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②。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③。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④。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⑤。
①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通行本句下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句,帛書無。
句義:誠實可信的言詞淳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詞並不可信。
②句義:以有爲意識智知爲用的人,所知並不廣博;真正知識廣博的人以无爲思識爲用,慧識與智識同運,並不是單純用有爲意識而掌握。
③通行本無此二句。
句義:真正好善的人樂於施捨,不會執著於過多的擁有;貪多的人不會是真正的善者。
④積:《說文》:"聚也"。禾穀之聚曰積,即堆積穀物。累積,積蓄。通"襀"。衣裙的褶子;又通"績",功勞。 予:甲本殘,乙本爲"予",通行本作"與"。《說文》:"推予也"。給予。
句義:聖人是不爲私己而聚積財和物,盡力爲別人付出而自己卻更增加;盡力施予別人自己卻越多,捨即是德(得)。
⑤人之道:甲本殘缺,通行本作"聖人之道"。 人:《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施禮的人形。《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儒家認爲:"人者,仁也。"關於人的稱謂有"人"、"民(百姓)"、"君子"、"有欲者"、"聖人"等。人,尊貴之稱。人之平平者"民(百姓)"也;人之賢者"君子"也;人之欲未去盡者"有欲者"(即尚需進道修證者);人之修道有成者"聖人"也。與人相對的是"物","物或"一詞,即泛指事物、萬物、物類。
【繁簡對照】積(积),聖(圣),爲(为),爭(争);辯(辩),書(书),無(无),殘(残)。
第三十二章 三寶(67)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①。夫唯大,故不宵②。若宵,細久矣③。
我恆有三寶之④:一曰慈⑤,二曰檢⑥,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⑦。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⑧。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⑨。
①我:作者自謂,即老子。老子,爲道的化身,故曰大。 "我大"通行本作"我道大"。 乙本作"不宵",通行本作"似不肖"。至"夫唯大"以前甲本缺,從乙本補之。 宵:本義爲夜也,與"肖"通,據語音名源,宵通小,爲"小";又義爲相像,音爲去聲。《漢書?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後句甲乙本"肖"皆作"宵"。
句義:道之大,不似意識想像所比擬之小範圍。
②句義:正因爲其大無外,故不可以片面地用後天有爲意識,僅僅單純用智識的狹隘之小而揣度其大。
③細:微也,小也。通行本作"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句義:如若小,則又是"其小無內"地細微。
④寶:甲本作"葆",含藏修真學訣義。葆通假"寶"。《史記?樂書》:"天子之葆(寶)龜也。"通行本作"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⑤慈:《說文》:"愛也"。帛書作"茲",修真學象意選字,強調"有心爲德不爲德,無心之慈方爲真"。後兩段同。茲:《說文》:"草木多益"。茲、慈有一共同的異體字,即茲下加四點。
⑥檢:本義爲書匣上的標簽,或题写目函。《廣韻》:又檢校也。有檢查、檢點、檢討、檢索等義。又通"斂",收斂,約束言行。此處指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通行本作"儉"。下同。
⑦廣:《說文》:"殿之大屋也"。王筠《句讀》:"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是曰廣。"後句通行本作"故能成器長"。
句義:我因慈愛眾生,無私無畏,所以果敢有力;由於經常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和不足,所以胸懷廣闊博愛,能慈容包化同;不因私而逞勇於天下,故能成就德道事業的長久。
