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腊月二十三,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今恭贺王重阳祖师千秋圣诞日-全真开化 南北统宗

腊月二十三,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今恭贺王重阳祖师千秋圣诞日-全真开化 南北统宗

2020-09-11 12:35:04

1


☯本阁☯(道炁阁)-✎ 腊月二十三,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今恭贺王重阳祖师千秋圣诞日-全真开化 南北统宗


         ☯来自我们的讯息(道讯)        

来自我们的讯息》(道讯)公告

此平台是☯本阁☯(道炁阁)-Pavilion Of Tao And Qi的公众平台,旨在道院与广大道众道友进行有效便捷的沟通

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修行交流,请加Q大群:道炁阁·普道群 425728306

适逢三界集会之辰(北方小年),司命灶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恶


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处。宅门门神和灶神,全凭三尊把家护。


说起道教的神明,可谓是虚空法界无处不在。而与人生活有关的神,也是非常之众多。最常见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三尊神,在我们建房筑宅安家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住在每家每户之中,来保护人口清洁,宅舍光明,阖家安康了。他们三位尊神就是“宅神、门神和灶神”。那么我们今天先来谈谈这“一家之主”的灶神,东厨司命灶王爷。


礼诵《灶君诰》,阖家保平安

志心皈命礼。


命承北斗,位镇东厨。为五祀之尊,得九灵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灾祥。记录功过,权衡善恶。造化悉由于水火,万民皆赖为陶甄。祸福总归于善恶,六耗悉皈于醮谢。四时迪吉,八节呈祥。叩之则应,有感必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志心皈命礼。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于北斗之中,察善恶于东厨之内。赐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镇阴阳,保佑家庭。何灾不灭,何福不增。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愿以此文,福佑善人。爱家爱灶,永享福身。志心称念,定国护宅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一、灶王爷的来历



灶神,或称灶君、灶王爷,是中国百姓十分亲近的神灵。无论宫廷、民间,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来历,众说纷纭。据史书记载,灶神有炎帝黄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妇、种火老母、张单(张禅)、苏吉利等。目前,民间灶头所供灶神多为张单,黑面长须。灶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原为主管饮食之神。汉代以后,灶神成为上天派驻下界的监察使,其主要职责不再是掌饮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户之寿夭祸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渐形成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敬灶安灶习俗。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汉书·郦食其传》。里面说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意思的是说做君主的以百姓为最重要的事。而对于百姓来说,吃饭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的确如此,在古代农耕文明的社会中,吃一顿饱饭,吃一顿好饭,并且顿顿能吃饱,顿顿能吃好,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吃”就成了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且必要任务了”。


从最开始的“露天吃”“生着吃”,到逐渐的“建房吃”“弄熟吃”,以至于后来“填饱肚子吃”“治病养生吃”“修道服食吃”等等,“吃”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相当的重要性贯穿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所有历史。但是无论怎么吃,都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自己有的吃;第二,不用为吃愁;第三,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这成了人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人间关注这件事,天上同样也关注这件事。天上有“天厨”“云厨”,也就是天庭的厨房。天上的厨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间的厨房为了解决那三个问题,所以也需要有神明来主管这事。于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灶神。后来我们就在《礼记》礼器篇孔颖达疏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于是灶神就正式在这个阶段于人间显化露名了。也有“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的记载。总之灶王爷就这样的来到了人间,住在每家每户,处理着“有的吃、不用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种种的问题了。


1
灶王是谁


灶王又称“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旧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


古代文献中,对灶王是谁有多种说法。《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汪葵《事物会源》则以黄帝为灶神。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与《事物会源》的说法,灶神就是这两位老祖宗的化身了。


而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器》时却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吕氏春秋》则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汉代许慎《五经异义》等书记载,灶神为苏吉利。又有人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庆忌,有六个女儿,都名察洽。


