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老子修真静功》

《老子修真静功》

2021-10-02 07:12:35

《一》

    静功的重要性和作用,简单讲就是“长生无妙法,只在一静中”,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起来。因为,心静意自正,心静神自定,心静气自和,心静精自足,心静邪自却,心静天下正。唯静能养精气神,唯静能养心性慧,唯静能归根复命,唯静能明白四达。静,就是无,就是无名,就是无极,就是大道的本性。静,就是阴,很多人都是阴虚阳亢,这就需要静。静可以生阴,可以补阴,可以治好很多阴虚阳亢的疾病。

 

    老子要求“涤除玄鉴”,把心灵的镜子洗得亮亮的,只有静才能够做到。没有静,心灵的镜子怎么洗?它要“损之又损”,以损求益。当自损的时候,关键就是要静。静了,才能把所学的“道”联系自己,进行反省,对照检查,思想想通了,欲望、追求改变了,行动才能够改。所以静,就是正心、洗心、明心、养心,是炼心的正功正法。静功是主要的功,要悟大道,须从这个门进去。

 

    怎样才能静呢?

 

    不明不静,不知什么叫做道,就很难静下来;

    不淡不静,不要太浓了,各方面都很浓,饮食也很浓,就静不下来;

    不公不静,私心太多,就静不下来。有公心、道心,就很容易静下来;

    不和不静,心不和,静不下来;气不和,就很难静下来;

    不超不静,世俗的事情干扰太多,处理不完,剪不断,理还乱,就静不下来。

 

    静,要不静而自静,方算真正的静。很多人打坐时,想静,非但静不下来,反而想的更多,脑子里很象放电影一样,什么事情都过滤一番,许多过去从来没想过的事情,也都跳出来了。这没有关系,这时你心里不能烦躁,不能去追求静。它本身就是进步的表现,是静的表现。当你感到自己思念纷纷的时候,就是静的体现。因为你原来都是动,不感到有什么问题,而当你静下来时,就感到有问题了,思虑很多,杂念很多,这就是静的表现,是好的开端。这时候,不要强制入静。强制入静是错误的。有不少人在这时候打退堂鼓。他说:我静不下来,我炼不了功。他错了,我们不要求以一念代万念。比方说:念个口诀,来排除杂念,或者数一、二、三、四之类,就象用一根绳子把猴子绑住,拴住了心猿意马。但离开了这根绳子,怎么办?表面上固然是绑住了,但心里还在活动。所以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的要求是:正念不可无,杂念不可怕,邪念不可有。

 

    正念不可无。什么叫正念?修真是为了治病健身,为了开发智慧,为了延缓衰老,为了帮助很多人,为了道化天下,造福宇宙,这个叫正念。正念是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从世俗的超越到宇宙,正念里面还有层次。没有正念,就修不了真。因为心就这么大,它的走向不是正,就是歪;不是正,就是邪。所以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正念,方能够修炼。说无念方能修炼,是错误的,不现实的,没有无念的,你不相信试试看,有没有无念的。

    杂念不可怕。静坐中突然想起,我那天跟某某约了,什么时候打电话给他,什么时候要写信,这个杂念无所谓,不可怕,你不要去排它,只要随机处理,比如想好下午打个电话,明天写信,不就完了,随时处理,就可以了,你不要怕它,绝不要有厌烦的心理。

    邪念不可有。邪念也有很多类型,比方说有人骂我两句,我耿耿于怀;有的想报复人家;还有什么东西想不通,心里有疙瘩。凡正念的反面都是邪念,不正的念,都叫邪念,这是广义的。这个不能有,那是出偏的根源。情绪不正常,生活不正常,就不好修炼。这不是道法的偏,而是他自身人生观上的错误,人生观上的偏。

 