⑧"捨其檢且廣"一句甲本無,疑有遺漏,依乙本補之。通行本作"今捨其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句義:由无私的"慈、檢、後"而自然能夠"勇、廣、先"。如果捨公失去"慈、檢、後"而言私欲的"勇、廣、先",則"勇"非其義,"廣"非其德,"先"非其道。故必爲取禍之道也。
⑨建:《說文》:"立朝律也"。《廣雅》:建,立也。 如:从女,从口。本義:遵從,依照。《說文》:"從隨也"。有好像、如同、如果,去、往,若等義。甲本作"女"。女,古通"汝",亦通"安"(安之異體爲女上有一短橫,形極相近),通"如"(《集韻》謂如,古作"女")。楚簡本中"如"皆作"女"。 垣:築牆圍繞,護衛之義。通行本作"天將救之,以善以慈衛之"。
句義:天道所扶生確立者,必以慈愛關懷衛護德者生存發展。德者則以慈愛眾生相印於天道,互爲依存,循軌不逾。
〖註音〗
垣:yuán音元
【繁簡對照】
寶(宝),謂(谓),細(细),恆(恒),檢(检),爲(为),廣(广),長(长),後(后),戰(战),則(则),勝(胜),將(将);從(从),補(补),義(义),與(与),漢(汉),書(书),樂(乐),龜(龟),築(筑),牆(墙),圍(围),繞(绕),衛(卫)。
第三十三章 不爭(68)
善爲士者不武①;善戰者不怒②;善勝敵者弗與③;善用人者爲之下④。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⑤。
①士:从一,从十。善於做事情,從一開始,到十結束。本義:古代男子的美稱。《說文》:"士,事也。"謀士,武士,士大夫等。泛指賢能的人。 武:从止,从戈。據甲骨文,人持戈行進,動武。本義:勇猛,猛烈。《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爲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力,武鬥等義。
句義:以道德治理身國的人,不會崇尚武力而征服別人。 本章所反應的聖人思想同樣與常人的思維方式恰恰相反。
②戰:从戈,單(占)聲。本義:作戰,打仗。《說文》:"戰,鬥也。"
句義:真正懂得作戰的人,心平意和,不會妄動怒氣自亂心身。
③與:《說文》:"黨與也"。即指相互結爲黨與。黨,在古代多爲貶義,如結黨營私。與,有給予、贈與,和、跟、同等義。本字甲本缺,通行本"弗與"作"不爭"。
句義:常規的有爲意識,勝敵之法莫過於結黨聯盟,合力擊之而勝。而真正掌握勝敵之訣竅者,首重是否合乎道義天理;只要屬於道義天理者,不必不擇手段地結黨聯盟,得道多助,因而最終必然取勝。
④句義:善於用人的人處於人之下,謙虛且尊重人。
⑤謂:帛書作"胃",通"謂"。參前面章中注釋。後句同。 爭:甲本作"諍",含修義,通"爭",參見第二十九章註④。 天:《說文》:"顛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論衡?談天》:"天,氣也。"通行本作"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淮南子?天文訓》認爲,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爲天,重濁者凝結爲地;天爲陽氣,地爲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産生萬物。
句義:本段是據上段所言"不武、不怒、弗與"及"爲之下"作的總結:是爲不爭之德也,是用人之道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古之極理也。
【繁簡對照】爭(争),爲(为),戰(战),勝(胜),敵(敌),與(与),謂(谓),極(极);後(后),諍(诤)。
第三十四章 用兵(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①。
是謂行无行,攘无臂,執无兵②,乃无敵矣③。
莫大於无適,无適近亡吾寶矣④。
故稱兵相若⑤,則哀者勝矣⑥。
①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吾不"乙本同通行本作"不敢"。 主:《說文》:"鐙中火主也"。譯文:主,燈中的火炷。象燈盞、燈架之形。註釋:主、炷亦古今字。 客:《說文》:"寄也"。註:寄,王筠《句讀》:"偶寄於是,非久居也。" 芮:本義爲草初生柔弱的樣子,含退義,表達卑微的謙詞。乙本及通行本作"退"。
句義:兵法中說:戰爭的勝負結果,不在於先發制人,而在於反客爲主,以退爲進。
②攘:推攘。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振臂高呼之義。甲本作"襄",古同"攘"。 執:捕捉,拿、持。