上述已有六说,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认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书》另立一说,分立东、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灶神就更多了。据称商朝末年,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历经多次浴血之战,终于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师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将领牺牲后,都能受封为神;但广大冲锋陷阵的士兵,战死沙场,却都未受到封赏。这些游鬼冤魂,死于归宿,心中不快,难免闹事。姜子牙了解这一情形后,便将战死的士兵封为灶神。这样一来,既可制止鬼魂闲荡寻衅,又可将家家户户管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2
灶神源流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门户、道路一样,是古代中国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对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黄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来的。宋王茂《野客丛书》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于火,死而为灶神。事始曰灶,黄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


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炎帝和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谓火焰上升。至于祝融,名重黎,高阳氏颛顼之后,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现在有人称火灾为“祝融之灾”,本此。关于黄帝,除了上述引文,明冯应京撰《六家诗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之“黄”,《释名·释采帛》说:“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可见,黄帝原本是光明之神。无论火神,还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产生的崇拜。


在秦汉典籍中还有许多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记载。宋卫湜之《礼记集说》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礼,皆灶在庙门外之东西面北上。’郑注:……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礼器》云:‘灶者是老妇之祭’。”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说法也见诸《仪礼·特牲馈食礼》、《五礼通考》等古书。汉郑玄撰《驳五经异义·灶神》驳斥灶神为火正之陈见:“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颊(按古《周礼说》一条并见林公瞻《荆楚岁时记注》)。


谨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同《周礼》。驳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长,犹后稷为尧司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陉,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于四郊;而祭火神于灶陉,于礼乖也。”由此看来,郑玄主张祭祀火神祝融于灶陉于礼不合,灶神当为老妇。不过郑玄的思想后来似乎有所变化,他在《驳五经异义补遗·灶》中说“灶神祝融是老妇”。


灶神为女性是国内外不少民族共有的现象。我国鄂温克族认为灶神是位老妈妈;赫哲人敬称灶神为“佛架妈妈”;满族的灶神是一位穿红袍的老妈妈。在西伯利亚各民族中,司灶神灵大多为女性,如吉利亚克人的火婆婆,纳乃人、阿尔泰人的火妈妈,埃文克人的火外婆婆等。这种灶神是女性的情况可能与妇女居家生活职能有密切关系。


东汉以后,道教经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种火老母,《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宣称:“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夫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这是说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神通广大,在人家中则为司命灶君,监察人间善恶,记录并禀告天曹,决定凡人寿夭。种火老母这个神灵形象似乎将火神与先炊信仰糅合起来,并且职能有所变更,肩负司火、司饮食,。


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不同名号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明代徐应秋《玉芝堂谈会》卷13则说:“灶神苏吉利,妻王氏,名搏颊。”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禅灶神”条则说:“灶神名禅,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广济历曰伏龙。《庄子》灶有髻。”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书述及的灶神另有张单、张禅、苏吉利;又有姓氏不详,名隗、壤子者;还有伏龙之称法以及有发髻之形象者。其中,张单、张禅,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个人物,“单”、“禅”因为字形相近而讹误,现在民间灶台上供奉的灶王爷大多是张单。


至于民间传说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无忌成灶王,负心张郎变灶王,李姓负心郎变灶王,穷鬼懒汉张氏、姚瞎子、鸦片烟鬼成灶王等种种故事。不一而足,我们就不加枚举。灶神之由来从火神、光明神逐渐演变成种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职责也由司饮食到掌控人间吉凶祸福。这些变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属性不断减弱,其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观念之多元化。这是时代变迁、地域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国百姓生产、生活实践发展的结果。


二、灶神职能




汉代以前,灶神的职责是“主饮食之事”,如郑玄《驳五经异义》称:“灶主饮食也”。魏晋以后,灶神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经》所云:“有炊母神母,……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


由此可见,灶神不单司人间饮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务是监察百姓之功过。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也说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14所说:(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


