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百问观察】职称之痛!事关亿万人前途的大难题,现在终于有了解决方案

【百问观察】职称之痛!事关亿万人前途的大难题,现在终于有了解决方案

2020-10-13 06:38:05

  提示点击关注'百问在线'下载百问APP



职称是什么?书本上说,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但小编今天并不想和大家聊这些所谓的定义。
 
开门见山,为什么职称会牵动所有人的心?原因有三。

第一,职称所影响的人群非常广。
 
列入评审类的职称共分29个大的系列,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尤其是你当你从事对科研、教学等职业。
 
第二,职称晋升是一条漫漫长路。
 
一般情况下,本科学历从初级到中级,需要5年,中级到副高,需要5年,副高到正高,需要5年。


如果顺利的话,从初级到高级,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

 
第三,职称关系着你的收入、待遇等切身利益。
 
在一些单位,尤其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称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职称的级别越高,在国家一些资助培养项目的取得上就越有优势。

比如,国家和省里常有一些人才项目,取得这些项目的项目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都要在职称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行。
 

另外,这种“优待”也体现在一些公派留学和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上。还有人才的选拔方面,对职称也有要求,比如省级人才荣誉,如省级拔尖人才、省级专家,职称都得在副高以上。国家的一些荣誉,、特殊计划人才,基本上要达到正高级职称。


很多人一边憎恨它,一边迫切的想要拥有它。

如果你还不理解,我再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 同样是上一堂课,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时长,同样的形式,同样的学生,讲师和教授的课时费差别是很大的。
56岁南京某高校教授


一心扑在教学上,就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


职称对于大学老师来说,不仅意味着晋升的通道,而且与收入待遇直接挂钩。张丁(化名)在南京某高校已经从教32年。“从进校时的助教,到副教授,再到现在的教授,一路走下来,真不容易。”他说。

老师评职称也要论资排辈。“资格老的老师评副教授、正教授,我们这些新人,就从助教开始一级一级往上爬。”张丁回忆说。

教学满一年后,考核合格,他评上了助教。1989年评讲师,要求是“教学5年内,首先教学考核合格,总工作量达到学校要求,同等情况下,如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优先考虑”。“当时还没有具体要求发几篇论文。”

“升副教授需要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在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指标限制。他说,每个学校每年的副教授名额都有比例要求。“这是按照学校或者学院统筹的,因为一个学院的正教授、副教授、讲师是有一定比例要求的。如果名额有限,就算符合了前面的要求,也未必在当年能评上,还是要等待。”

要判断一个人的学问高低绝非易事,这种游戏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傻子法”:数数。数论文、课题和成果数量。又说要比较质量差异。那么好吧,分等级。于是,就有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SCI等等和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成果的区分。这样,教师的学问高低就被这些东西代表了。

“比如课题,我们当时评副教授时,需要有省级以上一到两项课题,这就是硬杠杠。现在年轻老师评副教授,可能压力更大。”张丁说,从副教授到教授时,对课题和论文的要求更严格。“课题要求是国家级的,论文除了国内重点期刊,还要在国外发表一些SCI论文。”张丁于1999年评上了教授。

职称直接跟工资挂钩。“每个级别至少相差一两千。退休时,从讲师岗位退休和从正教授岗位退休,待遇差别很大。”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关乎你能否留下来。评职称跟接课题是正相关的。如果职称低,接课题的几率就低。“学校现在都是三年一聘用,如果在聘用期内,没有做出一定的成果,考核不合格,就会被降级或者解聘。”

张丁感慨道,“职称这个指挥棒让很多好老师只能选择把大部分精力让给科研、论文,而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因为评职称时,教学这块只是作为参考,权重相对其他几个要素来说较低。”

张丁也关注国外一些名校的职称评定情况。“他们首先看承担的教学任务,比如从副教授到教授,要求5年或者8年,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过多少课,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考虑。国外高校的正教授可能就一两个,而且老师的工资不跟职称直接挂钩,有可能一个高级实验师的工资比副教授拿得多,因为他带学生做实验,学校会根据他的教学情况来定工资。这让老师在教学上更有积极性。”

