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RDA的前世与今生

RDA的前世与今生

2021-09-30 06:58:03

RDA的前世与今生

前言

各种不同载体类型的文献,特别是数字资源和互联网在线资源的大量出现改变了图书馆馆藏的格局,也对图书馆的编目工作、用户检索并获取资源的便捷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RDA,即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最新国际编目内容规则,其目标在于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RDA以统一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简称ICP)为纲领,以传统的《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Second edition,简称AACR2)为基础,以现代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简称FRBR)和《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简称FRAD)概念模型为框架,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更为综合、能覆盖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资源的描述与检索的原则和说明。

  

RDA的缘起



作为RDA前身的《英美编目条例》(AACR),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了近半个世纪。AACR是国际编目界贯彻巴黎《原则声明》的产物。

  


《原则声明》颁布后不久,国际编目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读目录的出现使卡片目录逐步走向消亡,款目变成了记录,目录变成了数据库。而编目对象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何使用机读目录反映和检索不断产生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成为重新审视《巴黎原则》的动因。1998年《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应运而生,并于2009年发布《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AD)、2011年发布《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SAD)。至此,FR概念模型使FRBR的思想覆盖到整个编目环节。



国际编目环境的变化迫使《原则声明》亟待修订。2003年IFLA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了第一届编目专家会议,通过了《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ICP),并于2009年正式发布了ICP正式版本。




综上,传统编目规则AACRRDA的前身,也是RDA产生的基础。但是,计算机和网络出版的发展,要求编目规则进行不断更新,以适应各类文献资源组织的需要。在ICP的指导下,FR家族最新编目理念为AACR的修订提供了新的思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促成了RDA的诞生。



RDA的面世


2004年开始的《AACR3:资源描述与检索》的编制工作,虽然在编纂思路上有所改进,但没有跳出对AACR2的拆分、合并与重组的思路,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2005年,在“以AACR2为基础,并能兼容依此产生的AACR2记录“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修订而转向直接建立数字世界通用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标准——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正式被命名。并于2010年6月正式发布了联机版RDA工具套件。




RDA的思想基础



RDA的构建以实现FR家族的用户任务为目标;

RDA核心元素选自FRBRFRAD所确定的核心元素;

RDA的构建以“实体”“属性”、“关系”为框架。





RDA在中国

      RDA,即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最新国际编目内容规则,其目标在于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RDA以统一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为纲领,以传统的《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2)为基础,以现代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和《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AD)概念模型为框架,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更为综合、能覆盖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的描述与检索的原则和说明。

美国国会图书馆已于2013年3月31日正式启用RDA进行编目。我国编目界也持续关注RDA的进展,2012年7月,由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了“RDA中文译本翻译组”,RDA中文版已于2013年11月翻译完成并出版。2015年,RDA中文版解读式专著《RDA全视角解读》也继而推出。随着对RDA应用与本地化实施问题的关注,我国对RDA的研究已逐渐从理论向实践层面推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