句義:在反客爲主的退讓中,謀之於未戰之先,在運動中沒有蹤蹟可尋,聞呼喊而不見人影,欲捕捉不見兵丁。
③乃:於是。通行本作"扔"。 敵:有整理本作"適"。此字雖殘缺,但右邊所見筆路應與"敵"同,非"適"。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用兵乃"不得已而用之",唯以符合道義天理。處弱守柔,謀之於未戰之先,反客爲主,以退爲進,慈、檢、後,不武、不怒,不爭鋒芒,也就無敵於天下。
④ :修真學異構字,甲本用" ",突出其中的修真意義。 適:本義往、到。《玉篇》:"適,女子出嫁。"又符合、適合、適當、適應(如適者生存)等義。此處主要指適合時宜,符合天意民心。无適,乙本作"无敵",通行本作"輕敵"。 近:乙本用字。甲本作"斤",與"近"形近通。 葆:通"寶",參見第三十二章註④。後句甲本作"无適斤亡吾吾葆矣"。此處多一衍字"吾"。通行本作"輕敵則幾喪吾寶"。
句義:用兵之道最大的禍端莫過於不適時宜,捨慈而逞匹夫之勇,棄檢而驕傲自滿,忘後而蠢敢爭先。不知如何抉擇時適、捕捉戰機,就是喪失了我的三寶。
⑤稱兵:指興兵,軍事行動。乙本及通行本作"抗"。 若:同、相當、選擇。
⑥哀:語音同源通"愛"。《淮南子?說山》:"各哀其所生"。《管子?侈靡》:"國雖弱,令必敬以哀"。哀:从口,衣聲。本義:悲痛、悲傷。《說文》:"閔也"。《廣雅》:"痛也"。
句義:兩軍對壘而兵力相當時,那麽愛兵如己出的仁義之師一方必勝。
〖註音〗
芮:ruì音瑞;攘:rǎng音壤;稱:chēng音撑;若:ruò弱。
【繁簡對照】
爲(为),進(进),謂(谓),執(执),敵(敌),禍(祸),於(于),寶(宝),稱(称),勝(胜);義(义),適(适),據(据),彙(汇),異(异),體(体),無(无),輕(轻),則(则),幾(几),喪(丧),聲(声)。
第三十五章 懷玉(7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①。
言有君,事有宗②。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③。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④。
①通行本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本章是對前面章節的一次總結。聖人之言本是平易而易於實行的,但人們卻往往因欲望蒙蔽了智慧之眼,不能領會其真實內涵,因而也就不能付諸於行動。這是因爲聖人抛卻自私的狹隘,合於自然真常,所言所行皆符合大道至公的天理,而絕非自私利己;常人則一般難於突破自我利己的狹小圈子,言行必然與自然大道恰恰相反,故而難以理解聖人的思想境界。
②言:說也。《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發佈命令。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本義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詩?大雅?公劉》:"君之宗之。"《說文》:"君,尊也。"君主,主宰等義。又泛爲尊稱。 事:職事,從事,事物等義。參見第二十四章註⑦。 宗: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內對祖先進行祭祀。本義宗廟,祖廟。《說文》:"宗,尊祖廟也。"祖宗,宗族,根宗,尊崇等義。《詩?大雅?公劉》:"食之飲之,君之宗之。"通行本作"言有宗,事有君"。
句義:聖人之言行皆有主旨、有宗根,並非無稽之談。
③通行本"我"後多一"者"字。
句義:常人無法進入"无爲而知",不知萬物演化的來龍去脈,所以不能理解我道之正言。
④希:少也。 被:表面、覆蓋、蒙受等義。又同"披",音亦同。穿著之義。《楚辭?九歌?國殇》:"操吳戈被犀甲。" 褐:粗布或粗布衣。 懷:帛書作"褱",修真學表意選字,去心無心而懷爲真褱。簡體爲"怀"。
句義:聖人外表粗衣陋服,卻身懷道德與韜略,如美玉裹於破布之中,不爲人知。萬物以希爲貴,聖人非是不想使自己的言行廣於大眾,益於人民。所以要被褐懷玉,是因爲人們太不珍惜容易得到的寶物。
〖註音〗
被:pī音披;褐:hè音賀。
【繁簡對照】
懷(怀),則(则),貴(贵),聖(圣);處(处),賀(贺),體(体),書(书)。
第三十六章 知病(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①。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②。
