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封私信来询:
信中这位同学的状况应该还挺普遍的,懂一些道理,也愿意学,但是就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行动。可能这种窘况的问题就在于,太看重别人讲的道理了。
别人的道理,讲得再好也是二手的,而且不同人讲的东西往往互相矛盾。你去听谁的呢?所以,更重要的是,你得自己去做实地的研究,从第一手的资料入手。
正如我的这个简单的回答:去看招聘广告就可以了。招聘广告里面可没什么人生哲理、心智指南,它们就是实打实的,企业需要什么立马可用的人,写在需求里,不用绕弯子,也不必掺水分。
这就是一手知识。
喜欢看别人归纳总结好的东西,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惰性。比如报道里的统计数字,我们不大会关心这些数字是通过什么程序来的,是不是合理,反正看到数字就信了,却不知道统计数字最易撒谎。
流连于二手知识的弊端,其一是蜕变为一种“信任游戏”,因为他有名、有钱、有权威,所以就信了,其二是永远没有自己的见解。
今天陪娃的时候,又跟娃学到了新东西。因为前段时间给他买了好几本迷宫书给他画,所以他就对迷宫产生了兴趣,而今天他突然对着家里的墙上去年自己的涂鸦(不过是混乱如麻的线条)认真地观摩起来,还用手指在线条游走。他解释说,我在走迷宫呀。
我很惊愕的一点是,我从来没有把这些涂鸦当成迷宫。可它们在本质上讲,才是真正的“迷宫”。因为书上的迷宫是“人工设计”的,在你走书上迷宫时,你甚至可以通过猜测设计者的意图来提升破解效率。而涂鸦迷宫,近似随机产生,更像是生成于自然,也更像是真实生活的映射。生活本身就是一团乱麻,无规律可循。所以人生的迷宫更接近于墙上的迷宫,而不是纸上的。可我竟然从来没想过这一点,反倒是娃教会了我。
娃的这个发现得益于他思维上的一个优势:他并不觉得书上的内容更高级一些。至少并不比现实中观察来得的东西更高级。
而我们成人世界的思维是反过来的。我们逼迫自己看很多的书,看各种牛人的文章,然后用学来的压缩罐头式的“真理”去套这个异常复杂而鲜活的世界。
削足适履是也。
再举个例子,我对知识管理很感兴趣。但我看过的所有知识管理方面的书都不如我在淘宝上买东西的一点小观察有用。
什么?知识管理和淘宝买东西有什么关系?
人组织和检索知识,淘宝组织和检索商品,两者在本质上一样的。不同的是,淘宝上的卖家有大量真枪实弹摸索出来的经验。
最基本的一条是,大多数的商品名称采用了明显的“信息冗余”设计,比如说如果你搜索“防蚊水”,搜出的一条典型的商品名称是这样风格的——
热带丛林驱蚊液儿童防蚊液旅游驱蚊水喷雾户外宝宝防蚊虫叮咬旅行
从语法上讲,它不是个正常的句子,甚至无法通顺地读,但是它绝对是一个好的商品名称,因为它容易被搜索到。在这个名称的设计里,“热带”和“丛林”是冗余的,“儿童”和“宝宝”是冗余的,“防蚊”和“驱蚊”是冗余的,“旅游”“旅行”和“叮咬”是冗余的……这种冗余的好处就是用户不管用什么样的相关词汇,都可能搜到这样的名称。
这样的名称,可读性差,文字和逻辑都不过关,但特别有利于“搜索”,是“搜索友好”的。而在知识管理中,能不能搜到你想要的东西也一样重要。
假如在你的印象笔记/有道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中有几千条笔记,你就知道,“搜索友好”是多么重要了。此时靠分类、标签已经力不从心,唯有搜索。而这时,淘宝商品名称的风格就有了用武之地。
以前我写笔记的标题,大多会用一个通顺的句子。而现在,我会像写淘宝商品名一样,加很多冗余词上去,比如一篇笔记是关于“心智模型”的,我标题会这么写——
心智模型 思维模型 mind model 思维结构 思考模型 思维工具
这能确保我下次搜索心智模型时无论如何都能搜到这篇笔记。
而这个小技巧就是我从淘宝商家的一手知识那里学来的。
感谢你阅读全文,下面是福利。
豆瓣阅读邀请我参加一个送电子书活动,我说既然是福利,不能送便宜的,所以我就挑了一个贵的——《茨威格文集(全三卷)》——送给大家,限前十名,扫下面二维码可得:
同时,没抢到书的,可以点“原文链接”,得五元购书礼券。
最后加一句,好的小说是宝藏,它有很多二手知识,也有很多一手知识,取决于你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