我们要的是不静而自静,才是真正的静。如果认为静才好,就去追求那个静,那就错了,反而不静。求静反而烦躁了,适得其反;追求静,本身就是妄见。同时,静也是相对的,你感到自己不静,那时就是静的开始,因为你原来都不觉得自己静不了。如果你考虑静字,结果一打坐,怎么搞的,我怎么静不下来?什么想法那么多?这个不静,就是静的开始。它是辩证的。你不要要求太高,一下子达到无念状态,那没有必要,也做不到。

 

《二》

    静里面有动,当你真正静的时候,它有动,气机在动。当气机动的时候,老子要求我们“吾以观其复”。这时候,气不要轻易地放出去,神不要轻易地跑出去,而要观其复。

 

    观复,一是循环,气在体内循环,你让它走,不要去引导它,后而不先,让它自己走。它走不过去,没有关系,让它后退一步,气足后自然就上去了。不要去强领强引,那是错误的,那是妄见,是由私心产生的。追求小周天、大周天等,这都是私心产生的妄见,是出偏的根源,是违背大道自然的规律。你让它自己走,后而不先,它到某个地方走不过去,没有关系,再回来养气,气养足了,它就过去了。好比水太浅的时候,就没有力量,水深了,载大船便有力。深水港就能进万吨轮船,水浅就不行,大船就不能浮起来。风也是这样,风太小,没有力;风大时,大鹏鸟一抟九万里,就是鹏程万里。

 

    观复,二是气走了以后,还要收到丹田里来,要复归于丹田,这个就是叫“归根复命”。这样做了,精气神就养足了,丹田的丹就饱满了,就可以复归于婴儿,就是返老还童。有不少人炼了一年多、两年多,他头发变多了,变黑了,气色也改变了,这就是归根复命的一种标志。

 

    静功时,老子要求:“镇之以无名之朴”,用朴来镇住它,,是镇守它,守住它。

 

    炼静功,不单单是在静的时候炼,还要在动的时候炼。一天中,衣食住行,行住坐卧,日理万机,表面看来都是动,真心不动,道心不动,就是静。能不能做到?这是高级的静功,就是二十四小时修炼,自动化修炼。要炼到这个层次,不管什么情况,这个心都是静的。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1]修炼到很高层次的人,他的心象镜子,非常明亮,什么人过去,照一下,一走掉,就没有了,不着不留,一尘不染,那不是静了吗?他什么事情都要处理,世俗的事情,他用大道来处理,但是,他这个心没有动。为什么讲心没有动,这怎么解释?世俗中什么能够动你的心,最大一个是生死,第二个是祸福,第三个是名利成败、毁誉荣辱,第四是情爱。对于这些,他为什么心不动呢?他一切都按大道的科学来处理,有什么心好动?这个人该死,他就死了,该活就活。我们看电视和小说,有些老和尚从容就死,交代弟子烧汤洗个澡,换了衣服,把弟子召集来,念个偈语,最后无疾而终,坐化了。他知道寿命差不多了,再活下去,害了自己,也害了人家,没有价值。他这样痛痛快快地死掉了,而且不允许弟子哭。现代就有提倡“安乐死”的,就是该死的就死,该活的要活,既不要乱死,也不要乱活。祸福成败寿夭,一切事情,都要站在大道的立场上来对待,以道观之,以道处之,用大道标准来衡量一切,做到“唯道是从”,符合大道的,就办。大道的规律,大道的利益,大道的本性,大道的境界,符合了,就干;不符合的,就不干。干的时候“唯施是畏”,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小心,只畏惧偏离了大道。

 

    牢记:道德为心,以道观之,唯道是从,唯施是畏。那其他的,都无所谓,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你说搞个事情,绝对要成功,那不可能,你非常正确,也不等于会成功,这有时机的问题,有主客观条件的问题,不能够一厢情愿,这叫道法自然。要把握自然,要辅其自然,还要顺其自然。你尽了力量没有,有没有按规律去做?有!那就可以了,问心无愧。在这情况下,修炼中的静,不静而自静,这是高级的静功。

 