不过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计,与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15引《万毕术》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在《太上感应篇》中,灶神作为司命神的身份和职责非常具体、明确。从历代文献看,灶神的职能有个演变的过程,其司饮食之责渐渐淡化,其司祸福之责任不断强化,这种职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个字来概括。这样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权”的神灵,真是让居家百姓又亲近又害怕。


百姓亲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奖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担心他上天言坏事,以致天帝降罪。这种矛盾的心理鲜明地体现在祭灶风俗中。神州各地,祭品当中多用糖及酒,生动体现了人们麻醉、讨好灶神,期待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之心愿。雍正《陕西通志》卷45《时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饼,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恶事诉上帝也。(《延绥镇志》)腊月二十四日,夜设糟馔、果酒,祀灶扫舍(《兴平县志》)。”


宋代河南开封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元代安徽歙县人方回《桐江续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诗云:“夜来闻祭灶,犹卖胶牙饧。雪欲为南瑞,风才作北声。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尝晴。造化难窥测,神奇易变更。”人们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饼泥其口,企图灶神上天多说甜言蜜语,无法说恶言恶语。这种只言好事,不报恶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对子。人们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书》所收《东宫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劝善文》说:“吾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道经造作者作如是说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愿。古往今来,民间流传着许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迈《夷坚丁志》卷20《杨氏灶神》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杨氏,长子不肖,杨父将他赶出家门。这个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栖身,其时霜重月明,天寒地冻,藉草取暖的他怎么也睡不着。可是偏偏祸不单行,恍惚间,一只猛虎扑将过来,还有数伥跟从,欲加害于他。不肖子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突然一阵劲风刮过,猛虎似乎被什么东西驱逐一般,仓惶逃掉,众伥也四下散走。这时灶王爷和土地公出现了,只听灶王爷斥责土地爷:“你多年来消受杨家的祭拜,今天却纵虎为暴,如果不是我及时召来神兵,杨家长子就遇害了。我是杨家灶君司命,你晓得吗?”土地谢罪告退。杨父得知详细经过后,父子和解。


此后,杨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乡亲街坊开始相信,灶神能够救人于危难,会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驱赶猛虎,民间还流传灶神智斗三尸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对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这恐怕也是人们亲近灶神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如果说以上这些故事带有传说性质,那么灶王药签对古时缺医少药的百姓来说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积极作用。巴蜀书社版《藏外道书》第4册《敬灶全书》收灶君内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这些方子吸纳中医智慧,有相当的科学依据。


三、祭灶习俗



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习俗,《礼记·月令》已有记载。秦朝将祭灶神作为“五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成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如司马迁在《史记·武帝本纪》中记载:“于是,天子始亲祠灶。”南北朝以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成为民间的习俗。隋唐以来,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续到近代。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灶神每月最后一日上天,为的是向天尊汇报人们的善恶功过。罪大的“奇纪”,减寿三百天;罪小的“奇算”,减寿一百天。《易内戒》也有类似的说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报告人的过失。司命神根据灶神的汇报,按照过失大小来剥夺人的寿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职权就这样逐渐扩大,由管一家饮食而变为操一家生死祸福,并且随时记人功过善恶。


1
灶王爷与人的“互动”


中国传统节日有非常多,尤以腊月和正月的节日最多。因为腊月是年尾,正月是年头。年尾要有个好收关,年头要有个好开始,所以一些重大的节日就这样被这两个月份“承包了”。


腊月的节日从腊八开始吃腊八粥作为整体节日的“预热”,正式的一连串的庆祝就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了。腊月歌说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糖瓜粘的那一刻起,节日的“焰火”自此点燃。为什么二十三,糖瓜粘呢?因为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祭灶日(也有腊月二十四祭灶的),民间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爷会在小年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以定赏罚功过。


于是呢,民间就在各家各户的灶王爷像或灶王板前面,摆上“鸡鸭鱼肉虾,蛋果糖酒茶”来供奉灶王爷。并且在灶王爷的嘴上涂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宫降吉祥。”人们以这种期盼,来祈求得到灶王的护佑,天神的赐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在供品供奉完毕,抹好糖后,人们就将灶王爷的画像请下来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后在年三十的子时贴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将灶王爷从新请回家中,保佑家里新一年的安康。


