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苗班 | 表里如一,正心正形,理事如一,先知先行 |
作者 ▷ 李 豪
推荐 ▷ 灯苗班
编辑 ▷ 肖 勇
▌微信小程序自1月9号发布以来,可谓是赚足了眼球,逢人不讨论微信小程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互联网圈子里混。
但是一个多月下来,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们似乎都是在发布那几天尝过几次鲜之后就再也没用过,一个月来大家好像都忘了还有小程序这个功能。就有人调侃小程序:张小龙定位小程序是“用完即走”,但是小程序就再也没回来。
微信小程序推出的背景
说起小程序就必须要谈到微信推出小程序功能的初衷,其实早在2011年腾讯就在其另一国民级社交应用QQ上推出过和小程序类似的Qplus(即Q+)就想在当时已6.5亿DUA(日用户活跃数)的QQ上植入第三方应用,利用web技术实现所谓的webOS(操作系统)甚至是QQOS。
当时腾讯甚至打出了“互联网的未来,你准备好了吗?”的广告语,其野心可大得很!但是好景不长Q+并没有像腾讯想象得那样受网友待见,最终也在2013年草草落幕。
但是腾讯想做页面OS来拉拢挖掘现有流量的想法并没有因此而打消,毕竟一个握着近十几亿DUA(微信8.46亿,qq大约7亿)的公司怎么可能不会想着尽量把自己手中的流量价值榨干取尽。
所以微信小程序的发布就满含腾讯想做OS的野心,但是和Q+不同的是小程序展现出了更多的克制,没有铺天盖地的官方宣传,更没有野心勃勃的口号。
微信小程序的实用价值
微信小程序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小”,张小龙给微信小程序下了三个定义:1.触手可及。2.用完即走。3.无需安装卸载。1024KB的程序包容量,真正解决了触手可及的问题,现在大家都不会在乎几M的流量,但是一个一百M的原生APP呢?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简单”,10M的本地存储限制;不能请求超过5个request(请求);页面跳转不能超过5层,等等。这也意味着官方不希望小程序做太复杂太重的事,或者说这是个低门槛的低配的APP。
那么“小而简”的小程序又会带来什么价值呢?
“一些放在桌面累赘,又不能没有的APP终于有归宿了”,这是对于微信小程序给用户带来的价值的主要观点。那些APP大都是我们低频使用的APP就像:12306、计算器等工具。
不可否认,微信确实有这样的先天条件来做这件事情,我们也确实可能会将一些这样的APP放在微信的小程序列表里。但这并不是微信小程序所带来的最重要的价值。
生活中互联网或是移动互联网似乎已经无处不在,但是还是有些边边角角并没有那么完善:
■ 小型(区域型)商户、机构企业,做不起APP,也没必要做一个APP■
这些商户和机构往往都有自己微信公众号来对用户进行服务和管理。但是微信公众号对于用户的服务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没办法很好的实现。
比如粉丝管理、内容管理、支付消息等等;有一个APP或许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比如某个咖啡店或者地区商超对于用户的积分管理等就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公众号功能太鸡肋,但是做个APP成本又太高。
APP的根本属性是可以借助互联网跨越地区获取用户并且提供服务,而很多商户和机构只局限在某个地区,他们要向用户提供服务,就可以使用微信小程序。
■某些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基本中断■
比如汽车公司,用户在购买以后和汽车公司之间的联系大都通过4s店来实现。如果为了售后等服务开发一个APP显得多余,成本高,而且还得考虑用户是否会下载。而有了微信小程序,企业可以直接和所有的用户联系起来,在线上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只需要像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一样关注它。
■更人性化更具有功能性的线下服务■
比如我们之前去餐厅点餐,但是用餐厅自带的pad(平板电脑)甚至是服务员人工点餐,但是有了小程序之后,直接扫码利用小程序就可以使用支付点餐、索取服务、积分打折等各种服务。
一个呈现在二维码上的微信小程序可以帮服务型商户免去设备的购置费和减少服务员的数量以及提高用户服务体验等多个方面产生积极效果。
小程序真的不行了吗?
和官方的克制不同,微信小程序自推出以来就被各大媒体看好,再加上发布时间的故意安排(iphone发布十周年)微信小程序立刻被冠以“颠覆”“未来”等各种词汇,各大平台也是强势入驻,第一批上市的小程序主要是四类:
代表有大众点评、豆瓣等成熟的APP,他们有着成熟的流量体系,其小程序则是提供一些高频功能,看起来更像是防御性的——如果我不做,万一有人做了呢?小程序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并不大,更像是在封锁后来者的路。
代表有好奇心日报、得到等,小程序的阅读体验确实很好,但是这种连贯沉浸的阅读和内容提供者们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并不相符。小程序只不多是他们之前内容阅读场景的一次外延。现在得到已经放弃小程序。
代表有亲戚关系计算器这些低频应用,其完美契合了小程序“用完即走”的概念,这些本身在APPstore下载率不高的应用在小程序上可谓是刚刚好。
以京东、玩物志为代表,这些小程序在购物体验上和原生APP或网页都有很大差距,这些公司都有蹭流量之嫌。
这四类小程序就随着微信小程序的渐渐冷落而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可以说只有实用工具类活的还不错,它符合我们之前说过的第一点价值。但是使用频率低和变现困难是它们一直的硬伤。
但是微信小程序又会步前者Q+的后尘吗?这样从微信这款国民级应用的价值观说起:一切以用户为依归。
张小龙说:不能为用户提供价值的事情,微信不做。平均每个微信用户,每天都要打开30到30次的朋友圈。微信占据了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但在张小龙的口中,流量变现是最低级的盈利方式,他对这个蕴含着巨大价值的流量与一般的理解完全不同,使用起来慎之又慎。
微信朋友圈也有广告,但是频率很低,形式融入在朋友圈内容中。张小龙希望的是,每个用户看到的朋友圈广告,都是对这个用户有价值的,把用户体验的伤害降到最低。
大部分微信订阅号每天只能发送一次内容,微信希望所有公众号充分利用这一次机会,把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用户。微信是鼓励用户退订公众号的,甚至在考虑提供一个为用户统计低频使用的公众号并能“一键退订”的功能。
禁止公众号的诱导性关注和转发,因为诱导性转发对于用户来说大多是没有价值的信息。你一个人可能从这次转发中获利了,但是其他用户在朋友圈的体验却受到了伤害。
可以说,微信所有功能的首要前提就是给用户提供实际价值,从这方面来说微信小程序做到了。到现在为止,虽然惨淡但是它才刚推出40几天,以微信厚积薄发的习惯,小程序可能仅仅是在等待下一次的爆发点。(类似于微信红包之于微信支付)能够真正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小程序前景不会太差。
笔者对小程序的乐观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它背后的那个男人——张小龙,这个创造FoxMail和微信并把它们推向伟大的男人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互联网界最好的产品经理。微信小程序也处处体现着他克制的风格。
有张小龙在微信小程序不会偏离初衷。微信小程序可以说是生在帝王家,其背后的微信生态有着8.46亿的巨大用户群体。只要不犯大错误运气不太坏的话它将会完成微信社交+内容+生活服务三大体系的整合。可能没有之前媒体预测的那么火爆但也不会像Q+那样随便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