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或真武、北极真君、元天上帝。真武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玄武,宋时避讳改玄为真,称真武帝,宋朝道教的北方上帝,明朝天子的保护神。
玄天上帝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元始天尊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因此玄天上帝又为主持兵事的剑仙之主,地位仅次于剑仙之祖广成剑仙。真武兴盛于宋代,至元代又被晋升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时地位更加显赫。有关真武的传说中,又皆称龟蛇乃六天魔王以坎离二气所化,然被真武神力蹑于足下,成为其部将。后世称之为龟蛇二将。玄天上帝每每斩妖锄魔都御剑出行。武当山为玄天上帝的圣地。
玄天宝诰 志心皈命礼
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尊号
以下21位中的任意1位都可以称为“玄天上帝”:
1、混元六天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2、传法教主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3、修真悟道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4、济渡群迷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5、普惠众生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6、消除灾障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7、八十二化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8、三教祖师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9、大慈大悲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0、救苦救难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1、三元都总管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2、九天游奕使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3、左天罡北极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4、右垣大将军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5、镇天助顺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6、真武灵应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7、福德衍庆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8、仁慈正烈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19、协运真君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20、治世福神北极玄天上帝荡魔大天尊
21、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
22、佑圣真君玄天上帝
23、元圣仁威玄天上帝
24、玉虚师相北极玄天上帝(最常念的圣号)
将官
御前36将
1.万法教主神功妙济许真君许逊(人称许旌阳)
2.洞玄教主辛真君
3.龟蛇封为水火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4.新兴王、田华封为雷开、苟毕二元帅
5.纠察副元帅副应
6.催庐二将军
7.邓成、辛江、张安封为邓、辛、张元帅
8.威灵瘟元帅雷琼(又名温琼)
9.火德谢元帅谢仕荣
10.降生高元帅高员
11.九州豁落元帅王善(又名王恶)
12.地祇杨元帅杨彪
13.雷部电母朱佩娘
14.海琼白真君白玉蟾
15.清微教主魏元君
16.都掌金轮如意赵元帅赵公明
17.尽忠张元帅张健
18.正一灵官马元帅马华光
19.先锋李元帅李伏龙
20.任无别、宁世夸封为任、宁二太保
21.神雷石元帅石成
22.离娄、师旷聪明二贤
23.酆都孟元帅孟山
24.九天霹雳大将军酆都章元帅章雷公
25.地司太岁殷元帅殷高
26.月孛元君朱孚娘
27.果严教主济微传教祖元君
28.混元教主路真君
29.显灵关元帅关羽
30.混炁庞元帅庞乔
31.管打不信道朱元帅朱彦夫
32.降妖避邪雨元帅雨田
33.玉府刘天君刘俊
34.风轮周元帅周广泽
35.仁圣康元帅康席
36.王铁、高铜虎丘王、高二元帅
圣地
武当山为中国道教名山之一,古名岁上山,太和山。武当山,古称“方圆八百里”高险幽深气势磅礴。山景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中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十池、九台等风景胜迹。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公尺,素有“一柱擎天”的美誉。环绕主峰的众峰俯身含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拱月、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有“静八景、动八景”的自然景观。静八景有“天柱晓松”、“陆海奔潮”、“平地惊雷”。“雷火炼殿”、“祖师映光”、“空中悬松”、“月敲山门”、“金殿倒影”。动八景有“金猴跳涧”、“海马吐雾”、“黑马巡山”“飞蚁来朝”、“乌鸦接食”等。景致各有佳处,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武当山相传为上古玄武(即真武)得道飞陆之地,后世认为非玄武不能当此,故名武当。杜光庭祖师将其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历朝帝王对武当山均有加封。元大德八年(1304年)封为“武当福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为“大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为“治世玄岳。”