2
安灶敬灶


灶君对百姓护佑有加,上天则言好事,下界则保平安。人们自然对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实际上,中国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视。明胡广等纂《礼记大全》卷22《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这说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祠灶经》一卷,正史注意收录《祠灶经》,说明祀灶风俗在当时社会的影响颇大。到清代此惯例在上层社会中犹存,清乾隆《御制诗集》五集卷100《坤宁宫祀灶日作》称:“东厨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谨遵弗忽,普祈年谷顺成,民物康和,所为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至于民间,灶神信仰更为普遍。在长期的祭拜活动中,百姓中流传着供奉灶王爷灵验的种种故事,《后汉书》卷32《樊宏阴识列传》所载阴子方以黄羊祀灶而获富贵大概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这样的: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孝子,在一个腊日早晨做饭时见到灶神现形。阴子方赶忙恭敬地拜倒在地。当时他家正好有只黄羊,便杀了供灶神。从此以后,阴子方暴富,阴家世代昌荣,一家之中两人封侯,数十人为官。所以,后人常效法阴子方腊日以黄羊祀灶,以求荣华。除黄羊祭灶之俗外,民间还有其他一些祭灶宜忌。


据清代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卷148《风俗》引《月令广义》记载:“燕俗图灶神,锓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为秣马具,合家少长,罗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为迎灶。”乾隆皇帝钦定的《日下旧闻考》记述了燕地民间焚纸印灶马,别具糖饼,恭送灶神,期盼灶君尊口择言,上天言好事之有趣习俗。到纪晓岚等编纂《四库》时:“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如刘侗所称也。”看来,即使时间流逝,各地群众对灶神的虔诚供奉依旧。


方士与道教徒也十分看重祭灶,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武帝本纪》记载方士李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


同样的语句又见诸《史记》卷28《封禅书》。这个材料大概是有关炼丹与祠灶关系的最早记载。宋张君房总编《云笈七签》卷65说:“还丹不先祭,作不成。又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灶神。”同书卷75意思略同:“凡欲合药,先须祭灶。办以种种香华、五果、酒浆、酥蜜油等,大须洁净。”道教追求长生,炼丹是十分郑重的事情,而要炼成金丹大药,必须祀灶,这充分显示出灶神在道士心目中的地位。道教对灶神的信仰比民间祀灶更能显示出宗教规范及神学色彩,我们以《太上洞真安灶经》为例来说明:


司命灶君主镇中堂,唯好清净,匡护黎民,凡人若能慎护厨灶,无令铜铁刀斧之器、飞禽走兽之毛、不净柴薪、厌秽之水。若犯忌讳,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仪,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锅安净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养酒果召请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灵,如对真灵宣示祝曰:“北帝上灵,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为主。神水洋洋,香灯齐举,仰望灵轩,来临醮所。”祝毕用柳枝沾水,洒于醮席。又祝曰:“泠泠陈月食,精膳难思议,五香清净水,芬芬柳洒之。”如是依经转诵,对圣披陈,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恭弟顺,尊卑禀序,大小相承,人凶欢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栖,寝膳和泰,岂虑灵神恶鬼兴祸害人,切忌高声大语,触讳冒殃,厌秽腥膻无令触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灾。


《太上洞真安灶经》对敬灶醮礼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祀灶吉日、酒果摆设、案台布置、祝咒用语以及注意事项等。


清代《敬灶全书》所收《敬灶篇》则比较简洁明快,该篇列举了几条祭灶准则:一、每月朔、望,灶前看烛明灯,供净水一杯;二、每日早晚,上清香一炷,灶前常宜洁净,上灶必先洗手;三、每月三十日,乃灶君上奏之期,至戊亥时刻,合家虔诚敬拜,可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四、八月初三日,灶君圣诞。八月二十四日,元君圣诞。宜供献香花,诚心拜祝。是书认为灶君最灵最显,人们不懂虔心敬拜,而去奉祀他神,是舍近求远之举。一般人家丁口不安,事不遂意,都是因为不知恭敬灶神的缘故。


