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琴学散论:琴道与佛道

琴学散论:琴道与佛道

2022-02-13 07:59:13

琴道以儒家思想为基本,而释、道两家思想,亦琴道之重要内容。司马承祯《素琴传》:

  “皇王以琴道致和平也…闲音律者以琴声感通也…灵仙以琴理和神也…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并言古琴儒道内涵之多个方面,而其中“闲音律者以琴声感通也” ,似也并非今日所谓之“艺术琴” ,其以“瓠巴鼓琴,则飞鸟集舞,潜鱼出跃” 及师旷叩弦“乃变节侯、改四时” 等为例,乃盛赞琴德及音律之微妙、可感通自然乃至动物之性,与“艺术琴” 将琴作为音乐艺术 、致力于“为人” ,追求精湛演奏技巧及表现力、感染力等实不相侔也。其中“灵仙以琴理 和神、隐士以琴德而兴逸” 则为道家之琴道思想。班固《白虎通》承袭儒家《乐记》之思想,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至蔡邑《琴操》则增加“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之义,具有道家藉琴以修身养性、返本归真之琴道观念。东汉刘向《琴说》论鼓琴之作用有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流文雅等,基本系儒家思想,至唐代薛易简论鼓琴之作用,则见有道家绝尘出世之思想: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琴诀》)薛易简乃唐代职业琴家,以琴待诏翰林,能操琴曲达三百四十首之多,其阐述古琴之利益较 为通俗,文也“近俚” ,于儒道琴道思想理解较浅,《琴史》谓其“辞虽近俚,义有可采”,谓其论述鼓琴技艺及感染力颇有可取者。至明清许多琴论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则交融 出 现,浸透于鼓琴之观念及技法之中,其代表作为晚明徐青山之《溪山琴况》 。徐青山为晚明琴学大师,时人誉为“今世之伯乐” ,崇族末年参加抗清未果,遂入苏州穹窿山隐居修道。徐青山之 《溪山琴况》 著于崇祯十四年,抉汉唐以来琴道之精义,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探幽发微,总结为“二十四况”,乃中华琴道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崇尚“中和”、“古淡”、“雅正”者,乃古来儒家琴道思想之继承:

  “琴尚冲和大雅” 。

  “凡弦上取音惟贵中和” 。

  “琴有正声间声,其声正直和雅,合于律吕,谓之正声,此雅颂之音,古乐之作也……”

  “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平和者是为正音。”

  《溪山琴况》于道家琴道思想尤多发微,体现为对道家“大音希声”、“虚静淡远” 等境界的追求:“大音希声,古调难复。”

  “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

  “调古声谈,渐入渊源,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伸也。”

  “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

  “绝去尘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

  “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

  概略言之,儒道二家思想在琴风上的体现可分别以“中正平和”、“清微淡远” 两句来概括。儒者崇尚“中正平和” ,“清微淡远” 则为道家飘然出世、远离尘嚣、卓然不群、悟形而上之大道、返原始天真之本然、追求清虚淡逸之境界在琴道上的理想。

  《琴况》中涉及佛家思想者有“雅”况中一句:

  “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遇不遇,听之也,而在我足 以自况。 斯真大雅之归也”。

  就琴道而言,佛家“藉琴以明心见性”、与道家之藉琴以“反其天真”可以相通。“明心见性”为禅宗用语。心性者,乃宇宙人生之真实,也名“真如”、“本性”。明心见性,彻证真如,乃生命之觉悟,与道家之修真、悟真,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初 始而言并无二致。徐青山虽然借用佛家名相以表操琴乃“为己”之修真而非“为人”之娱耳,却也道出了琴道中之佛家思想。

  音乐以“梵呗”为特色,梵者清净庄严,呗者歌咏赞诵。梵呗音乐本来就以清雅、 庄重为特色,具有虚远淡静、庄严肃穆之意境,与琴道之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如出一辙;而梵呗之唱诵,非为抒发七情六欲、愉悦感官声色,而为庄严身心、收摄六根,追颂圣者之功德、体验内心之祥和,与儒家礼乐之道亦乃相通。三教皆为圣人之教,精微处容有差异,而入手处初无不同也。琴道以儒家之礼乐而发扬,以道家之修真而精微,而佛家于琴道也多有影响,故琴道亦有“琴禅”之称。荷兰琴家高罗佩《琴道》一书中认为操琴修养中〓手、焚香、静虑等要求来自大乘修行仪轨之影响。琴曲“普庵咒”节奏平稳,庄严肃穆,音韵畅达,宁静意远,有古刹闻禅之效,在众多琴曲中别具一格。此外,从唐宋诗词中亦可知历代操琴之僧人颇多,著名如李白之“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蛾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从中可见蜀僧浚操缦之境界。北宋有夷中、良玉、知白、义海、则全、照旷等著名琴僧。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从万松老人学佛,精于佛法,而师弟两人皆能琴。明代有空尘禅师之《枯木禅琴谱 》,顾名思义,以三尺枯桐可与佛禅相通,静远淡逸之琴境不异禅境也,故可“以琴理喻禅”乃至“以琴说法”。清初心越禅师著有《东臬琴谱》,传于日本,影响日本琴界甚巨。近代著名琴僧有大休和尚,著名居士有恽城夏莲居,收藏古琴甚多。民国时有著名禅僧月溪法师,行脚大江南北,琴不离身。当代古琴大师管平湖也曾于苏州灵岩山中得悟澄和尚整理指法。可见琴道虽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而与佛家义理亦可相通。因此之故,佛门僧人、居士操琴者众,以古琴静心养性、调理身心,体味静远淡逸之静境,确有收摄六根之效,可助“明心见性”之禅修。徐青山谓“藉琴以明心见性”,洵非虚语。

QQ:1060546693

网址:http://www.qixianqin.net/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