北神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真武大帝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水神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王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交感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主持
勾陈大帝之重要支持,剑仙之道守护神,。灵龟为盾、玄蛇为剑,兵天剑修真的看守护者。武当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虚、危、室、壁)组成龟形,其下有腾蛇星,故龟蛇合体;位于北方,属水,其色玄,故称玄武。玄武真君每每斩妖锄魔都御剑出行,就因为御剑天遁比腾云驾雾来的快。
司命
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玄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来历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在道教崇奉的众多神灵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三清”、“四御”以及“十方天尊”等在武当山都排在了不显眼的位置,而在显赫位置上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北极佑圣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皁纛玄旗。”此道家附会之说。明朝御制碑谓,明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於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官督祀事。明宪宗尝范专金为像。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致祭。
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兽镇守着。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是镇守北方的神。古人把北方七个星宿想象为龟蛇相缠的形象,称为玄武。古书上记载: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其形如龟蛇,龟蛇即玄武。“玄,龟也;武,蛇也。此本虚、危星(北方七宿中星宿)形似之。”故称北方七宿为玄武。“北方玄天,五炁徘徊,中有黑帝,双皇太微,总领符命,仙鍊八威,青裙羽属,龙文凤衣,上帝所举,制至玉阶。”玄天上帝是儒教祭祀五方帝之一,其兽为玄武。
玄武为“四象”之一。“四象”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中国古人早在殷代前后
,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条龙,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一只鸟形,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二十八星宿体系形成之后,就把它们一分为四,每七宿组成下述一种动物形象。《书传》称:“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就分别配上了颜色,成为东方青(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四象最先产生,再创立四兽的同时,也创立了二十八宿。所谓二十八宿,即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宿”者,指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一撮星也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与四象关系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胄、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崇拜星宿是因为星体的存在和运行有着极大的神秘感,同时,人们还可根据星辰来确定方位和测定季节时令。二十八与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划分天区的标准。二十八宿体系不仅是古人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而且有些星宿还用来测定岁实季节的变化。
至于龟蛇,也是古代有名的神灵。龟为“四灵”(龙、凤、麟、龟)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神龟知人情、知吉凶,可充当神人之间媒介的说法。