以上种种敬灶事宜都是在立灶之后奉行的,至于安灶之法也是有讲究的。唐朝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80《灶》说:,口向西,灶四边令去釜九寸也,以砖及细土构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毕矣。”这是要求立灶于屋子中间,灶口向西,灶台四边距离锅釜要有九寸。神灶当以细土及砖构建,务求牢固。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10《庖灶》详细记载了时人作灶之法:“当辰巳间,巢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修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广四尺长五尺;欲安两釜,长七尺,子孙富贵。作灶余泥,不可泥井,井余土,不可泥灶,大凶。”?此言作灶吉日良辰、材料、尺寸、禁忌,反映了古人作灶相当讲究。另外,清朝顾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4认为壬子日灶神死,此日治灶不妥。这些说法有的来源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有的体现了道教信仰特征。


3
祭灶形式


唐代以前,习惯上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于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后,灶神上天的时间发生了变化,江北地区的习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区的风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王上天之日。


旧时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唯恐得罪这位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使者。祭灶时,一面烧香磕头,一面口中念祷,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讲好话,不讲坏话。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给灶王爷吃的,只要将其灌足酒、使其吃饱饭,灶神吃了人的东西后自然嘴软,只好捡好事向玉皇大帝汇报了。此外,祭祀者还把烤化的饴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无法说坏话。


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里将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讨好灶君,目的是为了请其上天少说是非,讨个吉利。


因为灶王的奏报与人们的祸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祭灶必须虔诚,并有所禁忌,不得触犯灶君老爷。据说西汉有个阴子方,祭灶虔诚,一心向善,因而发财,成为名震一方的巨富。清朝有一部《太上宝筏图》,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广积阴德,多行善事,灶王将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汇报,于是便得到了实惠:家中两人科举及第,跻身官场;老两口也健康长寿,安度晚年。这些故事,都说明灶君信仰在不断扩大,尤其对下层百姓影响极广。《敬灶全书》、《灶君宝卷》等书,劝人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义。


过去人们习惯在灶门上,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寄托于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仪式。通常是先将灶君画像揭下,和元宝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则用花花绿绿的纸糊成轿子,将灶神、纸马放入轿内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轿上天。有的将“灶君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内焚烧,表示送灶王骑马上天。还有燃起一枝马尾松,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骑马上天。


4
接灶仪式


将灶王送上了天,还得负责接回来。灶王爷上天呆多长时间呢? 这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作向导,给千家万户带来吉或凶、福或祸。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伺察人们的善恶。


还有一种说法是:灶君上天奏事,来回总共七回。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马纷纷乍解鞍。来复只须占七日,笑他人说上天难。”这就很有些浪漫主义的趣味,“笑他人说上天难”既豪迈,又潇洒,可体现灶王爷神通之广大。


灶君老爷正月初一从天上回来,家家户户又可做祭祀,称作“接灶”。接灶很有点像为远方来客或外地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时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得罪了灶王爷,就怕以后“他”上天打你的小报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那就够你受得了。


随便做什么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陈继儒所著《见闻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桩怪事: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时,一只家犬蹲在灶头上,他也不去赶它,任凭家犬凑热闹,依然照拜灶君不误。说来也怪,那只狗突然从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呜呼了。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之兆,但张悦却不动声色,镇静地对家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接灶一切如仪。后来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这桩事情传了出去,有人便断言,这是灶神保佑了张悦一家。


5
灶上避忌


对灶君的崇敬,除了毕恭毕敬的祀奉外,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由于对灶王爷既尊重,又畏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这些忌讳,主要是灶前什么东西不能放,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对女人,禁忌就更多了。


