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福州晚报》(1999年3月12日),《小小说选刊》1999年第11期转载;收入《'99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漓江出版社,2000年1月)、《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4月)、《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等多种选本;并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2001年5月)。本期微信小编奉上该篇的全文及其相关评论,供读者品读。
幽默与哲思的融合
当代小小说百家之汝荣兴论
关于克隆人的深度报告
W教授悄然克隆出了另一个W教授。
那另一个W教授,是W教授的第101个克隆杰作。而W教授之所以要克隆到自己的头上,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先前那整整100次克隆虽然都绝对是成功的,所克隆出来的各式各样的“人”也无一不跟基因的提供者是维妙维肖的,但对于克隆人与本人究竟维妙维肖到什么样的程度──具体点说,就是对于克隆人与本人除了外在形体的完全一致外,是不是在思维、情感等内在的方面也全部相同之类的问题,他却还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这一类的“充分的证据”,似乎也只有从自己和克隆的另一个自己身上去取得,才可能是真正可靠的,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思维、情感等等,也才可能全面彻底地、细致入微地去与克隆的另一个自己的思维、情感等等作出精密的比较来。
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W教授有着极为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十分崇高的献身精神。又由于对自己的克隆是一次比克隆本身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的实验与探索,所以,W教授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具体进行这项工作的,甚至连在自己的夫人面前,他也从来不曾吐露过有关此事的片言只语或者哪怕是一丁点一丁点的风声。而作为对W教授的这一可贵又可敬的实验与探索的回报,是自那另一个W教授被克隆出来之后,经过了在实验室里的成千上万次的反复测试和验证,那克隆人不仅与W教授的外在形体完全一致,而且,他们俩那内在的思维、情感等也是全部相同的——真的,有好多好多回,那另一个W教授都在被测试时准确无误地说出了W教授自己所想要说的话,甚至连W教授的潜意识,那另一个W教授也全能表述得毫无差错!
W教授便因此已拟好了他的最新论文的标题:关于克隆人的深度报告。
不过,W教授并没有急着去正式写他的那篇论文。我们已说过,W教授是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对工作的态度是极为严肃的。是的,虽然到目前为止W教授已掌握了足够多的论文证据,但由于那些证据毕竟都是从实验室里取得的,他便觉得还有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去考察那另一个W教授的必要。
因此,,经过了周详的考虑和准备,W教授便作出了让那另一个W教授顶替自己去参加那次会议的大胆决定。而且,为了使这一偷梁换柱显得更加的天衣无缝,实际上也是为了使自己的这一实验与探索取得更为圆满的结果,W教授还特意安排自己那位漂亮绝伦的夫人,在她也真假莫辨的情况下随那另一个W教授一起前往会议地点……
此后,令W教授十分欣喜的,是通过由卫星向全球直播的那次会议的实况,W教授看到自己的替身千真万确是里里外外都与自己绝无二致的:那另一个W教授在大会上所作的专题讲演,虽然事先根本没经过W教授授意什么的,但其中的每一句话,所用到的每一个数据,都完完全全是W教授所想说和所想要用的;甚至,那家伙在演讲过程中的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譬如上台前要捧起夫人的额头吻一下,再譬如当台下响起掌声时总要举起右手捋捋自己的头发,又譬如每喝罢一口水后总要推一推自己的眼镜架,还譬如……等等等等——都不折不扣地是W教授所惯用的!
现在,W教授感到自己已完全可以正式动手写那篇《关于克隆人的深度报告》了。于是他便欣然又安然地打开了他的书写电脑……
然而,就在W教授已将他的那篇论文打印出来,正准备装订成册的时候,他的书房的门却被“砰”地一下撞开了。
进门来的是那另一个W教授。只见那另一个W教授左手臂紧箍着W教授的夫人的咽喉,右手则握着一支直对着W教授的激光手枪。
“你这是……”W教授问。
“我这是要送你上西天去!”另一个W教授回答。
“为什么?”
“为了要叫这漂亮绝伦的女人真正成为我的夫人,为了要让在全球会议上作讲演这样的风光和荣誉只属于我……”
至此,我想您一定在为W教授的安危捏一把冷汗了吧?可不是,真没想到那另一个W教授——也就是那克隆人——竟会有如此歹毒的心肠!不过您放心,前面我已经作过交待,为让那另一个W教授走出实验室,W教授是做了周详的考虑和准备的。也就是说,W教授是肯定有那种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安排的──这不,就在那另一个W教授想要扣动手枪的一刹那间,只见W教授不动声色地轻轻一按装在他裤子口袋中的一个超微型遥控器,那另一个W教授便顿时“呼”的一下变成了一缕烟,从这个世界上彻底地消失了……
只是,紧接着,W教授让自己那叠厚厚的论文稿纸也同样在顷刻间化作了一缕烟,而且,他那克隆人的工作也就此宣告了结束。
本期责编:王瑾
新浪微博:@浙江作家杂志 @浙江作家网
联系我们:1、直接回复本帐号消息。
2、电邮: zjzjn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