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衡量自身根基

衡量自身根基

2022-08-21 12:55:1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净宗法师   著


(四)净土可通

上面说的是圣道法门今时难证,接下来道绰大师通过比较时代和根机,说明只有净土法门可以修行: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先从时代来说。道绰大师悲叹:“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了,而且我们处在五浊恶世当中,圣道门已经关闭了,我们的根机不堪,走不过去了,只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唯有”“一门”,唯一,无二,词义非常恳切。道绰大师远在唐朝都这样说,今天的时代,末法更末,更是如此了。

修持圣道法门的人往往会说:末法在机不在时。不是那个根机,在世也证不了果。只要你是那个根机,末法时代照样证果!理虽不错,但是,我们看看事实,就知道很空洞,事实胜于雄辩。凡事都有大因缘,大气候。比如秋风一起,百木凋零,纵然还有几片叶子挂在树上,也和盛夏不能相比。

,要根据时代来选择。所谓“夏葛冬裘”。

“葛”就是非常薄的夏装,“裘”就是裘皮大衣。冬天要穿大衣,夏天就要穿衬衫,不能把时节搞错。生活在什么时代,就按这个时代的特点来选择修行法门。你生活在正法时代,你是那个根机,戒律坚固,禅定坚固,慧力坚固,你可以修行戒定慧;你生在这个末法时代了,还说“我要修三无漏学,我要六度万行度众生”,就好像到了冬天还要穿单衣,一边冻得发抖,一边还强撑。

天气很寒冷,这个时候就要加衣服了,要保暖了。我们到了末法时代,修行的环境恶劣,犹如冰天雪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靠阿弥陀佛温暖的棉袄把我们包起来,不要靠自己的身体抵抗,会冻坏的。

时代不一样了,因缘不同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我们没占上,我们没有生在正法时代;“地利”也没得上,我们没有生在净土,我们生在了五浊恶世;只有一个“人和”——阿弥陀佛要救度你,这一点再抓不住,那就只有六道轮回了。

我们没有得到“天时”,没有得到“地利”,但是,我们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有这尊佛就好!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超越时间性的,正法、像法、末法,乃至法灭的时代,都可以救度众生,所以,他不受时间限制;五浊恶世,他方国土,通通可以救度,所以,他也没有地域的差别。

得到阿弥陀佛愿力救度的法门,等于三法具足,按世间讲,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突破这些障碍。否则,就有很大的风险。所以,道绰大师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叫唯一的通路。

“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指哪一条道路呢?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这一条道路。

是故《大经》云: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内容最多,简称大经;《阿弥陀经》最简短,叫小经。上述这段是“第十八愿取意文”。大师解释经文很简略,但是简略当中很有概括性,而且能够切中要害。

比如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这里没有说“十方众生”,而是说“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有人就怀疑道绰大师这个解释不正确,经典里没有讲“一生造恶”,为什么这样讲啊?这是“取意文”。这里道绰大师点明“十方众生”到底包括什么样的众生。

如果不说明,一般人看到这样的愿文,会觉得十方众生是指那个有修行、没造恶的,是指那个精进勇猛、上根利智的人,他才可以往生。道绰大师知道我们有这个疑惑心,专门把《观经》下品一辈子造十恶、破戒、五逆的造恶众生提出来,作为十方众生的典型。十方众生中先以这样的众生作为救度对象,如果这样的众生能救得起来,那就没有一个是阿弥陀佛救不起来的。就好比我们要赞叹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大病小病都能治,我们赞叹他医术高明,妙手回春,是用最重的病例,来反显医术的高明。

这里道绰大师就是以十方众生里面最恶的,临终才遇到佛法的,没有任何修持、不过念一声十声佛的这么一个众生,来显示阿弥陀佛的救度广大无边、一个不漏。“十方众生”,大师的解释非常巧妙,真正包含了十方众生。如果不特别说明,一般理解“十方众生”是指上根利智、勇猛修行的人,这就不叫“十方众生”了,漏掉了下根之人。

道绰大师在这里把《观经》和《无量寿经》综合在一起解释,显示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是一致的。

“纵令”:是“即使”“假设”的意思,贯穿下面三句。纵令“一生造恶”,纵令“临命终时”,纵令“十念相续”。十方众生,即使你一生造恶了,也可以得救!