①通行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尚:《說文》:"曾也"。尚且、仍、還等義。又《廣雅》:"尚,上也。"尊崇、崇尚等義。《書?孔安國序》:"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病:《說文》:"疾加也"。譯文:疾患加重。動詞化爲生病、患病等義。又有弊病、毛病、損害、憂慮等義。如:"禍國病(義損害)民"。《戰國策?東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爲下水,以病(義損害)其所種。"《論語?衛靈公》:"君子病(義憂患)無能焉,不病(義憂患)人之不己知也。" 本章緊接上章聖人之言不被人知而論,故言:能夠知道自己無知者,尚且不爲大過,可以修真明德改變;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而固執己見,堅持有爲意識,唯智(知)用事,那才是真正令人憂慮的真毛病。
②句義:聖人所以圓滿而沒有缺陷過失,是因爲憂患自己可能有毛病和不足,戒、懼、謹、慎,內修道德,外煉命性,慧修心智,防患於未燃,故能避免一切毛病、憂患的産生。
【繁簡對照】
聖(圣)。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①。
毋閘其所居,毋猒其所生②。夫唯弗猒,是以不猒③。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④。故去被取此⑤。
①甲本作"□□□畏畏則□□□□矣","□"爲缺字,據乙本補全。通行本作"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畏:據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說文》:"畏,惡也"。鬼頭而虎爪,可畏也。譯文:畏,因可怕而厭惡。此字名詞化爲可怕的事,或危險。又《廣雅》:畏,罪也。
句義:承上章,聖人戒懼謹慎,此爲有憂患意識,可以防危避險;常人往往愚智用事,逞強恃勇,此即會招致大禍。
②毋:《說文》:"止之也"。《論衡?譴告》:"毋者,禁之也。" 閘:从門,甲聲。本義開閉門。根據樞轉軋軋有聲而造字。本義讀押。閘:《說文》:"開閉門也"。《重訂直音篇》:閘,音押,開閉也。通行本作"無狎"或"無狹"。 猒:修真學異構表意字,象喻身國內境無"厂"制約之猒。與厭通假。《說文》:"厭,笮也。"即今之壓之義。《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壓)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壓)之。"此字亦義厭惡、憎惡等。《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第二十九章:"天下樂推而弗猒也"。 本句中"居"與"生"二字指民之生存也。
句義:。
③前一"厭"音義應同"壓",後一"厭"主要作厭惡解,也含"壓"義,壓制於人,必反受其壓。
句義:,才不會被人民所厭惡和抛棄。內身國眾生的治理同樣應當如此,強制的措施並不是明智之舉,只有德化才是出路。
④自知: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本來。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見:自以爲是,自大。 愛:《說文》:"愛,惠也"。親愛、仁愛等義。自愛:潔身自好,不敢妄爲。 貴:从"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說文》:"貴,物不賤也。"有珍貴、貴重、崇尚、重視等義。自貴:自我顯貴,人前賣弄。
⑤被:从衣,皮聲。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有被迫、被動等義。又音義同"披",搭衣於肩背。有表面、覆蓋、蒙受等義。乙本作"罷"。罷,本義爲停止、完畢等,古又同"疲"。通行本作"彼"。 此處與第一章"去皮取此"義近同。用"被"字,含有被動語義,即被後天濁識、我見的淺表意識蒙蔽之義。即清除其膚淺的、濁識欲念"自見、自貴"的包裹,而取其實在的、本分的"自知、自愛"。
〖註音〗
毋:wú音无;閘:yā音押;弗:fú音服;厭:yàn音宴;被:pī音批。
【繁簡對照】
厭(压),厭(厌),聖(圣),見(见),愛(爱),貴(贵);殘(残),據(据),補(补),義(义),無(无),狹(狭),罷(罢),畢(毕),從(从),頭(头),書(书)。
第三十八章 天網(73)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①。此兩者或利或害②。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③?
