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我们正生活于一个丰富、绚烂、驳杂、纷扰的时代。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至为复杂的生活图景和心灵景色,既让我们感动,也时常让我们内心五味杂陈。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而又暗流涌动的时代,优秀的小说家总是能够与时代脉搏共振,敏锐地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艺术家的勇气不断逼视中国人的真实存在。张学东的《尾》是一部深度干预现实城市人生的长篇小说。作品以“隔离”这样一个极具寓言性的标题开始,通过幼儿马家驹被隔离的遭遇自然引出城市当中两个家庭的人生故事。而在纷扰的叙事表象之下,中年人的情感危机,机关单位里同事间的尔虞我诈,女性上班一族的被骚扰,孩子青春期的心灵困境,学校的教育困扰,医疗改革的迫切性等等社会问题皆浮出水面。小说通过讲述城市中两个普通家庭面临的种种危机,折射出这个时代生活中的诸多暗影,以及这些暗影所导致的城市人的孤独感、恐惧感等一系列现代性的心理病症。除此之外,张学东通过《尾》当中城市故事的叙述,也对现代人无法掌控自我命运的悲剧性生存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在《尾》所描绘的现代城市生存空间里,牛坚强和冯梅的私人生活似乎永远处于聚光灯底下,所有的人生秘密都会公开,谁也没有办法把自己隐藏起来。网络上对牛坚强的谩骂和攻击,不正是当下网络时空中私人之秘被无限放大的真实写照吗?显然,我们生活在一个“隐藏的摄像机”无处不在的时代,每个人的私人生活都突然间被网络强行改造为“商业的橱窗”。、网络暴力,谩骂和诋毁,而个人却在恶毒的网络机器面前无能为力、坐以待毙——这是网络带给这个时代的最深的伤害和最值得人类反思的社会精神问题。《尾》试图告诉我们:崔健在1990年代高唱和呐喊的“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在这个年代几无可能,挤压现代都市人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无数架“隐藏的摄像机”,早就像尾巴一样尾随着你我,并且公然成为你我生活中无法剥离的部分。
对“隐藏的摄影机”的思考在张学东本年度的另一部中篇小说《裸夜》中也有展现。颇有意味的是,这是一篇真正和摄影机有关的故事。大学毕业生沈越在报社做新闻工作,某夜,他偶然在小区撞见一名裸奔男子,职业本能促使一场夜间跟踪拍摄裸奔者的新闻调查事件就此展开了,并由此演绎出一个极具张力的故事。底层青年在城市打拼这一故事在近年的文学讲述中并不令人陌生,而张学东却以“裸夜”这样一个独特角度给予这个老故事以新的艺术生命。小说中无论是沈越还是裸奔者都在跟这座庞大的城市机器搏斗,沈越在搏斗的过程中丢失了爱情,丢失了工作,丢失了自己的梦想甚至是尊严。年轻一代在城市底层的生存压力、被现实生活无限挤压的绝望感,以及在迷茫中苦苦挣扎的精神状态跃然于纸上。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新闻媒体本该具有的调查事实真相的责任,在《裸夜》里竟变成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惜颠倒事实、编造谎言的恶行,这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摄影机镜头下面“真实”记录的沈越女友晓蕾光鲜的身体和裸奔者的“不可告人”被无限放大,而镜头背后的真相却无人关注,这是张学东展现给我们的都市真正的秘密所在。在颇富黑色幽默情调的结尾中,跟踪裸奔者与裸奔者二者之间戏剧性地完成了角色置换。当沈越脱掉衣裤在夜风中裸奔的刹那,这个城市的血管似乎被切开了,正呈现鲜血直流的残酷景象。
如果说张学东以对现代城市人精神状态的准确把握,使之成为宁夏小说创作本年度城市叙事的主要代表的话,那么季栋梁的叙事焦点则依旧执著于乡村及其广漠的黄土地。他创作的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上庄记》,是本年度宁夏文学乡土叙事的代表作品。上庄是西北深山里的一个小山村,交通闭塞,连代表现代文明的手机信号都没有。在现实压力下,年轻人纷纷选择进城打工,而剩下老人和孩子艰难留守。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季栋梁展开西北偏远一隅的生存图景。与张学东充沛的想象力以及强大的虚构能力有所不同的是,季栋梁是一位更注重实际生活经验的体验型作家。由于具有常年下乡调研和驻村蹲点的经历,对西北乡村强烈的在场感让他具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能够准确而深刻地观照当下农村的生存现状和农民的精神状态。在季栋梁看来,“现实比想象更扎实厚重”,这让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某种意义上纪实文学的色彩,从而让《上庄记》成为一部全景式记录当下中国乡村世界真实形态的重要文本。