    不要说我在静时心动得不得了,想的太多太多了,烦恼得不可开交,那你就要解脱。有的东西解不开,是死结,解不开就要超脱,不要陷到死胡同里,陷在漩涡里。人生中这种事情太多了,都要善自解脱,要自求解脱。古语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烦恼都是自找的,人家帮助不了你,只能点化。你若不听,那有什么办法?这不能包办代替,外因只能起辅助作用。

 

    在炼静功时,要慢慢地静;在炼动功时,也要静。把握住大道在心里,这个不能动,大道不能动,就是静。静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我们坐下来静不静?地球静不静?都在动。这是看来不动,实是相对的动,就叫做静。

 

    静不是没有动,是静中之动;动不是没有静,是动中之静。动中之静最难炼。

 

[1] 《庄子·应帝王篇》。

 

《三》

 

    炼静功要讲究阴阳辩证。

 

    第一,呼吸的阴阳。

 

    我们要求自然呼吸,轻微,缓慢,连绵,柔和。如果是顺呼吸,那是阴的;如果是逆呼吸,那是阳的。阳就生火,阴就生水。这是呼吸的阴和阳、寒和热,要区别。吸进是补,呼出是泻。但是有病的人,比方癌症病人,呼要多,把病毒排掉,那也是补,以泻为补。但也要有“度”,不要过头。有人讲呼吸有一百多种,我们不要那么复杂。有人炼到一定程度,他从自然呼吸,就到了龟息、胎息,那是自然的结果,不要去追求。

 

    第二,意念的阴阳。

 

    一念动时皆为火,在修炼中,想什么东西,动念都是火。火有旺有淡,有微火,有温火,有烈火,这是火候上的区别。淡淡的火,没有关系。万缘寂处即是春,你什么东西都放下来,安安静静了,就是春天,生机就勃发了。当你放下来,意念淡了,静了,它就是水,就是阴。意念太过分,太浓了,火就起了。调节阴阳,要看病人。高血压、心脏病,意念要淡。受凉了,感冒了,湿气很重了,意念稍为浓一点,火就起了。如果这个不好掌握,就不管它,用自然呼吸,让它自正自化,自动调节,也可以。我们意念天人合一,跟宇宙沟通,想到月亮,它就是阴的,想到太阳,它就是阳的。所以水星和火星,就是水火不一样。很多人属于阴虚火旺,可以意念采水星、采月亮之气,这就是阴阳调节。

 

    第三,姿势的阴阳。

 

    手掌朝上,它是阳的;手掌朝下,它是阴的。但是,我们对这个不大讲究。

 

    第四,部位的阴阳。

 

    有的人要意守丹田,下丹田是阴,上丹田是阳;下部是阴,上部是阳。所以,初炼的人,要以下为根基,先炼下丹田,不要急着去开发上丹田。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根本,在下丹田。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没有打好,万丈高楼怎么起?起了是坏事,不是好事。深根固柢,才能够欣欣向荣,结出累累果实。基础一定要牢固,要把下丹田先炼好,把阴先补足,精先补足,阴阳先炼调和,它自然而然地会到中丹田、上丹田。

 

    第五,时间的阴阳。

 

    白天是阳,晚上是阴。有些人要炼子时功,有些人要炼四正时(子午卯酉)。我们不强调这个,随时随地都可以炼,在日常生活中,定时修炼和灵活修炼相结合。如果一定要在什么时间炼,那样和生活很难适应,不要搞勉强的事情,要自然的、容易结合生活的,随时随地都可以炼,要自己把握,去找适应自己的时间。

 

    第六,方位的阴阳。

 

    朝北的是阴的,朝南的是阳的。但是如果有意念加进去就变化了,你不管方位也可以。

 

    第七,环境的阴阳。

 

    山是阳,水是阴。竹林、水塘是阴的,荔枝树、龙眼树、木棉树就很热,是阳的。这些要区别,要选择,不要随便来。地理如武夷山,山脉有点特别,含铁质较多,就比较温了。

这些是一般的概念,大家有个轮廓。可以把它超越了,我是自然的;也可以用意念来调节,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方位,什么地点,什么环境,我就是要采水星的气,就是要采月亮的气。

