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风格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
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类型风格特征的简要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韵、气的统一。
所谓神,应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指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其次指作者的精神,创作时的艺术思维活动,创作时的精神专一;再次指作品所达到的境界。所谓对象的内在精神,一般概念主要指眼神,而在雕塑上更强调的是情态、体态、动态的瞬间,在把握瞬间的“神”中,作者必然全神贯注进入主客观交融状态。
我国的雕塑艺术家
吴为山先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风格演变,充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造型精神,在研究书作中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精神气质。
于是就有了这本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
吴为山,1962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
传神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是讲究神韵,神韵是一种境界,它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是“言外之意”“形外之神”的传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都是注重对“意”的领会,中国传统艺术上强调“以形写意”“以形传神”,注重以“意”为中心的文化建构,重在通过外形表现来传达情感因素。“形”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画论和一切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问题,“形”作为造型手段,“神”乃为美学理念。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造像艺术无不承袭了“神韵妙胜”的传统,皆是“以形写神”与“传神写照”来表现的。造像艺术在遵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像仪轨下,通过生动的造型和线条的刻画,表现出佛的形象、性情、精神以及思想。每一尊佛像都充溢着精神的灵感和匠心独具的神韵创造。
佛像仪态的动势、手势线条的表现都是传统“以形写神”的创造性发展和灵活运用。特别是佛像的面部塑造,是最能表现出思想与精神实质的地方,佛像的庄严、静穆、温和、安详、慈悲都通过五官的曼妙塑造而传递出来,中国传统的“传神”理论在此进一步进化为“以形写神”的创造性体验,为造像艺术的审美创造树立了典范。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魏晋南北朝造像的“清羸之风”和“秀骨清像”,这段时期无论是云冈三期、龙门一期还是麦积山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外形皆瘦削、清秀,褒衣博带,传达出鲜明的“清羸之风”“秀骨清像”的士大夫气质。如我们按时代的分期比较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以及云冈、龙门的石雕、泥塑和壁画,可以发现北魏中、晚期以后不仅仅是佛像,石窟中所有的人物形象皆趋清瘦,宽袍大袖,飘飘然有一种潇洒超尘的神态。“清羸之风”“秀骨清像”本身就是时代神韵风貌的展现,这些造像的风范神韵都是通过生动的造型和细微的线条来刻画演绎的。如此“以形写神”的方式是受到当时名士画家及其绘画作品的深刻影响。
点击阅读原文《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轻松购买
2017年1月,华丽升级的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如约启动。为了让读者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在纸质投票方式之外,新设在线投票通道。欢迎您投出手中珍贵的一票,向那些曾带来美好回忆与内心悸动的原创文学佳作致敬!点击下图了解投票详情。
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投票通道
预计于2017年2月底关闭,
截至投票。
期待您宝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