在小说中,作家成功塑造了老村长这一人物形象,老村长作为乡土精神的守卫者,他的坚韧和执著让人在感到温情的同时又生出一种强烈的悲壮感。与小说《上庄记》具有互文性存在意义的文本是季栋梁本年度创作的中篇小说《教育诗》。在《教育诗》中作家试图给《上庄记》中农村存在的教育问题找一个出口,而随着叙事的展开,我们看到这个出口被无情地关闭了。在《教育诗》中,季栋梁将焦点对准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正面揭示了歧视这一冷峻现实的存在。农村学生到城市读书,除了要适应地理空间的陌生感和异在感之外,更面临着心灵上的疼痛和折磨。从文体角度而言,这部小说中大量存在的日记体讲述具有某种“文中文”的性质,不得不说是作家的某种大胆尝试。而正是从这些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怀揣求学梦想的乡村孩子如何被充斥着丑恶价值观的贵族学校践踏和最终毁灭的全过程。让人叹息的是,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正在中学这个本该纯洁无染的地方无情散播着。小说所真实呈现的崇尚金钱和地位的价值观对年轻一代的心理渗透,以及真、善、美教育在校园之内的全面缺失等生活图景,读来则更让人感到心情沉重。
与季栋梁冷峻的乡土叙事有所不同的是,漠月依然执著于他对乡土中国的诗意表达,暖色调的艺术追求让漠月的作品为本年度的宁夏小说涂抹上了一道亮色。在宁夏小说创作界,漠月不以高产著称,其创作一直沉稳、舒缓。他像一个经年深久而又意念坚定的酿酒师,知道回味绵长的好酒的酿造需要的是慢工夫。本年度漠月奉献了他的中篇小说《西部驼娃》,小说叙事似影视拍摄之中的长镜头般缓缓铺展,让漠野深处生活的本真状态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部作品依然表现出漠月特有的从容和沉稳之气,诗性与智性在他的小说中得到完美的统一。大娃二娃因为父母的短暂离开,开始提前肩负起生活的重任。和《锁阳》里心怀梦想但依然承担起生活重担的哥哥一样,大娃虽也想摆脱牧人的身份,但他身上继承更多的是驼娃对草原的使命。他知道,二娃应该奔向远方,二娃的书本是他奔向远方的通行证,于是他像个父亲似的给二娃凑学费。生活当中本该具有的艰辛在漠月这里被稀释了,世界忽然间变得明亮而充满希望。在许多作家已经遗忘了如何书写美好人性的时刻,漠月为我们展示了诗性文学的表达空间到底有多大。他将生命的痛感诗意化,却让人感到他的真诚和单纯,这或许是漠月带给这个复杂的文坛最大的抚慰。
本年度宁夏小说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多篇作品在对现实介入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孤寡老人这一群体,体现了一份善良、悲悯的情怀。马金莲的短篇小说《头戴刺玫花的男人》,将笔触投向回族老年人的婚姻问题这一特殊领域。对于回族这个不善言辞的民族而言,对爱的表达似乎从来都很难开口,对老年人而言则更为艰难。小说讲述了一对各自丧偶的老年人,种种的机缘巧合让两个人相爱了,但阻碍老人走到一起的反而是子女的不理解和不支持。马金莲在小说中施展了她的细节描写和对女性心理的精确把握能力,对女人渴望得到“头戴刺玫花男人”爱情的那种焦躁、不安、激动和失落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把两个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刻画得精准到位、令人心碎。冶进海在《搅团》中以搅团这种回族特有的食物为叙事的焦点和缘起,成功塑造了没有文化的农村留守老人海麦奶奶以及任劳任怨的留守妇女赫哲的形象。小说的情节设置非常有趣,尤其是海麦奶奶的心理描写颇具深度,把一个寄居在他人家里的毫无安全感的老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王漫曦的中篇小说《来生要做一条鱼》艺术上要放纵一些,小说通过一位逃离城市回归“一个人的村庄”的老农民怪诞行为的叙述,透露了老一辈农民的怀乡恋土情感被连根拔起后,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悲凉。
此外,还有多篇小说笔涉不同的现实生活领域,颇可一提。袁鸣谷的《钓鱼》和《炎阳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真思索。《钓鱼》以水库的鱼被很多黑虫子污染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破坏对鱼类和人类的双重伤害。而另一部小说《炎阳下》,则讲述了当今社会生活中权钱交易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困境,是一部反映社会真实现状,思考人与体制关系的颇有意味的小说。王勃威的《绿风茶楼》中以茶楼这个城市中无处不在的一处消闲娱乐场所为中心,选取了时下非常流行的婚外情作为切入点,故事叙述得张弛有度,略显伤感的结尾透露出一位中年人看透世事后的苍凉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