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修真老师: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修真老师: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2022-08-08 16:26:15
直流接触器首选施耐德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民主与新文学,距今已有101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激起了当时有志之士的思考与决心。在信息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会接收许多信息,然而信息的真假性、传播媒体的目的性、信息本身的内容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许多人将自己的思考表达了出来。

  我们不是愤青,只是不哑,也想表达。


  柴静在《看见》里说,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醒来。

  我们在北外,但我们的视线不局限于此。我们能看见,也想表达。

  北外建校至今,曾涌现出许多纸质媒体,虽然信息科技不断进步,网络媒体也日益发达,但仍有许多杂志报纸历经考验,发展至今。


  比如凝聚各大院系学子智慧的系刊。

  比如承载青春思想的文艺杂志《北外风象》。

  比如相信深度决定影响力的新闻调查报纸《107调查》。


  但是我们需要一份纸质媒体,能够充分代表北外学子的声音,上面不仅包括了我们为记录瞬间而进行的文艺创作,也有因兴趣、职责而开始的新闻调查,不仅有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观点而进行的观点碰撞,还有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与追问。


  《北外青年报》在这样的想法中再次改版,重组,在25位小伙伴为期一个月的共同努力下,改版后的《北外青年报(10月刊)》终于面世辣!


  《北外青年报》一月一期,由北外青年报刊社负责制作发行。在创刊初期,作为团委官方纸媒而存在。

  但是后来加入了许多有想法的成员,也接受了许多读者的意见,报刊社一直不断调整,努力让报纸变成大家心里最想让它成为的样子。

  从开始的疑问到后来的笃定,我们也在一步步探索报纸的方向,也许从专业性、影响力等方面《北外青年报》仍有不足,但是报纸在探索中也慢慢找到了定位,并且坚定主旨:看见与思考,发出青年之声


《北外青年报》10月刊导读

性别意识专栏


  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是男人,而其实是变成的。

  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一位专门从事小学男生教育研究的老师表示:“有一阵子‘伪娘’的说法甚嚣尘上,激发我和几位心理学老师做这项研究。”

  这个话题有关男子汉。

  什么是男子汉?

  谈到男子汉,必须要谈到它的关联属性——“男子气概”。

  这个概念常常为人引用,然而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合理吗?

  这个概念挑战的又是什么?


法律专栏

——面临改革的传统教育理念 VS 日益成长的现代人权思想


  网上最近曝出新闻:在某高校辅导员宣读学生的专四成绩后,班级群中竟出现"师生对骂"的场景。教师肩负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职责,因职责而拥有相应职权;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主体享受相应的人格权利。当近似公权的教师职权与属于私权的个人隐私权发生冲突时,二者相权孰轻孰重呢?


人物专访

刘飞雪的死亡盛宴


  刘飞雪说,《干杯,死亡盛宴》中被锯掉一条腿的女主人公就是她自己的影子。书中的主人公坚持和死神抗争,她梦见自己在森林里跑,虎来追她,在跳的时候又有蛇——人生在绝境时要学会选择。新书里充盈着她对人性深深的思考。


通讯文章

战地上的中国之声

——关于战地记者焦翔


  “她倚在桥杆上,看我过来拉住了我,问我是不是中国记者,又问我有没有妻子。如果我已结婚,她也愿意做我第二个妻子,”他顿了顿,仿似在思索,“只要,我带她走。”

  如上场景,发生在叙利亚,在焦翔采访回程的路上。


社会时评

蓝瘦香菇,网络热词折现出的现实生活


  网络词语年年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它们通俗、有趣、反常规、高度凝练,常常还带有微妙的讽刺,传播效应强大。细究起来,网络语句的创造不无规律,它们像哈哈镜一样把现实生活折射得滴水不漏,为我们照出了一个既扭曲又真实的世界。


报纸将于11月8日、9日,每天中午12:00~12:30,在学校主楼、阿语楼、中文楼、逸夫楼、小碧池、食堂、图书馆免费发放,并且会预留一部分在拾光书店的免费取阅栏当绿咖啡厅的借阅书架上,期待您的到来。


欢迎加入我们,表达您的发现,发出您的声音。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一起见证《北外青年报》的成长,见证北外青年的成长。



青年传媒中心·北外青年报刊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