那何况你不是一生造恶的,更加可以得救!纵使你到了临终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都可以得救!何况你平时就遇到这个法门,那更可以得救!纵使你只有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你都可以往生!那何况你念念相续、远远不止十念呢!

这一段,“纵令”两个字就有三重比较:

第一,纵令一生造恶,反显一生行善,更可以往生。

第二,纵令临终遇到这个法门,反显平时遇到这个法门,更可以往生。

第三,纵令只是十念相续,反显我们念念相续,更可以往生!

这就是大师解释经文的妙处。

道绰大师作了这样的比较:虽然总的讲有圣道门、净土门,但是来到末法时代,圣道门等于是关闭了,因为“去大圣遥远”“理深解微”“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就让我们不要去走这个难行道了。大师很慈悲地说:净土门正开放,你不要绝望!你即使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都得往生。这样讲来,这个门很广大,一切众生,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善恶智愚,无论功夫深浅,通通可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五)根机不堪圣道

上面先是就时代来说明,只有净土法门可以通行。

接下来就我们的根机来说明,只有净土法门适合我们的根机,劝我们修行净土念佛法门。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量”有比量、称量、衡量这几种含义,是以一定的尺度来比较。下面道绰大师就拿佛法的尺度来给我们作一个比较,帮助我们来比量自己。分成四段:首先从大乘佛法的角度,其次从小乘佛法的角度,再次从人天修持的角度,最后再来看我们的本性和起恶造罪——大乘,小乘,人天,再到起恶造罪,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明。

1.大乘曾未措心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据大乘”:如果依据大乘佛法的教理。

“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是大乘佛法通谈的。大乘佛法谈真如,谈实相,谈法性,谈佛性,谈如来藏性,谈第一义空,讲的都是一件事。空有许多含义,大乘佛法所说的空是无上、真实的空义,所以叫“第一义空”,也就是“中道实相”,不是我们浅识浅见所能理解的,是当下体性皆空;体性虽然空,可是,能即一切相,这叫“第一义空”。一般就讲“真空妙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比如我用手指环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你可以说是有,因为大家看得到,有一个圆圈;但是,它并没有一个圆圈,拿也拿不出来,只有我四个指头,只要两手一合,就成了一个圆圈,你说有还是没有呢?你说没有,它有;你说有呢,只有四根指头合了这么一个形象,然后说“这个叫一个圆圈”。一切事情都是因缘和合,它当下体性是空的;可是,现象上是有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桌子、板凳,一切万法都是如此。心法也是这样,比如说用我们的耳朵听到声尘,然后内心起反应,产生一种观念、一种思想认识,这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当下属于空的。

这些,有的人很喜欢讲,也有的人很喜欢听,爱讲、爱听都可以,要能够落实才好。比如讲烦恼,烦恼也是空性的。人家讲我不好听的,骂了我一句,我一听就烦恼了。知道是空性的,还是没有空,还在那里烦恼。人啊,什么最薄?脸皮最薄,一捅就破;什么最重呢?面子最重,重于泰山。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这都是烦恼。我们也知道就是一张脸皮,但还是为它所累。这不就是空不了吗?你空得了,就没有什么了: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不能如实观照、以浅见深,那么生死又怎么空得了呢?

