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

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

2023-05-25 17:04:50




其实我不怎么去写太多关于修行与福报之类的文章,因为自感修行尚浅、福报不够而所悟不深,因而不敢妄论因果福报而乱人视听,如此则罪莫大焉。只不过,每每与人谈天,总会不知不觉将话题往福报上扯。


今日有个修行的朋友问我,为何他修行数年,生活却未见改变,甚至连老婆都没娶上。说实在的,要在以前,我必定从其八字命理上判断问题的根源。不过,今日对他的劝说却从修行入手。故而,将所言书录之,以飨有缘。


大凡修行之人,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谦卑。这位修行的朋友亦如此。他行年34岁,属大龄青年,尚未娶妻。据说,他八年前已开始修行,无论佛道,他博采众长,因而交友广阔。他家境一般,双亲皆年过花甲,上有一兄,成亲多年。唯独他自己却成了父母的牵挂。他相貌不错,除了略显沧桑,其余并无不妥。




闲聊之中,只听他讲了很多修行理论,也曾亲身实践,但因未曾正式投拜明师,故而至今仍然游身玄门之外。实际上,从头到尾我都不怎么插话,他口若悬河,喋喋不休,我也听得极其认真。只是,我偶尔发现他口无遮拦,后来竟开始说人是非,开始抱怨老天不公,且带有粗俗之语。他的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别人的八卦是非,不知从何处打探而来。


其实,聊着聊着,我似乎看到了他诸事不顺的因果。一个人的修行重在真心、诚心,且一丝不苟,无论言行举止须成为表率,应该以正能量示人,如此才能教化人于无形。八卦是非之语或抱怨之谈或许是事实,然而,挂在嘴边对修行不利,有些事情不可说,有些事情不可多说,否则容易损了自己的德行。天长日久,自己尚未察觉,但福报会偷偷溜走。


修行之人一般不会有大灾大难,除非是那些道貌岸然而又沽名钓誉的假修行人。其实一个人修行层次的高低和精进程度可以通过其日常生活看出来。红尘中修行,免不了要接触别人、接触社会,在纷繁复杂的俗世生活中,我们会遭遇很多诱惑,如名、利、财、色等。这些诱惑对修行是极为不利的,嘴上说说能抗拒这些诱惑容易,但若身临其境时,就未必能自持了。




说到修行中的自持,即自律。大多数修行人都是皈依了宗教的,所以,虽然未在宫观接受各种清规戒律,但日常生活中也须注意自持,尽量做到不该争的不争、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作,不该计较的不计较,如此等等;尽量放下欲望,尤其是杀心、贪心和邪淫心,这是最损害功德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红尘中修行,忌口是容易做到的。道教居士除了五荤之外,对其他肉类并未进行严格规定,但既然皈依道教,即不可杀生,亦不可食三净肉,其他辛味食物易损气,所以当忌则忌。素食不是不可,但要圆融,如若因为自己忌口而给别人带来极度不便,这就不太好了。道经讲“一切方便是修真”,用在此处虽然不尽合题意,但大意相同。任何修行,皆以与人方便为上。


除了吃之外,修行人还需管住嘴巴。有句话说:祸从口出。此言不虚。除了自身造作的罪孽之外,很多大灾小难都与说话有关。话多固然不好,因为很多时候口不择言,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少说话可以尽量避免祸事。要说也可以,多多说自己之过,多褒扬别人之功。多赞扬别人,然后保持谦逊,这不是虚伪,而是做人的根本方法。




修行人还应该改掉自以为是的毛病。很多人一经修行便开始卖弄自己的学识。听到点风就把它说成雨,并坚持己见,听不进别人的话。说实在的,即便修行了,我们也未必比别人懂得多,比如宗教方面,一个普通的修行人对宗教的了解未必一个研究宗教的人多。我读研之前以为自己对道教的研究已经很深了,可跟导师聊完以后才发现他才是道学方面的专家,无论是老庄哲学、葛洪研究、丹道研究等无一不通,而且还常常进行实证。顿时觉得自惭形秽。


修行人还需要时时守心。言行多表漏于外,别人都能听到、看到,然而,心却不然。所以,修行就要守住心神,使心不乱,即不乱想。其实,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所以容易心动。比如,突然有一个似乎有利可图的机会,或者突然看到一个衣着暴露的女孩,心总会往邪处想。须知,一起心动念,问题就来了,即使再装得若无其事,也无法阻止福报的折损。很多年轻人屡遭坎坷的原因,大多与此有关。所以,做到不动心,不受外物影响,自守内心澄净,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总而言之,修行中遇到阻碍和坎坷,休怪真师难遇,也休怪修行无用,很多时候,不顺与坎坷都是自己造成的,理应积极自查,这样才能不断精进。切记不可急于求成,不然修一尺而退一丈,就太不值当了。福生无量。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聂斯脱里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