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④。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⑤。
①勇:本作勈,或作恿。从力,與力氣有關。本義果敢,膽大。《說文》:"勇,氣也。"勇氣、勇敢等義,此處主要指有力氣。 敢:會意。本義勇敢,有膽量。《說文》:"敢,進取也。"此處指敢於逞強或冒犯之義。 殺:形聲。从殳,杀聲。古字作"杀"。本義殺戮。《說文》:"殺,戮也。"殺死、殺生等義。又有削、減、衰微、死板等義。 栝:《說文》:"炊竈木"。即撥火棍。又箭末扣弦處,機栝。通"括"。栝、括、活音古同。機栝者,靈活之機構,又撥火棍有助炊之義,故引申義通"活"。通行本作"活"。
句義:憑藉力氣就膽大妄爲即是敗亡之途,雖有力氣而不敢妄爲則是保身之道。勇於敢者,此處隱含憑藉手段,爲圖個人目的,而行種種不善之舉的意思。
②此:帛書缺,以通行本補。《道藏》甲本補作"知此"二字。 "敢"與"不敢"其利害關係顯而易見。
③句義:天之所惡者,無非離道失德的行爲,但這是什麽緣故呢?
④彈:《說文》:"行丸也"。彈或从弓持丸。發射彈丸使丸疾行爲彈。《集韻》:"彈,射也。"有彈弓、彈丸,敲擊、彈唱、彈琴,。 應:應當。又有應答、應承、應和、感應等義。 召:《說文》:"呼也"。 謀:《說文》:"慮難曰謀"。謀略、謀劃等義。 "不彈而善勝"乙本作"不單而善朕"。乙本中"勝"作"朕"。通行本作"不爭而善勝"。《金石文字辨異》:"漢鏡銘白牙單琴。按:單即彈字。"本段乙本前後用兩個"單"。甲本後句用"彈",前句缺,對比之,甲本前句亦作"彈"。後句通行本作"繟然而善謀"。
句義:天道化生萬物本如發射彈丸,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所知其所出,無所知其所來。然而萬物之生又無所不是由其來,萬物之死亦無所不是由其去。天道至高無上,主宰著萬物,但她卻不會自恃其強,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降禍懲罰於萬物。雖不隨意降禍於萬物,但萬物如果背離天道卻是無法逃脫其制約的。故曰:"不彈而善勝。"天雖不言,然而感應萬方;無需呼喚,自會應現;天若因萬物的背道而降禍,其謀略必然精妙絕倫,恰如其分,不會有絲毫的差失和不妥。
⑤恢:《說文》:"大也"。恢恢,寬闊廣大貌。
句義:天網雖大且疏,但沒有任何自恃聰明者的罪孽可以逃脫她的制約。
〖註音〗
栝:guā音刮;孰:shú音熟; 彈:tán音潭; 繟:chǎn音产; 恢:huī音灰;疏:shū音殊。
【繁簡對照】
網(网),則(则),殺(杀),兩(两),惡(恶),彈(弹),勝(胜),應(应),謀(谋);處(处),義(义),爲(为),機(机),補(补),單(单),認(认),異(异),漢(汉),後(后),據(据),産(产),寬(宽),廣(广)。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①?
