这个寺的镇寺之宝是两口古钟,
一口是铁的,一口是铜的。
这两口大钟,一千多年来受日月精华,经风雨洗礼,已成道行。
寺里有两个和尚,老的百十来岁,能前知未来八百年,后记过去到伏羲;
一个小的十来岁,吃饭不觉饱和饥,睡觉不知头东西。
康熙七年春天,庙旁的一片麦子长得非常旺盛。
小和尚说:“今年麦子要丰收。”
老和尚说:“麦好是好,不一定能吃得上。”
麦子要收时,小和尚说:“麦子快到嘴了。”
老和尚还是那句老话:“不一定能吃得上。”
待麦子收上来磨成粉,小和尚包好饺子,烧开了水,对老和尚说:“这回能吃上了吧?”
老和尚说:“你到寺后去看一看。”
小和尚跑到寺后,
只见漫山遍野直往外咕嘟咕嘟冒黄水,沭河里数丈高的水头汹涌压来。
一个浪头冲倒了古寺,两口大钟漂在浪头上团团转,
铁钟突然开口问铜钟:“我们上哪里去?”
铜钟犹豫了一会,说:“南有七埝,西有三山。七大于三,我看宁穿三山,不过七埝!冲过去!”
又是一个浪头打来,两口大钟分离了。
老和尚一跃坐上铁钟,随水头向西冲断三道马陵山,
又拐弯直下正南,经郯城向南转东向老海山(云台山)漂去了,
最后落在连岛镇海寺。
小和尚看黄水里漂来头公猪,也飞身骑上漂走了。
那口铜钟顺流落到郯城城隍庙顶,民国二十八年还在。
如今沭河拐弯处还有隆兴寺遗址和龙门水库。
还留下了“巍巍马陵山,滔滔沭水湾,龙门排浪翻”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