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他的名字取自于《庄子》“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亳州真源(今安徽省毫县境)人。一说陈系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县境)人,但《仙鉴》认为这“恐是后来隐居之所”。
其出生年代,史书记载不一,因卒于朱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仙鉴》又云:“享年一百一十八岁”,故其出生当在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
陈抟在青少年时代就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年十五,《诗》、《礼》、《书》、《数》至方药之书,莫不通究”。他也曾想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尽弃家业,散以遣人,惟携一石铛而去。”
当时他已50多岁,“颇以诗名后唐”,“唐士大夫挹其清风,欲识先生,而如景星庆云之出,争先睹之为快,先生皆不与之友,由是谢绝人事,野冠草服,行歌坐乐,日游市肆,如人无人之境”。
看来,陈抟早慧,勤奋,颇有读书人经邦治国的鸿鹄之志,可惜遇到乱世,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读书的同时,倘佯在山水之间,慢慢治疗心灵的忧伤。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吧。
《宋史·陈抟传》云“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居士,二人者,高尚之士,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宋端拱二年,陈抟逝世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经七日,肢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累日不散”。元人评其为人品格云:“其高风峻节,信乎前宋一代之异人也”。
陈抟在武当山的几处隐居地点,宋元人均有记载。一是杨亿说:“隐武当九室岩。”九室岩不在三十六岩中,历代山志也未记其详细方位。二是岳铉《大元一统志》云:“九室山,在州西四十里。烂柯山有仙宫,唐封名为天保之殿,上有陈抟修炼之所,故名九室山”。此语在“房州”条下,故九室岩在房县。
三是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杨延烈纂《房县志》云:“九室山,县西四十里,一名九室山,一名烂柯。《舆地纪胜》称:山下有九室,唐置九室宫,山峦重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泠,为房城幽丽最奇处。山多仙迹,南数里有仙宫寺,宋时陈抟修炼于此,石基犹存”。
该志所附《房》县全图》有九室山,属武当山系南脉。陈抟听孙君仿,獐皮居士之言而隐武当,二位高士当也曾隐于武当九室岩。四是除九室岩外,陈抟还曾隐于俞公岩、自然庵、诵经台、白云峰等处。
祝穆《方舆胜览》载:俞公岩,“陈图南题诗云: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岩名”,《邵氏闻见前录》卷七:“隐武当诗云:‘他年南而去,记得此山名’本朝张改‘南面’为‘南岳’,题其后云:‘藓壁题诗志何大?可怜今老华图南。’盖唐末时诗也”。张即张士逊(992,年进士),均州光化人,曾读书于武当山。
《总真集》卷中载:“炼丹池、自然庵……按《图记》,马明生故居,陈抟次居之此处,感五气龙君,授以睡法,得面前之妙……希夷声誉远著,倦于迎待,寻诵经台以避之”。诵经台在五龙宫西南桃源峰,“昔陈抟夷遁迹再迁,诵易于此,今台址岿然”。《总真集》卷上:“白云峰……陈抟避名三迁于此,次后五龙徙之华岳”。
欢
迎
关
注
沈阳弘道风水馆
相面|风水|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