 

《四》

   修炼以坐功为主,为正,不是以动功为主。静功为主,不等于没有动。《道德经》说:“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代是择贤让贤,皇帝年纪大,不干了,去选一个圣贤来干,或者要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派使者坐四匹马拉的马车,带上双手合抱的大宝玉作为聘礼,请他出来就任天子、三公,大富大贵,他都不干,你去吧!我还不如在这里坐着修炼呢!“道”是天下无价之宝,金钱、名誉、地位、皇帝、三公都不能跟它交换。

 

    坐功的姿势:

 

    1.古代人是席地而坐,是跪坐。有些人修炼,会自然而然地跪坐。有的伏下去,呼吸微弱,叫龟息。

 

    2.平坐,轻松自由些,和端坐有所不同。

 

    3.端坐,要求严格,大腿和上身、大腿和小腿各成90度,要求达到中、正、安、舒四个字。

 

    4.盘坐,有自然盘、单盘、双盘,还有一边是盘,一边是竖的。要学这个很容易,你看五百罗汉都是修炼的姿势,那都是叫手印(手印是广义的,不单是手形,头、脚、身体姿势都是)。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因为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何必学呢?但你要学也可以,只要不执着就行。

 

    各种坐式要一视同仁,都是平等的,不分高低,不要认为双盘就好,我们不这样分别,那一种都可以,就看你怎样炼,形式不拘。

 

    卧功的姿势:

 

    一是仰卧,古代很多养生家反对仰卧,现代人也有附和这个观点的,说这个心脏如何如何受不了,你不要管他,不要乱听。仰卧就是平卧,头略高一点,两手可以放在身体两侧,或重叠放在下丹田。一是左右侧卧,这个有讲究,肝病、肝火旺的人,一般要向左侧卧,以免压迫肝区。脾胃病的要右侧卧。这是一般地讲,不是绝对的,有个人习惯的关系。还有斜坡卧,睡觉时要斜坡式的。很多人睡错了,认为高枕无忧。高枕就是有忧,高枕就会低血压,很多人颈椎毛病,就是由于高枕引起的,枕头很高,颈椎受压迫,气血不大流通,加上阴虚火旺,血液很粘很稠,压迫久了,就容易骨质增生,所以要斜坡的,十五度、三十度,斜下来,不要高枕,有个疙瘩,那不好,所以睡卧也要讲究。

 

    还有其它的卧功姿势,同样也都是平等的。

 

    要开智,如坐着、躺着,手放头顶,自我灌顶,它可以开智。但是不要只停留在头部,一定要引到下丹田。不引到下丹田,血压会上升。所以,有高血压、上重下轻(上实下虚)的人,炼时要辩证掌握。

 

    要治耳病、耳鸣、耳聋,两手劳宫穴或中指对准耳朵,可自我发功治疗。要治眼病,眼睛轻闭、放松,劳宫穴对准眼睛。

 

    这个是形式,对症治疗的方法,辩证的方法,不是一般的静功,就是有常有变。常规的不讲这个,但是有变,就要讲这个。

 

    不论什么形式,总的要求是,平等对待,辅其自然,不僵不滞,舒畅适意,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双盘好,越久越好,那就错了,是私心妄见。

 

《五》

    静功里面有种种现象,一是气机的发动,静极生动,是会有各种感触现象,有时会引起自发动作,变成虚静自然法,那也没有关系。有时出现痒、麻等各种感触现象,还有飘、重、沉,甚至飞出去,这些都没有关系,也都是正常的。还有看到某些人物,听了某些声音,甚至能够预知,或者幻觉,有的可怕,有的奇怪,有的真假难分,甚至有人跟你对话,教你怎么样等等,这些都可能有,我们要正确地对待。

 

    第一,分析自己修炼,是不是按有关的规律和原则去办事?如果是的,心是正的,法是正的,符合规律的,就没有什么可怕。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够,忽视了,麻痹了,偏离了,就要及时纠正一下,就是要唯道是从,用大道来衡量它。