龟能明于阴阳,审于弄德。先知利害,察于祸福。保佑胜战,以及长生不老,行气道引,使人致富等神性,竟称(龟者天下之宝也)!
有名的(河图洛书)这一典故,一与龟有关。《易· 辞上》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者“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者洛书。于是伏羲氏根据这个“图”、“书”书画成了八卦,此即《周易》之来源。
据宋朝方田子编撰《太上说玄天玄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为玄武,黄帝紫云元年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于三月初三降临人间。
王太子不愿继承王位,潜心会道,十五岁辞别父母进太和山修练。在绝壁的岩洞里苦修四十二年,于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非玄武不足当之”,自此,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
记载
玄帝真武者,盖起于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历记》(《三教搜神大全》一引)所谓元始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上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下降凡世,与六天魔王战于洞阴之野,是时魔王以坎离二炁,化苍龟巨蛇,变现方成,玄帝神力摄于足下,锁鬼众于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内清肃”者是也,元尝加封,明亦崇奉。此传所言,间符旧说,但亦时窃佛传,杂以鄙言,盛夸感应,如村巫庙祝之见。初谓隋炀帝时,玉帝当宴会之际,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为刘氏子,如来三清并来点化,乃隐蓬莱;又以凡心,生哥阇国,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舍国出家,功行既完,上谒玉帝,封荡魔天尊,令收天将;于是复生为净洛国王子,得斗母元君点化,入武当山成道。玄帝方升天宫,忽见妖气起于中界,知即天将,扰乱人间,乃复下凡,降龟蛇怪,服赵公明,收雷神,获月孛及他神将,引以朝天。玉帝即封诸神为玄天部将,计三十六员。
玄武的人格化过程是漫长的,最终完成于北宋。道士们将玄武形象描述为“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净乐国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道。久之,无所得,欲出山。见一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久自成。」真武悟。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冲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不仅以其深刻的哲理启示着后人,同时也在暗示着人们,玄武是真实存在的,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气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铁杵磨针点化他,他将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风餐露宿的折磨而功亏一篑。
地位
在北宋之前,道教就完成了玄武从动物崇拜到人、再由人到神的塑造。到了南宋,玄武地位、神格逐步升级,历代皇帝屡加圣号,崇奉至极。武当山也由此形成了以崇奉玄武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
自宋代起,几乎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极力推崇玄武,扶植武当道教,以至到了明朝,武当道教从兴隆走向鼎盛,武当山成了全国最大的道场。
要说各代皇帝推崇玄武的原因,则要讲讲玄武升天后的作为。玄武升天后,道教传说中的彼岸世界——天界里,魔妖迭起,打斗厮杀。元始天尊在天宫中说法传道时,黑毒血光秽杂之气都冲进了南天门。元始天尊盛怒之下,命玄武镇魔除妖。玄武以其勇猛,率三十万天兵天将一夜之间降伏了妖魔。“始判六天”就是对他那次出征战绩的评价。打那以后,元始天尊就命玄武镇守北方,并要经常下降到人间“普福生灵,操扶社稷”。
这位维护天界秩序的猛将下降到人间自然也是保皇权、扶社稷的灵应之神。考察历代封建皇帝对玄武的封号,几乎都少不了“保祚佑圣、护国定乱、社稷家神”等内容。据史书记载,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兵誓师时,就曾扮成了玄武“披发仗剑”的形象。
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把武当道教推上了顶峰。这位皇帝从营建武当道场的勘测设计,遣功臣贵戚现场督工,到武当道人如何修持等都亲下圣旨。明永乐年间,通往武当天柱峰的一百四十华里的神道两旁丹墙翠瓦,布满了建筑。宫观庙宇,经堂道房多达两万间。武当山以“治世玄岳”的崇高地位成为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
宋代首先出现玄武的人格化图像。据《夷坚支志》景卷三,宋孝宗时进士叶方,曾得到一张旧画,上书“真武仗剑坐石上,一神将甚雄猛,持斧拱立于旁”,有人疑是唐吴道子画,恐怕不可靠,但这是早期玄武真君像无疑。在此基础上,玄武神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极有特色,据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绘其像为北方之神,被(披)发黑衣,仗剑踩龟蛇,从者执黑旗。这是玄武帝的标准像,后世真武的各种造像,均以此为准。