对灶君避忌记载最详细的,当推《敬灶全书·灶上避忌》了。是书严格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四、灶经中的灶王形象



灶王像,我们见到的基本有三种类型,一个是灶王爷坐在门庭中与童子们其乐融融的“年画像”;二是灶王爷一个人坐在那里,持着法器,并露出慈祥而又甜美的笑容的“温和像”;三是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坐在一起,各持法器的“夫妻像”。那“灶王爷”究竟是男是女呢?我们可以在《道藏》中找寻下灶王的本来面目。在《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有一部经书名为《太上洞真安灶经》,里面记载了灶王爷的事迹。我们首先看下太上元始至尊登麟驾羽轩,降昆仑之山金银之坛,座众宝之台,时感十方三界神仙朝元拱御。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称以夙生庆幸,统御人间,受北帝下部之职,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


太上曰: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秪知峻宇雕墙,妄施绮丽,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镇中堂,唯好清净,匡护黎民。凡人若能慎护厨灶,无令铜铁刀斧之器,飞禽走兽之毛,不净柴薪厌秽之水,若犯忌讳,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仪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锅安净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养酒果,召请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灵,如对真灵,宣示咒曰:


北帝上灵,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为主。神水洋洋,香灯齐举。仰望灵轩,来临醮所。


咒毕,用柳枝沾水,洒於醮席。又咒曰:泠泠陈月食,精膳难思议,五香清浄水,芬芬柳洒之。


如是依经转诵,对圣披陈,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恭弟顺,尊卑禀序,大小相承,人凶欢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栖,寝膳和泰,岂虑灵神恶鬼,兴祸害人。切忌高声大语,触讳冒殃,厌秽腥膻,无令触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灾。於是明宣圣旨,重宣偈曰:


道与生相保,生与道相保。安宅是安身,爱身是爱道。司命若归依,千邪无路到。炊母六癸神,饮食真神奥。安静和真和,长生老非老。


是时,上帝说经即毕,三界群仙,炊母神母,愿承圣旨,永当奉行。”


这部经的篇幅不长,里面讲述的是元始天尊在昆仑山金银坛上,众真前来朝拜,是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注意,这里面的灶神形象为灶母,是女神像。灶母对元始天尊说“我受北帝下部之职,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种种事因,之后元始天尊又回复道“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镇中堂,唯好清净,匡护黎民。”要人忌讳的和要遵守的种种“原则方法”最后天尊说到“道与生相保,生与道相保。安宅是安身,爱身是爱道。司命若归依,千邪无路到。炊母六癸神,饮食真神奥。安静和真和,长生老非老。”作为结尾。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灶神是女神形象;第二灶神很爱干净。第三安宅是安身,爱身是爱道。身与宅与道都是要重视的。我们再看下一部经典。在《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中有一部《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我们看下这部道经里面的灶神是“爷爷”还是“奶奶”。


道言: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是时即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曰:此之老母,未审复是何人,独住此山,殊无畏惧。


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於神明,观乎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


妙行真人曰:凡人家灶,未审有何忌讳?敢问斯言,幸垂教示。臣见众生,安知其趣,愿将告诸浊世男女,普令忌之,得谐安稳。


天尊曰:子可谛受,凡人家灶,不可以鸡毛犬骨头发,刀斧不净柴薪,秽污等物,触犯灶神,即致男女不安,经求无利,疾患疮痍,癫狂瘴疫,眼目昏昧,梦想颠倒,田蚕不收,六畜虚耗,令客鬼无惧,乱入宅中,鸡犬作怪,盗贼侵欺,口舌妄起,男女邪迷,官府禁锢,,皆为触犯所致。若有此难,急宜谢之,可请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地厨神灶,天帝娇男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灶公灶母,灶夫灶妇,灶子灶孙,家灶外灶,大灶小灶,长灶短灶,新灶旧灶,五方游奕灶君,左右将军,炊涛神女,前后直符,灶君小使,进火神母,游火童子,灶家娘子,姊妹新妇,七十二灶侍从,神众弟子。来解此厄。


