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思考如醉,我的公众号运营自白

思考如醉,我的公众号运营自白

2021-03-20 08:30:43

,当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纷纷扰扰,而实践范围却被限制在手上的工作时,总想搞点事情。


这就是浪得难受的简单初心,不确定结果是什么。很多事情在未知中开始了,才有最后的小确幸。


运营到现在的粉丝数,中规中矩,算是一笔额外的财富,结交了很多朋友。通过半年持续更新,从一个业余的写作小白,到36氪、虎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MCAFF、鸟哥笔记等多个媒体平台有专栏,也拿过评选稿费。算是一个交代了。


对我个人而言,文章的选题不仅是一味的输出,透支自我的经验,而是通过对很多产品和案例的深入的观察总结,获得了非常多的启发,以及案例沉淀。进而是思维模式、方法论的提升,在面对新的运营问题时,能够更从容地梳理思路,找到解决方案。


这应该是比粉丝数重要得多得多的收获。



再扯扯运营过程中的一些事。


目前精选的文章里我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案例复盘,一类是经验干货。案例产品的选取没有特定规律,但整个过程独立完成,不涉及访谈,强调可观的因果逻辑,而非主观分析揣测,因此在公开资料的丰富度、运营时长、案例代表性上,都显现了很多限制。


资料太少,复盘的还原度不高,不能推断因果关系;运营时长超过三年,耗时太长;产品庞大,比如滴滴,运营面太广太杂,复盘难度高。


简单而言,做不到指哪打哪。


在搜集完资料的时候,甚至还看不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过程,直到一边思考一边写完才窥全貌。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和如何做一份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竞品运营分析?文章里提到的观点一样,当你围绕一个事实,尽可能还原运营操作的面貌,让自己模拟驾驭者角色的时候,是一种桃花源惊现的感觉。



当包含了这么多复杂的心思和角度,其实也预期得到这类文章并不会是广泛传播的,受益的读者不少,但能抛开产品领域、抛开所描绘的运营技能与自身的契合度,把全文的因果逻辑归到一起理解的,却很有限。所以粉丝增长比较吃亏,但却甘心承受。


“经验干货”文章,围绕着运营的各类职能、技能,以及一些独特的运营视角来完善选题。这类内容在准备的工作上相对简单,呈现出来的内容水准取决于:


1、是否深入完整的经历操作过,踩过坑或拿到过结果;

2、是否总结、并实践过方法论。


第1点很好理解,第2点有两层含义:


第一、方法论就像骨架,一根接一根,有逻辑的支撑起内容。技能和案例就像血肉,通俗亲切,但没有骨架,血肉就不能快速移动,不能让人记忆深刻。基于方法论赋予具体的运营技能、案例、结果,逻辑性和阅读性会更强;



第二、如果方法论是为了总结而总结,不去设定实践边界,自己没有二次实践,或者不具有复制性,那就变得很鸡肋。别再迷信无用的社群运营标准一文中提过,所谓群规、所谓入群做介绍、入群登记详细信息等方法,只不过是基于自身案例的一个总结,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的社群运营,因为群体属性不同,不可能做同样的要求。


互联网运营的现状是野蛮摸爬滚打了好些年后,很多人尝试建立方法论,谁能先梳理出更有指导性和共性的方法论,就可能获得行业的传播和认可。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就我个人而言,也并没有刻意考虑建立运营方法论的事情,毕竟还没有这么深厚的阅历和庞大的胸怀。只是希望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而非从底层把整套基础经验理解分享一遍。


譬如神坛上的野菊花,深入浅出增长黑客一文,不是告诉大家增长黑客是什么,如何做增长黑客。而是从我的认知里表述增长黑客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硅谷概念,只不过是我们身边的很多运营小事,不必执念于这个概念,继续做好手上的事情即可。



说了选题的一些事情,在写作笔风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规范化、不口水,包括标题。既源于自身的习惯和喜好,也是为了能更好的分发。过于口水话的内容,很多平台审核都过不了。,标题党这一项实践得确实一般。


第二、不突出自我,去个性,就以文章说事。说到底就是自卑,觉得个人的阅历还没有深厚到去指导大多数人,所以也拒绝了所有在线分享和课程的邀请。可能不少人一直觉得这个号的背后是一个小团队在鼓捣。


更新频次是每周一一篇,除了法定大假外都严格执行,每次想着偷懒“封笔”(至少喊过3次),总觉得对不住关注的人。写过一段时间后,会面临选题瓶颈,这时候必须得有绝招,不能坐吃山空:要不就是有深厚的知识视野,对于热点可以指哪打哪,并可成章;又或者是有交际,可以交流到很多的感悟;又或者是工作面临的运营面广,可以总结很多内容。貌似这些要求都挺难的,实在太苦逼。



在推广上没有做很多的事情。起步的时候很简单,叫了些朋友关注,早期的几篇文章也厚着脸皮推荐给其他人看,向被骚扰过的朋友们道歉。


然后就是每一篇文章找到各个平台进行分发,这个也有很多技巧规律,什么文章转载数可能会多,什么文章哪个平台不可以发,什么文章在哪个平台的数据会表现好,都得心里有个谱。


在互动上,向几个大会主办方索要了一些票,当做福利赠送给了关注的朋友们,顺便推广了一把,还算比较受欢迎的。


对于数据分析,实际上每一篇文章、每一天的增粉来源都是大体清楚的,通过最新的转载记录、各个平台的文章阅读数,都可以大致判别。转载数量最多的三篇:



按新媒体运营的思路,应该去分析什么内容受欢迎,再接再厉。但对于独立个人原创来说,受限于水平,题材切分的颗粒度没有这么细,并且还得有不同立意角度,很难对同一题材写出多篇满意的内容。


而对于周更的寥寥几十篇文章,标题的分析也无法得出切实的根据,更多得靠个人的经验和感觉。


收获、选题、写作、分发、互动,这就是一个倾注了大量专业思考和运营心思的草根账号的简单自白。说了这么多,岂止于言。困难不负前行,收获平添惊喜。


时至今日都是我苦由自取,浪就是浪,与任何人无关。但愿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选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