 

    第二,对人对己是不是有利?有利的,可以作参考;不利的,坚决反对。

 

    第三,考虑一下,它是很便宜的东西,很奇怪,很捷径,就不要去管它。修炼就是要艰难困苦,只有烈火,才能炼真金,真金欢迎烈火炼。他说你不要怕,我给你很高功夫,你不要贪,不要管他,幻觉自然干扰不了自己。

 

    第四,要道德为心,坚持读书明道,坚持根本的方向,只要心正,邪就不可干,就没有什么好怕的。因为宇宙中的东西太多了,心正,天下自正,有什么好怕的?

 

    第五,出现特殊的反应,有些人炼到一定程度,旧病复发,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病,早就好了,怎么现在又来了?是不是出偏了?实际上不是,它是气攻病灶,把老毛病连根拔出来洗掉,坚持炼下去就好了。再一种情况,是感应治病,为亲友或他人治病。我原来没有这个病,怎么搞的,胃痛起来了,关节痛了,这是为他人治病,受感应的。这时候,不要怀疑,以为功炼错了,怎么越炼病越多呢?这是敏感性提高了,你不要怕,它容易来,也容易去,关键是不要怕。这里面,还有具体方法来处理,就是要正确对待。有的人敏感性提高了,碰到什么东西,感到很难受,它本身是进步的表现。但在这个时候要注意,过去有些禁忌,炼到某个程度要闭关。为什么要闭关?达摩为什么要面壁?为了排除干扰。到那个时候,就要注意了。

    有的人看到颜色,看到光、图象,听到声音等,这些情况不要随意张扬,要及时反映,以便得到指点,正确对待。

 

    第六,卧功的几条原则:

 

    一是先睡心,后睡眼,自然睡眠质量好。有的人讲,我怎么老是睡不来?心没有睡,眼睡没有用。先炼卧功,然后带功入睡。

 

    二是卧功是个高功夫,不要一下子就以卧功为主,要以动功或坐功为主。卧功要求是比较高的,没有一定的功夫,一卧就睡觉了,那还炼什么?

 

    三是卧功适合于久病体弱的人、行动不便的重病人等。

 

《六》

    静功防范十二点:

 

    1.防止禅病。自古高僧多禅病,一是病由心生,一是坐得太久。坐禅不得法,追求生慧开悟,坐越久越好,久禅生病,叫禅病。

 

    2.防止枯坐顽空。追求空,空就是好;坐着要静,静就是好;我什么东西都不想,就是好,这叫枯坐顽空,本身是错的,很容易出偏差。

 

    3.防止执着妄见。这一下坐下去,要把天目打开,要看到什么东西,元神要到天上去,神游天下等等,叫预执妄见,这是严重的错误,是出偏的根源。

 

    4.防止受风,受寒湿。古人讲,避风如避箭。睡觉时不能有穿堂风,这种风不能吹。很多人肩周炎、偏瘫,甚至瘫痪,就是由于贪凉。潮湿的地方,不能炼静功。

 

    5.防止身躯不正。坐时要正,坐到没有力气了,坐歪了,你干脆早些躺下来,不要坚持下去,一定要留有充分的余地。

 

    6.不可以妄为正,认贼作父。有的人在静功中看到一个人来了,自报叫什么名字,来教炼,要分析一下;如分析不来,可以不要理它,坚持按功理修炼即可。不要以妄为正,认贼作父。

 

    7.防止在污染的地方修炼,要避开不正之气。

 

    8.要防止饥饱失常,太饱、太饥不能炼。

 

    9.情绪波动时不能炼,要待心情平静后,方能修炼。

 

    10.戒烟酒,忌厚味浓茶。

 

    11.要防危虑险,安全第一,加强自我保护,不要在不安全的地方炼。

 