“曾未措心”:“措”是放置的意思。我们的心,起心动念都有所缘,都有所执著。《》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是我们的心都有住著,男女、老幼,生灭……都住在相上面,所谓“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心念一起一动,当下就错了,已经违背真如实相了,再怎样高谈阔论,再怎样妙解妙思,都已经离得远了。所以,这些事很难,前面讲的“理深解微”就是这个道理。圣道门的道理深奥玄妙,我们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证悟。即使讲经的法师,他所讲的,也都是一种理路,并不代表实际上做得到,这样,在修持上就没有力量。

道绰大师是过来人。他原来是学《涅槃经》的,并且讲过几十遍,他就用自己的心境来说明,说“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真如实相就像虚空一样,你根本就没办法去把握。对于虚空,你要怎么抓它?抓得住吗?抓一个苹果、抓一片树叶都可以;叫你抓虚空,没法抓。我们的心不安住,老是要抓它,“空是什么样子?我悟了……”什么叫悟了?悟无可得,悟了,什么也没得到。这些东西我们听起来、理解起来玄妙高深;所以,我们的这个心啊,我们起心动念,执著,攀缘,对大乘的深妙道理难以契入。

这是大乘。不要谈修行了,修行从心开始,心都找不到落脚点,这样,后面就谈不上了。

2.小乘未有其分

好了,大乘不能修了,我们就看小乘。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无问道俗,未有其分”:前面几句可能不太好懂,术语比较多;后面这八个字很清楚。“道”是出家人,“俗”就是在家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没有分,哪怕是四果当中最低的初果都证不到。

小乘从低到高有四个果位:初果叫“见道位”,梵语叫“斯陀含”,见道了,看得明明了了,真理明了在心中;但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可以证到四果,出离生死。二果叫“修道位”,梵语叫“须陀洹”,由“见道”再去“修道”;还要天上人间一次往返才能证到四果。三果叫作“不还”,命终生天,不用再来人间,即可于天界证入四果,所以叫作“不还”,梵语叫“阿那含”,简称“那含”。四果叫“不生”,不生不灭了,没有轮回了,梵语叫“阿罗汉”,简称“罗汉”。这里“见谛、修道、那含、罗汉”就是指小乘四种果位。

“断五下,除五上”:断五种下界的烦恼,除五种上界的烦恼。讲“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最低的,叫“下界”;色界和无色界在欲界之上,叫“上界”。欲界有五种根本烦恼,一般略称叫作“贪、瞋、痴、慢、疑”,这是我们的五种根本烦恼。这五种根本烦恼不断除,欲界不能出,所以叫“断五下”。

色界和无色界也有他们的五种烦恼,即“五上”:有色爱、无色爱(贪著禅定之乐),掉举(心念动摇)、慢心、无明,这种种烦恼。这些如果不断除,就不能出三界。所以,出三界是很不容易的。

欲界,它的特色就是有欲爱,有性别。人就在欲界里,天界也有欲界天,叫“六欲天”,有六层天是欲界的。六欲天也有欲,但是比较轻微,比较淡薄,不必身体接触,简单地过个眼神就行,不像人间,需要男女交合才可以生孩子。天分很多层天,最低的就是欲界天,还没有断除欲爱。如果禅定成就,即断除欲爱,按禅定深浅上升色界和无色界各种天。

“色”就是色身,色界就是尚有色身的存在境界。

色界没有欲爱,也没有男女之相,但是,还有身体的存在。不过,他们的色身是很微细光明的,跟欲界是不一样的。色界总共有十八重天,一重比一重殊胜。

如果禅定更深入,进一步往上升,达到无色界天。

无色界天完全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存在,连身体都不存在了。随禅定深浅,总有四重。外道修持最高的境界就是无色界天。一到无色界天,进入一种很深的禅定,八万大劫不出定。有人就误解这就是阿罗汉的境界,其实还早得很,八万大劫一出定之后,还是要现出色身,还是要到三界六道去轮转。

三界,单是天上就有二十八个层次,一层比一层超越。只要能生天,生到最下的一层天,也是神仙,比人间不知好多少。由此我们知道,修成阿罗汉是不容易的。即使你达到这种水平,超出二十八重天,出三界了,离成佛还早得很。何况我们根本就达不到,我们都在欲界里面,三界牢笼难以出离。

所以,道绰大师就讲:“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现在如果有人说“某某证到阿罗汉了”,我们不要随便相信他。

3.戒善持得者稀

好了,“大乘修行,曾未措心”“小乘证果,未有其分”,只好退下来了,再看看人天果报: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纵有人天果报”:人天果报本来不是解脱的,由于大乘、小乘修不了,只好降下一等,以人天善法、人天果报来比量,看看修持如何。