至于国内高校,张丁感叹,至少他现在所在的大学,“很多老师都形成一个共识,教学好不算什么,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才是硬道理。因为这关乎个人的切身利益。”
南京某医院主任医师


医生评职称,照样论文至上


不仅大学老师们要为论文忙碌,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也为论文所“苦”。南京某三甲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程宇(化名)说,从业26年,每天都要不断学习。

毕业后第一年,只是见习医生。这一年里,要考医生执照,考完后才叫“住院医生”。拿到医生执照后,对于本科毕业的她来说,必须做住院医生满5年,才有资格考主治医生,属于中级职称。“我记得当时需要考职称英语,还要在市级医学方面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论文。”

主治医生再升一级,就是副主任医师,即副高职称。“需要再干5年,也同样要考计算机和英语,还要在国内核心医学杂志上发表至少3篇论文。”再往上就是正高。“难度当然更高,论文当然也是必须的。”

程宇说,作为儿科医生,白天工作已经很忙了,晚上下班回家还要忙孩子。论文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写的。“临床医生的论文需要做临床总结,发表有关疾病的诊治经验或疑难杂症的分析。至于搞基础科研的医生,还要抽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

在程宇看来,大部分临床医生很难有精力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更别提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要说在SCI上发表,困难就更大了。程宇回顾自己的正高之路,用了四个字总结——“不堪回首”。

“在职称制度的单位上班,甘心在低职称的位置上一直干下去,得要有多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即使再难,医生们也要拼命搞论文,因为谁也不想落在人后。

程宇说,现在很多临床医生一直停在中级职称上,就因为卡在论文这关,没法再进一步,很可惜。“临床医生承担着看病救人的任务,特别是一些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就更别提要搞科研、写论文了。”

“其实衡量的标准有很多。制度能不能改改?”她认为,考评临床医生,最关键的是看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水平。
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四五十岁的人,还要背英语单词


张力(化名)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回想自己30多年的工作历程,似乎一直在和职称“死磕”。

张力在事业单位体制内工作,“其实就两条路,有技术的人走技术评职称这条道,另外的人就走晋升科长、处长这条路。”张力算是有技术的这类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她就走上了评职称这条路。因为要考英语,而张力又没有英语底子,只好在图书馆借了书,埋头苦读,“那时刚生了孩子,为了躲清净,专心看书,还特意找了朋友家一个空房子,孩子也丢给老人带,就全力拼外语。”可就是这样,第一次考英语还是没有过,看着别人都评上了职称,张力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英语这一关。第二年,张力终于考过了英语,获得了工程师中级职称。

如果说年轻还能安下心来看书,那么到了评高级职称的时候,张力再次崩溃了,这次她考了一次便放弃了,幸运的是,2003年左右,高级职称的评定做了一些改变,取消了英语考试,于是张力和单位的老同事,搭上了这班顺风车,拿到了高级工程师的称号。

“早些年对学历有要求,必须本科,这两年也放宽了,大专也可以了,单位里那些专科的老同志也混上去了。”张力说,对于她们这些女同志,没什么其他野心,就想把职称弄弄,收入可以高一些,“就现在,中级和高级一个月也差了一两千的收入呢。”
以上故事,我们能看出点门道。
 
第一,评职称是件大事,它与工资、福利待遇等密切挂钩。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有“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导致大家对职称评定颇有微词,有人形容“职称就如同鸡肋”,但又不敢轻言放弃。
 
我们都知道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职称制度涉及亿万人才,职称所涉及的不良现象会寒了亿万人才的心。

那么,职称评审之痛有没有解决方案?

答案是:有。

11月1日上午,、、、并发表重要讲话。
 
此次会议上,多项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就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
职称改革的方向
✔ 评价更为科学

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价和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
 
✔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

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 政策要向基层倾斜
要向基层倾斜,对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等,要有一些特殊政策。
职称制度改革具体措施
今年3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职称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 用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
 
✔ 放松外语和计算机要求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 探索特殊人才直聘
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
 
✔ 畅通非公单位评审渠道
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
 



版面设计:周兵

新闻来源:网络综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