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②?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③。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④。
①甲本殘缺,乙本作"若民恆且○不畏死"。通行本作"民不畏死"。 恆:《說文》:"常也"。《易?序卦傳》:"恆者,久也。"長久,經久不衰的意思。 懼:害怕,恐懼。甲本作"愳",心上有二目,"懼"之古體也。本句通行本作"奈何以死懼之也"。
句義:如果人們從來就不怕死的話,那又爲何以死來相威胁呢?
②通行本:"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其與乙本近同。則:《爾雅》:"則,法也;則,常也"。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條文刻鑄在鼎上,以便人遵守。 孰:誰,哪個,哪些人。
句義:如果人們總是要死的,對守法而生活的人,我也將對其實施殺伐懲治,那怎麽敢呢?以德治理身國,就不應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機,玩弄法律。
③司殺者:即掌握生殺之權的人。
句義:即使人們一直畏懼死亡,法律也會確立依法而掌握生殺之權者。,依法司職,而統治者不應幹預司法。
④代:代替。甲本作"伐"。伐,可作"代"。《金石文字辨異》:"唐裴鏡民碑計功代縷鍾鼎。按:伐作代。"仍爲砍伐之義。此處根據上下文應取乙本作"代"爲妥。 斵:古同"斫",用刀、斧等砍劈。通行本:"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句義:,以權代法而操弄殺機的人,必然自敗其身。這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一樣,如果連木匠都不能砍的木頭,而你去砍的話,真是很少不會傷及你的手啊。 上章言:"天之道,不彈而善勝","彈而善謀。"天生萬物,萬物必須遵守天道的運行規律,否則必然受到其懲罰。所以,天地是主宰萬物的。作爲身國內外環境的治理者都必須順應无爲而治的自然法則,不可對其範圍內的眾生採取危險、恐嚇的辦法,更不能越俎代庖,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權,以權代法。相反,人類只有無條件地服從自然的法則,才能久立於天地間。否則就是敗身之道,敗亡之途。
〖註音〗
懼:jù音拒;孰:shú音熟;斵:zhuó音卓。
【繁簡對照】
殺(杀),恆(恒),懼(惧),傷(伤);殘(残),體(体),與(与),義(义),爲(为),異(异),計(计),縷(缕),鍾(钟),謂(谓)斵(斫)。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 之多也,是以饑①。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②。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③。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④。
① :甲本作" ",乙本作" "。修真學異構字,與"稅"同音近義。本句通行本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稅,本義田賦。《說文》:"稅,租也。"泛指賦稅。
句義:人民所以饑饉是因爲治理者徵收過多的賦稅。
②上:《說文》:"高也"。此處指治理者。 有以爲:即有爲之治,治理者爲了個人利益、目的、喜好、欲望等而推行的治理方法。參見第十一章註③。通行本作"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句義:人民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爲治理者以自己的私心貪欲,用後天有爲意識來制定制度方針,,因此不能夠實現治理。
③輕:甲本用"巠"。巠:修真學象意取用之字,巠死,指命體特定部位的功能喪失。古文中多義,可通經、輕、勁、頸、逕等。輕死:此處指迫於生計,铤而走險。通行本"其"後多一"上"字。
句義:生民所以要不惜身家性命,铤而走險,正是爲了謀求生存的強烈願望所促使。
④賢:《說文》:"多才也"。有良、美善等義。又爲勝過、超過之義。韓愈《師說》:"師不必賢於弟子。"《戰國策?趙策》:"賢於長安君。"通行本後句作"是賢於貴生"。
句義:只有尊道貴德的无爲化生,順應民生的行爲,才是賢良愛惜和貴重民命。民生的"輕"與"貴",應當德治爲本,法治爲輔。對於內身國的治理,同樣應當眾生一體,提倡德治爲主戒治爲輔,而不能對體內的眾生採取敵視的態度。
【繁簡對照】
貴(贵),饑(饥),稅(税),爲(为),輕(轻),賢(贤);難(难),義(义),經(经),勁(劲),頸(颈),逕(迳),處(处),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