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九州”:这个世界,安放着东方人自己的天马行空

“九州”:这个世界,安放着东方人自己的天马行空

2020-10-24 06:12:54


为什么这两年冒出了这么多前缀“九州”的影视作品?为什么同为“九州”,《九州天空城》与《海上牧云记》质感有天壤之别?都在说“九州商业化必死”,这种论调如何看待?......最近“海牧”的热播,使“九州”这个神奇的世界再次为人们关注。然而,关于“九州”的种种声音,却也常常夹杂着一些茫然、不解甚至怀疑。IP改编日趋火热的大环境下,“九州”究竟处在什么位置?




“九州”的前世今生


“九州”系列的成长轨迹十分清晰。2001年,水泡、潘海天、今何在、斩鞍、遥控、多事、江南七位作者作为主要负责人,用“九州”命名他们建造的奇幻世界;至2005年,“九州世界”的设定更详细,作者们以此为背景分别写作自己的小说,作品主要发表于《科幻世界》奇幻版及其后身《飞·奇幻世界》;从2005年夏开始,潘海天、江南和今何在联合创办《九州幻想》杂志、成立“九州幻想”的论坛并注册了公司,江南任总经理。


▲ “九州”相关杂志及作品


繁荣背后,分歧渐生。2007年,九幻论坛因管理不善崩溃,江南在北京另建新论坛,同年创办与《九州幻想》系列设定有极大差别的杂志《九州志》。自此,“九州”分为南北两派。然,即使整个概念已由盛转衰,“九州”仍有忠实拥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九州”确实兴于博采众长、广纳众议,但这种松散的特性也直接导致“九州”本身从未形成过一个严密的商业组织或者共同体。正如唐缺所言,尽管以“九州”为背景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在派系上有南北之分,在身份上,,“九州”对更多的作者而言只是写作题材。


好几拨人的“九州”


2015年之后,IP改编热为“九州”系列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与九州有关的团队主要包括前《九州幻想》杂志编辑创办的《新九州》、九州梦工厂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潘海天的竺灿文化、江南的灵龙文化。综览相关影视作品,我们可以在出品方一栏发现这些团队的名字。



因拍婆媳剧、红色剧声名鹊起的杨磊导演,却一直有着关于拍奇幻电影的梦想。另一方面,唐七的《九州·华胥引》当年应江南邀约冠名“九州”,版权于2011年卖给上影寰亚公司,该项目于2014年底打算开发,找到了杨磊。其后《华胥引》的开发由于种种原因停止,导演、编剧开始构思新故事《鲛珠传》,并找唐缺“定制”了讲述《鲛珠传》前事的电视剧《九州·天空城》。因此,《鲛珠传》算是原创的、“九州”系列首登大银幕的作品。

▲  电影《鲛珠传》剧照


九州梦工厂是专门为了投资九州影视成立的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由金融业转行做影视的王鹤然。当前正在热播、豆瓣评分破8的《海上牧云记》,就是九州梦工厂的作品,他们选择的作品多来自今何在,导演也是张黎这样的“重量级”。除了精良影视剧、电影的制作,该公司对于“九州”题材的业务还涉及媒体、电商、动漫、游戏及“九州”题材世界观、影视城、游乐场、新媒体及相关衍生品开发,展现了打造完备娱乐产业链的野心。


▲  《海上牧云记》片花


竺灿文化希望改变九州系列版权分散的情况,战略级别的产品是暗月纪(九州走向终结的一系列故事)的影视计划。公司创始人之一、《九州·白雀神龟》原作者潘海天不仅是著名奇幻小说作家,也是中国第三代科幻作者中的佼佼者,多次获得银河奖。他在当年提出“中国缺乏自己的奇幻世界”而奠定了“九州”的纯东方风格,在《九州幻想》时代,他自认文人不善商业经营,即使到了“IP变现热”的当下,他在别人的描述中仍然是“潘总很文艺,不好意思提钱”。《白雀神龟》或成为竺灿文化检验“情怀+商业”成果的第一作。


另一方面,江南在商业化道路上比其他“九州”创始人走得都远。他早年的小说《九州·缥缈录》堪称“九州”系列的开山之作,以气势磅礴、架构宏大、想象力丰富著称,被誉为中国版《冰与火之歌》。目前该作品的影视化也在筹备中。


▲  《九州·缥缈录》阵容


商业化的“赞否两论”


不知不觉间,“九州”系列的IP改编已经崭露头角,更多相关作品已在立项或筹备中,呈蓄势待发之态。可以想见,在不远的未来,“九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在谈及“九州”的商业化时,写过大量“九州”题材奇幻小说的唐缺,作出了这样的反问:


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拎清楚,就开始成天嚷嚷“九州不该商业化”啊或者“九州商业化必死”啊或者“九州商业化已经死了”啊。但他们显然没有弄清楚:“九州商业化”,什么是九州?谁的九州?谁的商业化?


如前所述,“九州”系列发展上依附纸媒、论坛,版权上各自为政、版权不一,受众上题材小众,传播有限。但这个写作题材是作者笔下发生过无数传奇故事的苍茫大地,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在现世获得更好发展的一道桥梁;对不算大众的读者而言,它是一场关于东方奇幻的盛大想象,安放着他们的热血和青春,寄寓着他们对命运、人生和情感的回望与反思。


▲  “九州”地图


对于“九州”的影视化,笔者持乐观态度,认为搭上IP变现末班车,对于“九州”而言其实是利大于弊的。原因有三:


一来,从“九州”系列文学的现状看,“九州”杂志的巅峰销量也只有七万册,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必然能吸引更多观众转化为读者,即使影视改编不孚众望,亦能让“九州”系列进一步拓展知名度,为更多作品被发掘提供可能性;


二来在于其中一些团队的版权、作者、影视化三权合一,潘海天、江南等原作者从感情上想必不会粗制滥造地对待自己的作品,而从现实看,“九州”各派虽不至“百家争鸣”,也算互有竞争,大环境下的改编必慎而又慎;


三来是政策导向,当“古装偶像剧”将历史人物演绎得“苏”不可耐,穿越、架空剧纷纷改编在魏晋南北朝,影视剧面临“乱史”之惑,变数颇大。早有观众呼吁,与其乱改不如索性架空,而一个设定成熟的、已成体系的世界,是能让创作者安安心心讲故事的场所。


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人的魔戒”“中国的龙与地下城”,总有人说这是对“九州”过誉和谬赞。“九州”仅仅是荒诞不经的共有之梦和经典的拙劣模仿者吗?近百年前,牛津大学附近的小酒馆里,两位老教授关于各自古怪想法的约定诞生了《纳尼亚传奇》和《魔戒》,半个世纪后,一心向《纳尼亚传奇》致敬的单身母亲,写出风靡当今世界的《哈利·波特》。俱怀逸兴,壮思欲飞,是鸿鹄之志,而非当之有愧。眼下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祝“九州”迈得稳一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