天尊再告真人曰:末世男女,冲突灶君,有灾有患,皆须清净,扫洒明灯,烧香请道士转经,呼召灶君眷属名字,奏献钱财,或供饮食,为人所利,子之所受,深宜谛焉。妙行真人乃稽首听命,信受奉行。这部经讲的是“昔时众神登昆仑山,有一位老母独处山中,不知原因。于是妙行真人启禀天尊问此老母是何人,独住山中,无有畏惧。之后天尊对妙行真人说”这位老母,是种火之母。在天上则为天帝,在人间乃是司命之神。同时属于北斗七元君的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等事。同时有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妙行真人再问说,若人因为种种事冒犯了灶神怎么办呢?天尊就说世人可以请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地厨神灶,天帝娇男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等来解除病患灾厄。最后天尊说偈“天帝临位,司命灶君。世人恭敬,福禄咸臻。去除灾难,疫疠潜奔。仰依诲示,普得安存”以此作为结束。在这部经中我们可以发现灶神也为女神,为“老母”。但其下属部门有众多灶神,灶公灶母都在其中。而我们现在所供奉的灶神像多为男神形象,可能是因为灶神为“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以一个老爷爷的形象出现会更符合“民情”些。所以以老爷爷的形象出现最多。


五、当今社会灶神也要“安奉”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在物质社会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下,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然而“高”也只限在物质享受与金钱上。城市里不乏有“家中不开火,“市”上无炊烟”的现象。不在家做饭,去饭店吃,即省时省力又好吃又好看。人们似乎忘却了自家厨房的美和烹饪的香,忘却了厨房灶台对于居家人的特殊重要性。古代起灶生火煮饭是寓意着家庭的兴旺与幸福。人口多并且很幸福才会炊烟袅袅,家中才会其乐融融。厨房都忘却了,就更别提灶神了。不过还好,还有部分城市农村依旧保留着祭灶供灶的习俗。这不单单是一种有神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对“家”概念的认可与信奉,是对先民们“家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家家都有灶神,供与不供,都在那里,保佑着一家的安康;家家都有灶神,供与不供,也就在那里,祝福着一家的美满。灶王也依旧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不反对在外面吃,多提倡在家里做。或许这是与爸妈,妻子儿女相处沟通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的重要“幸福音符”。




作者:范傲道长     作者单位:上海道教学院



文/解人颐


钟吕传道(资料图)


祖师生平圣迹


王重阳祖师早年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青年时代,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曾于天春年间应过文、武试,得中文、武双举人,有志于拯救民族危难。,舍弃广大北方人民不顾,苟且偏安,王重阳祖师的抱负没有能够施展。


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是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阳祖师在终南甘河镇上饮酒,忽有二仙人披发而至,像所有的传说一样,说:“此子可教”,便授以口诀,飘然而逝。


王重阳祖师后来赋《遇真诗》一首:“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丹砂色愈好,玉华山上现殷红。


王重阳祖师说,他遇到了钟离权和吕洞宾两位神仙。这就是全真教著名的“甘河遇仙”。第二年秋,王重阳祖师路过礼泉县,自称又遇到了道者,他急忙迎拜,邀入酒店,在两人一番饮谈之后,便已入道。

活死人墓(资料图)


之后王重阳祖师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自称疯子)灵位。7年后,王重阳祖师走出活死人墓,前往山东传道,期间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全真教由此大盛。


全真教(派)为道教主流教派之一,嗣老君遗教,秉东华(东华帝君)演教,上承钟(钟离权)吕(吕洞宾)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祖师(开派祖师)。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修行宗旨,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姬志真在《重阳祖师开道碑》中说:“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尔立其宗,累圣袭而张其后,灵源妙本,既发而不蒙,出楗玄关,大开而弗闭。从兹设教,代不乏人。然而顺世污隆,乘时步骤,去圣愈远,灵光不属。波澜既荡,异派争流,枝叶方联而纷华竟生。散无名之大朴,遗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随声逐色。