    12.要防止始勤后懒。开始很勤,到了末尾,就放任自流,说什么炼自由功,实际上什么都没有炼,放任自流了,那怎么行?要勤行有志,要坚持到底,要善始善成。不要开始很勤,有气感了很高兴,看到图象了很高兴,什么功能出来了很高兴。到后来,怎么搞的?没有了,是不是我功退了?消极不炼了。世界上没有直线上升的,没有直路,只有曲折的路。

 

    以上十二防,仅仅是举了一些例子,供修炼大道者参考。

 

    修炼要自动化,不炼自炼。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要有这么一个意念,要有这么一个意境,要有这么一个状态、境界,就是要有大道的本性,大公无私,天真活泼;有大道的规律,把握宇宙人生之常;有大道的状态,阴阳平衡,高度和谐;有大道的境界,真、善、美,这样,就是高级的修炼了,什么形式都不必讲究。到了以百姓之心为心,没有一己的私妄昧之时,就心化于道,道就是我,我就是道,这叫自动化修炼。

 

    自动化是一个过程,是一辈子的过程,它从量变到质变。这个时候化,那个时候没有化,这一点化了,那一点没有化,这都没有关系,就是修真要渗透到生活里面去,更要渗透到心灵境界里面去。

 

    《道德经》第十章是五千言中的奇文,千古以来识者稀,遂致荆山之璞久隐于世,而献之者反屡蒙其冤,于是乎老子乃有被褐怀玉之叹!

    老子于此一口气提出了六个问题,点明了人生修真辩证法——中华深根固柢、。

 

    它是老子承前启后弘扬大道的结晶;它是玄之又玄开启众妙之门的金钥匙;它是实之又实实现人生升华的通天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在其中;性命双修、超凡脱俗在其中;天人合一、激发潜能在其中;大道哲学、无上智慧在其中;升华人生、证真成圣在其中;道化天下、造福宇宙亦在其中。

 

    前面六个问号,是对为道者而发的,能够身体力行以证道,逐题用自己的身心证悟与道化气象作出答案,其道德人格则随之步步升华,做完了第六道问题,就达到道化人生的至高境界了。然而,六个问号是大道浑然一体中勉强划分的层次。它们之间,既由低而高,从内而外,自己及人,一层层递次而进,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根相生,相辅为用,而其根基则在于第一句的抱一上,“抱一以为天下式”。(二十二章)古语说:“子能得一,万事毕。”

 

    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谁来承载呢?形体也。老子隐而未言,遂成千古疑案。以形体承载营魄,而抱一无离,即形神抱一法。抱一就是守一,就是抱朴。老子欲为道者所抱之一者,一为万物之始,一是太极,含阴阳而未分;一是处于浑然一体的朴,万物始生的状态,为万物之母;一是微、希、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神不外驰,形不外劳,形神相守,心身合一,抱一无离,自然负阴抱阳,冲气为和,内外齐融,形神俱妙,返朴归真,复归自然。

    人生之修真弘道的历程,始终无离于抱一,得其魂魄、灵肉即精气神形之全真而不离矣,是为灵肉合一,形神俱妙,人生之全、之真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根基正在于此。

    它是入道的根基,为道的核心,进道的阶梯,了道的究竟。,是修炼的根本途径。

 

    二、“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即抟气致柔法。抟聚内外的精气(真气),使之充实饱满,如婴儿般的柔和,是人身相根相生的阴阳之气,在心君的命令下,抟而使柔,就是冲气以为和。这种冲和之气,古人叫做和气致祥、和气生人。老子贵柔,因为“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只有柔弱,道的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运动,方能够不僵不滞,周行不殆;只有柔弱,方能“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而“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因为“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七十六章)所以,“守柔曰强”。(五十二章)

    抟气致柔,要不急不躁,不僵不滞;要“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要戒骄戒盈,“葆此道者,不欲盈”。(十五章)唯有炼气化精,炼精化神,精气神三宝,由亏而全,由不足而有余;阴阳两气,由虚而实,由有偏而不离;阴阳两气柔和,周流遍身,浊气、病气自然祛除。人生复归于婴儿,其气柔而不刚,润而不燥,畅而不滞,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矣!复归于人生之朴——婴儿,乃“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精之至,和之至,于是其一身之气,亦柔之至矣。

