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腾讯新闻微信频道的《陈一丹对话任法融:何谓道》,颇受宗教人士和文化爱好者关注。笔者阅读完后,发现其中一些地方,有待商榷。首先我们尊重各教人士,尊重老修行,但是在修行路上,求真始终是必要的。当仁不让于师,求真莫论辈分。如果修真不求真,恐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首先,不止儒道是一家,诸子百家的根源都是一体。在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具体的一些观点上有分歧,但是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提升个人境界,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为了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以各自的角度口授笔录,孜孜践行。先秦时期,也并没有截然的百家分派,是后世才逐渐有这样的分别记录。比如《史记》。
孔子很少谈自己是儒家,你在四书五经里面,能找出几处孔子谈“儒”的字句?而老子,阐述“道”的概念(老子之前应该有更早的关于道的传承,但我们这里以最显著的《道德经》为标志),为百家所遵认,纷纷以各自的角度来论道践行。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只有道家求道,其他百家都不遵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曾不止一次向老子问道问礼,儒道两家的典籍中都有记载。《庄子》中更是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对其几番批评,几番教育,并最后明确肯定孔子理解得道了:“可,丘得之矣。”
所以我们不应认为春秋之后,有了诸子百家,儒道就分开了。《黄帝四经》阐述治国之道,黄老之术乃面南之术,道家本来并不是躲进山中出家打坐不问世事的。《道德经》更是以其非凡的哲学高度,使得道德家从中看出道德,纵横家从中看出纵横,外交家从中看出机辩,炼丹家从中看出丹道,兵家从中看出运兵之道。道家以其高屋建瓴的高度,统领着百家。道家对于儒家“过分强调仁义”的批判,也是一种师生或同窗式的关爱和修正,而并不是南辕北辙的截然不同。我们怎么能说有了老庄和孔孟之后,儒道就截然分开了呢?
2.三教真的殊途同归吗?三教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吗?
首先,来时,借助儒道传播,绝不仅仅是梵文使汉人不易于理解的缘故。如果只是语言不通,那么借用文字翻译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借助儒道呢?那是因为刚来的时候,在原始传入的意识形态上,和华夏多有冲突,不利于立足,所以需要进行伪装或者是改造。本来,是并不讲孝的。释迦摩尼出家时,是半夜翻墙逃走,就没有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是,徒把这个宣传为大无畏。好吧,你敢跳崖我不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敢毁伤我不敢,那些燃指燃臂供佛的,你确实大无畏。后来释迦族被灭,国破家亡,释迦摩尼不能抵抗,没有做到忠。没有赡养父母抚养妻子,所以也是谈不上孝的。中也认为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是恶鬼爱。这令华夏人很不能接受,遂逐步转变传教战略,开始讲孝。像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这类小乘原始中本没有的经典,经徒后来自己考证,也认为是伪造的。
三教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吗?那我们就该首先理清,三教的最高境界都是什么样的。儒家的慎终追远,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重华夷之辨,其实是注重我们华夏内部的同一性和人的提高,通过对祖先恩德的追思,提高君子自身的素养,维护华夏的长久利益,使我们的国家民族长盛不衰。儒家不追求个人的长生,而是把华夏民族的延续长存,作为个人有限生命的寄托。
道家也是如此,虽然道家追求个人的长生久视,但同样重视华夏民族的整体利益。“子孙祭之不辍” ,就是子孙祭祀绵延不绝,代表了这个家国民族的长存昌盛。道家对道的阐述,深刻影响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也是为国家的治理和和民族长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反观呢?它的最高境界追求,是这样的吗?的理论基础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原始小乘也是如此。不要跟我说这是后世人学歪了歪曲出来的,原始小乘修行的重点就是涅槃寂灭,跳出轮回。说释迦摩尼不讲轮回这是对一心要跳出轮回的释迦摩尼的不尊重。从释迦摩尼开始,的最高境界追求,就是涅槃寂灭,跳出轮回。至于国家民族会如何,他们是不关心的。释迦摩尼了,也就亡了,反而认为是自己祖国的因果业债导致的。只有修自己涅槃寂灭,跳出轮回,才是正事。什么?你说人家是自了汉,只修自己?好吧,大乘于是开始不光自己要跳出轮回,还来劝你也跳出轮回。这样大家一起涅槃寂灭,总该行了吧?那涅槃寂灭,跳出轮回后,往哪儿去了呢?是什么状态呢?释迦摩尼也没说清楚。后来大乘就开始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据说阿弥陀佛的信仰,和摩尼教渊源颇深。但是徒一般是不读历史的,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空的,不重要。那如果把全国人民都度到了极乐世界去会如何?我不知道那里如何,反正地球上,估计就不会有和华夏民族了。刚好给日本美国他们腾地方。
这么看,三教的最高境界追求,还是颇有差别的。想要教化人民啊劝善啊,这都是低级的表象,要把你劝到哪儿去,才是重点。
3.何谓道?这里采访中的回答,是把“道德”这个词重复了三遍,这种以原词自证原词的方式,并不透彻。道,用现在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规律。合道,就是要合规律。合于规律,才能有得。德者同得。所以经商要合规律,才能赚钱;打仗要合规律,才能打胜仗;治国要合规律,才能经世济民。所以,善于经商也是善,善于打仗也是善,善于治国也是善。这才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而不是不随地吐痰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种小学生守则就是善了。经商有得,才能分民济众,善也;能打胜仗,才能保卫国家民族,善也;,才能安居乐业,善也。这才是合道而有德。而不是把道德二字,合起来成为一个口号,成为一个要求人的标准。所以有德的人,必然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不是躲起来不问世事,或者不分是非的老好人——那叫“乡愿德之贼”,不叫有德。
4.韩愈的《原道》。韩愈的时代,已经以佛解道,混乱不堪,很多人不知道佛道本义的区别,比如以为“无为”是什么也不干,是随波逐流任凭死生,是懒,所以后来才有邋遢道人什么的形象。更有去讲什么“无为法”,更是让人对于道祖的无为理解远了。无为是什么也不干吗?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的就是不合道的地方,损之又损,不合道妄为的地方都去掉了,保留下来了合道的行为,就是以至于无为。因为唐代已经有很多乱象,所以韩愈对于佛道,一概撇开,以《原道》来论仁义,其实仁义并不能代表道德的全部。另外,既然提到了韩愈,读者是不是也可以顺便去了解一下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呢?
儒家在社会上得以光大,也不是单凭韩愈一篇《原道》能够做到的。本来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符合世俗王权的需要,本来也不是的国家。其次儒家对于社会规范的论述,确实从王者到百姓,都比较容易操作。而道家,学了之后,不是帝王之术,就是帝王之师,功成身退,成为江湖散人,本来不是人人能够做得学得的。么,就不说了,如果人人出家,社会就乱了,,对此都是要三思的。
5.《心经》和《道德经》的对比。采访中,有提到“舍利子,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说这个阐扬的是老子所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事实真的如此吗?《心经》整体还是在阐述空,而《道德经》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在阐述一种道性,道的一种特性,一个“空”远不足以概括道性。认为一切都在变化中,当下不可得,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合起来就是一切整个过程都是空幻的,在认识到空性之后,得到解脱。所以砍头也是假的,这是你的心动,要不就是你的因果业债。也是假的,更有甚者,说和汶川地震是人民的因果报应。而道教,显然不是如此的。道教认为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修道证道合道成道,要把握规律而成事。所以显然道家不认为一切都是空幻的。把“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解释为是在说道,难道是认为所谓的道其实也是空幻的吗?
至于德和善,前面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