正涂壅底,道间荒凉。由是圣人复起,究天元一气之初,洪造更新,应历数万灵之会,天挺神授而力拯颓网,祖建宗承而载维新纽、弃华摭实,授溺录迷。革弊鼎新而玄关复启焉。重阳祖师乃其人也…”

王重阳祖师(资料图)


王重阳祖师是接受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旧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王重阳祖师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相通。


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内修“真性”,外修“真行”,“摒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


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全真七子(资料图)


而王重阳祖师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其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祖师三教合一思想,后虽分支列派,仍同归“全真”一宗。其中,一、邱长春(邱处机传龙门派)二、刘长生(刘处玄传随山派)三、谭长真(谭处端传南无派)四、马丹阳(马钰传遇仙派)五、郝广宁(郝大通传华山派)六、王玉阳(王处一传嵛山派)七、孙不二(孙清静传清静派)是为北派七真也。


道法三乘之说


王重阳祖师在道教修行中创立了道法三乘之说,是后代弟子修学道教的宝贵的遗产,从上乘着眼,由下乘入手,经中乘历练,即可大成,实为末世修真之真诀也!

道法三乘(资料图)


道有三乘,上乘者,虚无之道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只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可参阴阳之正理。以法炼之,可使有归于无。其无又能生有。故能与天地同老,日月同修,此上品天仙之道也。


中乘者秉虔诚而斋戒,奉圣真以礼拜,诵天尊之圣号。念太上之秘文。一念纯真,万虑俱清;上格穹苍,万灵洞鉴;灵光不灭,一点真性;直达虚无,位列仙班,此中乘之道也。


下乘者积功累行,广行方便;济人利物,多作些好事,常检点过失。真性自可不昧,灵明原能颢着,或隐或现,与仙无异,此下乘之道也。

明代《正统道藏》收录了以下王重阳祖师的传世著作:《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均收入《正统道藏》。

全真祖庭(资料图)



全真天下祖庭—重阳宫


重阳宫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祖师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王重阳祖师弟子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兴盛。

重阳宫

元太宗十年,重阳万寿宫南接秦岭,北临渭水,东傍涝水,西以白马河为界,下院别业横跨今周至、户县两县9个乡镇。重阳宫鼎盛时期,殿堂楼阁宫院计房屋5048间,道士近万人,“道兵”3000人。


玉皇阁高60余米,雄伟壮观。西安重阳万寿宫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祖师的开山祖庭,与王重阳祖师弟子所建的北京白云观、山西芮城永乐宫,合称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


      新中国建立后,重阳宫作为道教古宫观,得到保护与修复。特别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重阳宫得到较大规模的修复,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与全真弟子的朝圣圣地。


北五祖宝诰


志心皈命礼:大道开先 玄元阐化 教垂今古 谥号东华 接汉室之将军 隐终南而仙契 过化每超于劫运 示现长在于尘寰 启唐朝之英贤 悟神仙之秘诀 飞剑货药 警化无方 金廷丞相之高标 宝印力辞之勇诀 霞裾上陟 南北统宗 天复挺于人豪 道遍通于四海 发金莲之七朵 演仙派于十方 长生理被于古今 玄妙天垂于率土 恢弘至道 广度群迷 慈悲济苦 全真祖师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五祖阐道天尊


(编辑:如风)

福 ☯ 生 ☯ 無 ☯ 量 ☯ 天 ☯ 尊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道教文化!


☯期待您的关注!感恩您的支持!

(此文完毕)



入道、学道、论道,从学习道教知识开始!


信号  道炁阁-Pavilion Of Tao And Qi

搜索



                             或扫描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修行交流

腾讯QQ交流群:

群名称是

道炁阁·普道群 425728306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平台,一键加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