    这是防病治病、复归于青春的无上妙法,而且精气神充沛,不独治病于无形,防患于未然,而且丹田有宝命不危,自可返老还童,长生久视。后世为道者种种的采药法、炼丹术,多从此而化生。

 

    三、“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即涤除玄鉴法。涤除者,去私除妄四字尽之。“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吾身何以为患?就是私字作怪,此是私我之不可不涤除也;前人栽树我乘凉,美其名曰独善其身,不过是私字的遮羞布、挡箭牌,此是小我之不可不涤除也;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发狂于难得之货,驰骋畋猎,狂歌醉舞,吞云吐雾,以妄为常,此是假我之不可不涤除也;“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此是妄我之不可不涤除也。凡此种种,皆是远离自然,迷失本真,致使玄鉴暗昧。善为道者,要涤之除之,务使心无染污,一私不留,一妄不存,一疵不着,心灵纯美,心光发现,乃能玄鉴无遗,无所遁形。

    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万物之镜也。”(《天道篇》)高亨说:“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万物,故谓之玄鉴。《淮南子·修务篇》:‘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太玄·童首》:‘修其玄鉴。’”

    它远非世间法所理喻的修心养性、明心见性,而是由后天而先天,由后天习染之性而先天遗传之性,进而涤除此先天之性中的遗传基因、遗传信息(密码)的异化——私妄昧的疵垢,而且其玄鉴的涤除,非单纯性的洗涤,而是一个艰难、艰苦的由私而公、由妄而正、由昧而明之转化的辩证运动的历程。在此历程之中,危机四伏,危险万状,危殆万分,非镇之以无名之朴,非复归之于大道,无以致之。

 

    四、“爱民治邦,能无为乎?”

 

    即无为自然法。邦犹身也,民犹气也。人之生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修身以气为本,治国以民为本。贵爱其气,不可滥耗,正是“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要“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要俭以用之,更要能够无为而治,辅其自然的本性,而生生不已,便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民之所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乃根于我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而此四者乃自然无为的不同侧面。

    因循自然,所以无为,不助长,不追求,不自生,毫无勉强造作于其间,自由自在,活泼天真,以清静无为为根本,以无修无炼为功夫,“上德不德”,(三十八章)以无所得为得;以四绝:“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十九章)为大纲,唯有“四绝”,方能进入“四无”,于是无知无欲,无忧无喜,无戒无定,无悟无慧,一切皆无,无中显妙有。

    无为自然法,是不守之守,不炼之炼,无为之为,我自返于先天的自然,不必作为,而自合天地造化的妙谛。我无心如此,而自然如此;我无意如彼,而自然如彼;一切顺任自然,一切归于自然。我能一切皆无之,“四绝”无痕迹,便返于先天,而进入无为自然了。常人为私欲所蒙蔽,为习俗所染污,为异化所薰育,自心本性亦被潜移默化,而不见本来面目,故逆之使反,返于先天见真我。上根上智者,大彻大悟,不污不染,本性清净,。

    人生无为而爱民治邦,若有为则非大道之爱,非大道之治矣。它乃出之于自愿自觉而且自然,是谓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爱民治邦如此,治病修身,何曾外之?