“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那也是要如实修持五戒法、十善法,这样才可以得人天果报。

“然持得者甚稀”:能够如实修持五戒十善的人也非常少,稀有难得。你想来生做人,不容易的。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旦失去人身,不再得到人身的人如大地土,能够再得人身的人“如爪上之尘”,这么少!所以讲“持得者甚稀”。有的人往往在做大梦,认为他这样修行,他这样用功,如果不能往生西方,他最少保证下一世可以得人身。他的意思就是往生西方比较难,得人身比较容易,万一不能往生,他还可以得人身。这样认为就错了。

印光大师说得很清楚:得人身比往生西方还难,往生西方比得人身容易多了。为什么呢?一个靠自力,一个靠佛力。自己修持得人身,必须做到五戒,不然是没有分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粗看似不太难,细究没几人能做到。比如第一不杀生,有人专以杀生为业,那就不可能不杀生了。比如农业、渔业、养殖业、屠宰业、餐饮业、皮草业,人类离得开这些行业吗?离不开,全体人类共犯杀业。至于家庭妇女,更不必说,家家厨房都是屠宰场。现代社会,杀业很凶猛,我们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减少杀生。即使学佛吃素,虽然好很多,但也不能全免。所吃粮食蔬菜,都是农药喷杀而来。其他四戒也都不容易,所以说“持得者甚稀”,能清净持好五戒十善的人虽不是一个没有,但很稀少。

道绰大师以这三点来比量我们的心: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没有措心;小乘,“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没有分;人天果报,“五戒十善,持得者甚稀”。

4.造罪暴风駃雨

大乘佛法修不来,那就不得已求其次,修小乘吧;小乘又修不来,不得已再求其次,就谈人天吧;人天也是“持得者甚稀”,退到没有退路了,人天下来,就是三恶道了。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如果讲造罪造恶,这个力量很勇猛,像刮大风下大雨一样。

大家在家里有没有刮过这个风啊?讲:外在的环境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影像。世界灾祸连年,污染严重,其实都是人心毁坏掉了。我们心中往往也会起这样的风暴,风暴从内心而起。天气预报说在太平洋北纬多少度,东经多少度,风暴中心以每小时多少的速度向哪个方向移动……其实,以佛法来看,风暴中心就在我们心中,从我们心中产生的风暴中心,以每小时多少的速度往外走。生气了,有一股气开始盘旋,形成一场风暴,从口中就出来了,吵嘴,骂人,然后就打架,家庭不和谐。

2006年的“世界论坛”讲“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一个家庭,共同生活,心若不和谐,这个家庭就不和谐;在道场里,大家共住,心若不和谐,道场就不和谐;在社会上,大众相处,心若不和谐,就会有种种纷争、。小到家庭、社会团体之间,大到、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引发种种,这都是从心而起的。一切过恶,来自内心。如果能让内心安宁,世界自然就太平了。可是,我们这个心又没有办法控制,“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雨”。真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愿生西方净土,有这个心,这个世界也会太平很多。因为我们愿生西方,不愿在这个世界跟你争名夺利,你要石油,就给你,到极乐世界用不着石油,那不好了吗?

你要权势、名誉,也给你,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样,最起码保证我们个人的内心比较安静,息灭种种过分的欲望和要求,只要衣能蔽体,吃饭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我们经常说:有饭吃,有佛念,千足万足。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大的企望,有一口饭吃,有一句佛念,一百分,人生圆满了。谢谢!感谢众生!感谢阿弥陀佛的慈悲!千足万足。

没饭吃、有佛念,饭没得吃了,有佛念,还是千足万足,也一百分。有饭吃也不能保证你吃两百年,世间那么多美味,放到你嘴边,终有一天你也吃不了。即使没饭吃、没衣穿,但是有佛念,我也一百分,人生毫无遗憾。

这个世间的事情,苦乐顺逆随缘得。是好是坏,是贫是富,一任前缘,就随我们过去世的业力,该如何就如何,不管它了。







南无阿弥陀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