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石油到底是什么变的?百年石油未决案

石油到底是什么变的?百年石油未决案

2021-06-21 07:15:07

新朋友请按上方蓝字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昨日所发《》一文,重燃朋友们探索石油成因的兴趣。今日再奉上白垩老师所写《百年石油未决案》一篇,以飨读者。


原文标题:百年石油未决案

作者:白垩

授权发表,特此感谢!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媒体对石油都冠以“化石燃料”的称呼。这其实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石油是由远古时期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尤以浮游生物为主)生成的。这就是石油的“有机成因”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了现代石油

工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石油地质界还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石油是无机成因的。如果从俄罗斯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算起,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提出也已有100多年了。


石油无机成因观点认为,在石油的形成过程中,率先上涌的岩浆,由于在地壳裂缝中所受的压强极小而大幅度地发生热膨胀,形成大量的岩浆气,按照一定的缎分组成气体分子,比如乙炔、水等。


岩浆中不断析出的气体,不仅使裂隙中的压强和温度不断升高,而且使裂隙中形成的烃类分子的密度连续增大,它们的内聚力不断加强,导致烃类分子趋向于形成复杂的结构。即乙炔→乙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当裂隙中碳氢化合物气体浓度进一步升高时,就会使低碳类烃聚合为高碳烷烃,进而发生相态变化,也就是说,气体的烃类变成了液体的烃类——石油。石油在形成的初期,因为颗粒极小,可以随着热而向上运动,它们到裂隙的上方大量聚合.就可以融合成更大的油珠。当密度大的油珠进一步融合,其重量将大于岩浆气体热膨胀时所产生的推力,于是纷纷坠落或沿着裂隙壁面流向裂隙的底部并溢出岩浆。


由于裂隙中的压强、温度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浓度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后,才会形成石油,所以,石油淹没的岩浆析出的气体刚刚脱离岩浆就会遇到很高的压强,不仅在原子的层次上形成稳定的结构,而且迅速化合为碳氢化合物。于是,岩浆气体的一部分在上浮的过程中,就化合为石油,而且会不断地增加,渐渐地就可能形成油藏。


虽然有机成因理论被大多数地质家所认同,也指导了全球绝大多数油气勘探实践,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石油勘探难度的增加和人们对油田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现象用石油“有机成因”的理论无法或难以解释,长期失宠的无机成因

理论又重新受到世界石油地质家的普遍重视。


一、一些地区找到了大约15亿年前形成的石油。这是什么概念呢?


按照传统的石油地质与生物学理论,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山现了生命大爆发,之后才有大量的生物,在寒武纪之前,当时的生物量似乎并不足以形成石油。为什么在不含生物的地层中也能找到石油?


二,为什么世界上的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大多集中分布?

难道当时的地球上.只有那些地方有生物吗


三,为什么大型油气出的地层深部大多存在着一个地幔柱——那是油藏与地下深处相通的证据。


四、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但是,通过对美国黄石公园内热泉的有机质研究表明,生成石油的时间有几千年足矣!更有甚者,墨西哥湾水域漂浮的藻类经太阳暴晒数周后,竟有液态的油

滴生成。


面对这些向传统石油地质理论挑战的现象,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世界上有些油山的石油似乎正在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一些油气可能来自地壳深处;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可能与地震有关,而地震恰恰是地壳运动的表征,它能把

地下深处的油气“送”上来吗?


在石油有机成因与无机成因的大辩论中,”有机成因论”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因为迄令为止,世界上所有的大型油气田都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找到的。当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这一理论也有无法自圆其说之处。


当前,这两种理论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台。正确认识油气的来源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具实践意义:它的确定将使石油勘探的部署作战略性调整。而且,一旦工业性石油的聚集与无机成因的关系得以确定,则石油勘探的领域将

会大大扩大,全球石油的储量也会极大地增加,进而使世界的原油产量保持稳步增长。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对这一重大学术问题投入大量精力的原因。



猜你喜欢:

三百年惊天大骗局:石油不是生物变成的!是可再生资源

南海石油中国占据了多少?

四川盆地的盆底在哪里?真相很惊人!

什么?没猜对?那喜欢啥就自己搜吧,

点击菜单栏中的“全搜索”即可:

矿物、宝石、地学、矿产文集

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社区互动-精彩原创、精彩好文

进入矿业在线微社区

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社区互动-微社区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banyo615

矿业在线QQ群号:273655701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获得更多精彩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