    它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而以“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四十八章)为大戒。

 

    五、“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即天门启阖法。天门者,位于头顶正中,为元神出入的门户,其下泥丸宫是元神所在处。为道到此地步,天门自然开合,元神从此自动出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功能无量,神化无方,妙用无比。

    看来异常神秘而不可思议,它正是当代人体科学所亟待探索的奥秘,却为历代中外为道者所亲身验证了的。现代科学家迄今对人体,尤其是大脑,知之甚少,且多妄知谬见,这片领域可说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据说大脑神经细胞有三百亿个,即使科学家终其一生,所动用者亦仅百分之十几。从进化论来说,用进废退,存在即是合理。老子称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者,它的奥秘难道不正在于此吗?我们不可在倒污水的时候,将可爱的婴儿也倒弃。

    但是,天门自动启阖了,要掌握为雌的原则,即静待而不主动,后应而不先行,雌伏如抱卵,不引不发,唯其自然而已。何至于“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天人合一,唯大德者臻之。臻之者,不臻自臻,为雌也。

 

    六、“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即明白四达法。经过以上五个阶段的修炼,层层递进,由后天而返先天,一切之私我、小我、假我、妄我,俱都潜消无影,种种人体潜在的本能,自然次第激发与显露,到此究竟地步,即大道的高境界,是明白四达,智慧大开,可以捕捉到宇宙中古今中外的种种信息,纤细必现,幽隐皆烛,无远弗届,无所不知,而且功用无比,“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而不受后天知识、意念的干扰,而仍然若愚,好似无知。

    无知之知,是为真知,这是人类认识宇宙自然规律的另一条途径,其中有生而神异,现代称为特异功能,有修道以致,称为高层功夫,实质均为人体潜在的本能。此种认识方法,有人称之为“直觉”、“思维传感”、“超理性思维”等等,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比较来说,叫它特异思维,以别于理性思维,或者较为妥当。但是,老子不但不否定理性思维,且予以充分的肯定,两者是辩证统一,皆属于大道思维。

    上述种种人体潜在本能,经过修炼自然激发之后,便要蓄之,不可轻易使用,更不可滥用。

    这是老子深根固柢、,既层层递升,复浑然一体,严整完善,自成体系。

 

    观此六句问号,何者不是后天之为以成之?何者不是通过修身之为——有为,而实现无离、婴儿、无疵、无为、为雌、无知的境界。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可称之为六个根本性原则的要求,也就是六个阶段的具体目标,是乃大道千里之行的六个里程碑。于此可见,老子是坚持从己身出发,从实际出发,从有为出发,而按部就班地稳步前进的,决不踏空一步,决不躐等冒进,决不主观幻想。它乃是积渐成顿、积修成超的升华过程。

    老子要求善为道者充分地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紧接着老子深刻揭示人生修真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亦即以人“配天”的根本原则:产生了功能,蓄积着它;虽然产生,而不占为己有;有了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成长发展,而不用心主宰;这是玄奥幽潜的德性。

 

    他于五十一章进而揭示它乃宇宙自然之道的根本原则:“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说明道之德体现于万物的八个方面,即道化生它,畜养它,长大它,发育它,凝结它,成熟它,抚养它,覆荫它,纵然为万物之母矣,依然处之以玄德。

    于六十五章,更揭示此玄德乃大顺天之道的根本途径:“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永远知道楷式——“不以智治邦,邦之德也”,这是叫做玄德。玄德深呀!远呀!与万物返朴归真呀!于是才复归而达到大顺自然。

    是为老子的玄德论;是为内真外圣道德人格的完成;是为人生真善美的大道境界的实现;是为以人配天、天人合一、大顺自然的究竟。在“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总纲下,遵循大道之常的总规律,辅自我的自然以修炼,唯道是从,依法修为,充分地调动和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主客观相结合,以期能达到预期的阶段性目标与人生终极性目标。

    人生修真成圣,须出之于玄德,成之于玄德,而又归之于玄德,我之性命、身心修真之德,即是与宇宙大道玄德相溶相即而不可相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谓与道合其真、与天合其德;是谓得大道之玄德矣,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三十八章)也。

    善为道者,应以玄德为宗旨,切实把握此不有、不恃、不宰的原则,任其道生之,德畜之,自生,自为,自长,咸其自然,不但为道不会出偏入邪,没有倾覆之危,而且道化天下,德被大众,人生的真谛由是而显现,人生的价值由是而完成,人生的使命由是而成就,复归于自然,于是大顺于大道,“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