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调研由医生站APP在线完成(本文来源:医米调研 作者:田原)
调研方法:定量在线调研
样本量:N=1189
刘峻备注:任何调研都不能简单看表面的调研结果,要进行深度解析,才能对一线销售有所帮助。
总体来说,相较于传统的医学信息推广方式,比如电话、短信、面对面拜访等,依托于互联网(移动端)的推广方式更受医生的欢迎。其中微信公众号(42%)、第三方医学网站/APP(42%)和网络学术会议(38%)是最受医生欢迎的三种医学信息推广方式。
虽然调研显示面对面拜访只有的接受度,实际上医生接受产品信息几乎全部来自面对面拜访,重要的是,代表面对面拜访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产品信息,还有客情服务、会议活动、各种赞助等等。医生更接受移动互联的方式接受信息?完全是扯!医生在填写这些项目时,会按照“我应该如何”,而不是“我是如何”来填写问卷,结果不可采信。
移动互联是医生当前偏爱的医学信息来源,但绝对不是医药公司的产品信息,而是D2D(医生向医生传递、分享专业信息)。在移动互联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如果轻信这个调研结果,而用所谓数字化信息传递的方法,死路一条!
医生一个月被拜访的次数?应该按每天算吧.....主治医生每天至少被拜访5次以上,副主任和主任至少10次。每次拜访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但每次拜访聊什么调研一下更有趣——估计时政新闻、家长里短会占到80%吧?
副主任医师中,过去一个月接到3-4次(19%)和5次及以上(13%)拜访的比例均高于主治和主任医师。
与二级以下级别的医院相比,医药代表拜访三级医院医生的频率较高。19%的三级医院医生表示过去一个月被拜访过3-4次,14%表示被拜访过5次及以上。
这个调研项目的设计太不专业,结果我都删除了——满意和不满意、有帮助和没帮助、专业和不专业,没有行为标杆,不能细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在关于医药代表专业性表现的调研中,关于产品信息的认同度较高,其中有43%的医生认同医药代表“能够有效地回答与产品相关的问题”,32%认为他们“对自己产品的优缺点很熟悉”。
但是医生对于医药代表“具备很好的相关疾病和治疗的知识”的认同度不高,只有19%。这也是我们当前最应当强化代表的一个方面,
尽管医药代表在关于产品信息的专业性表现上得到了很多医生的认同,但是也同样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次调研中,一半以上(51%)的医生表示,医药代表在产品信息推广过程中表现的过分关注产品处方量,忽视了医生的临床需求。与此同时,40%的医生认为医药代表在重复传递相同的产品信息。
在这次调研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个项目,如实地反映了代表拜访医生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医药代表专业能力的提升方向,也是在这四个方向上。
这个各家药企代表的拜访率、不同地区的公司排名毫无意义,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干脆全部删除了。我很奇怪设计这个调研问题是出于什么想法?让排名靠前的公司人员转发?
这时候的最有意义的项目是:参加的外企、内企、医院和学术机构的学术会的比重,关注的议题,对哪些药企的学术会议评价较高?
医药代表的医学推广是否对医生处方行为产生影响呢?本次调研中,40%的医生表示在接受医药代表的医药推广之后对该产品的处方量有所增加,58%的医生没有变化。甚至,有2%的医生表示处方量有所减少。
这个调研项目的结果真让我只能“呵呵”了......设计调研问卷时,务必站在客户角度先想想,如果我是医生,会怎么填写这个栏目?调研必须通过行为分析,客观地还原现状(我是如何),而不是主观看法。这种主观看法,会收到“身份认证”(我应该如何)的严重影响,导致调研结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