真武在宋代开始发扬光大,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元世祖忽必烈于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开始营建大都城,有龟蛇现于高梁河上(今北京西直门外),忽必烈昭群臣问吉祥。大臣承其意附合道:“国家受命朔方,上值虚、危(二宿),其神玄武,其应龟蛇,其德惟火,水胜火,国家其有宋乎!”当时,南宋还享有中国半壁江山,诸臣之言正中元世祖下怀,于是忽必烈下诏于其地建大昭应宫,以祀真武。元成宗时,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但真武信仰远到鼎盛,还是在明朝永乐年间。
明成祖(即永乐帝)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被封在燕京(今北京)做燕王。始称其貌奇伟、智拥有大略。朱元璋死后,他即以“清君侧”,发动了靖难之变,反抗建文帝。朱棣与军师道衍(即姚广孝)合谋,,鼓吹真武“显圣”:出祭,见被(披)发而旌旗者蔽天。成祖顾公(道衍)曰:“何神”?曰:“向固言之一吾师,北方之将玄武也。”于是,成祖即被发仗剑相应。
传说
苍帝化身
话说三皇之世,北俱芦州,有个净乐国王,娶妻善胜夫人。怀胎一十四月,生下一位世子,乃苍帝化身。后来长大成人,弃国修道,成了正果。在上天为玉枢掌教北极天尊,在中为荡魔无上上帝,再下为玄天真武大帝。
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所描绘的玄天上帝出身稍做参照:玄天上帝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中三皇时下降太元真人,下三皇下降为太乙真人,至黄帝时下降为玄天大帝。开皇初劫下世,紫云元年,岁建甲午,三月初三甲寅庚午时,符太阳之精,脱胎化生,净乐国王善胜夫人之腹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玄元圣祖八十二次化身,化为玄武大帝,大帝即凡而玄妙哉!然其玄武应化之因,故之玄武显灵之验。
道教神“玄天上帝”的奉祀历史,源远流长,在东汉道教未创立之前,已经有玄武的记载,玄武就是龟和蛇;是二十八星宿中北方星神;也是水神。唐代玄武信仰有所流传,地位也逐渐升高,但他的神位显著的改变也传记的出现则是在宋代之时。
从历代“玄天上帝”的传记如:万历道藏;道藏辑书;道藏外书;四库全书;三宝大有金书;混洞赤文:北游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封神演义;诸神的起源;鬼神信仰的由来等记述,传说之多收集之广难以道计。
按“三宝大有金书”云一气分形归虚,生五劫之宗,三清出号神景,化九光之始,太初溟幸玄极冥蒙中,有虚皇分区五劫,一曰龙汉;二曰赤明;三曰上皇;四曰延康;五曰开皇。当斯时也。天光未分,清蜀未判,则知三气为天地之尊,九气为万真之本,是故,元始象先天,开明三景,造立天根,五文天廓,普植神灵,太极一判,天地始明,东分青九,南受丹三,西成白七,北归玄五,中生黄一,号为五老,即玄黄植象之根也。五老各布始气化成四灵以定四隅,周环六合,两仪运呼其中,推成万物。按此记载玄天上帝这先天来源为天气五灵玄老太阴天一所化,源自于天地浑沌开时。早期道教的星宿崇拜的四灵信仰。
玄武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元真人,下三皇时下降为太乙真人,至黄帝时下降为玄天上帝。这是有开玄天上帝元始化身的记载,文中[元始]为元始天王,[太极别体]乃表明玄武的来源于天地位分之前。对于玄天上帝的生平历程记载最为详细的当推《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于黄帝时下降,附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身孕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是时正当上天开皇初劫下世岁建甲长三月戊长初三日甲寅庚午时,玄帝生而神灵,长而勇猛,不统王位,誓断天下妖魔,救护群品,年十五辞父母而寻幽谷,内炼元真。玄帝念道专一,逐感“玉清经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君元君”告玄帝日:子可越海东游,历于翼珍下有山……玄帝乃如师言,越海东游,而赶天帝受于宝剑,其名曰:北方黑驰哀角断魔雄剑,子可佩此居山修炼,降服邪道收斩妖魔。
鲧和妻子的化身
真武(玄武)源于禹之父水神鲧。禹父鲧为鳖氏族酋长,死后化为三足鳖,鳖为其氏族图腾。相传鲧的妻子名“修巳”,修巳即“修蛇”。鲧为龟或鳖,其妻为蛇,正是龟蛇相交,即玄武图上的龟蛇交尾之象。
庇佑明朝诸帝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获真武大帝护佑而躲过敌兵追杀,登基后册封其为玄天上帝。朱元璋与陈友谅交兵落败遁入武当山,藏身真武庙内躲避追兵。被朱元璋扯破的蜘蛛网,在他进入藏身后,竟又自行愈合如旧,得以骗过追兵耳目,平安脱险。因此,朱元璋登基后,立即下旨改建庙宇,重塑神像,献上“北极殿”匾额,开封真武大帝为玄天上帝,从此明朝各帝均奉玄天上帝为护国神祇,汉族民间则尊之为北极玄天上帝。
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曾宣称靖难起兵得胜乃真武相佑,朱棣更自诩为真武化身,御用的监、司、局、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
北斗七星人格化
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斗七星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礼记载称“前朱鸟,而后玄武”,朱鸟指的是南方七星,而玄武则是北方的七星,也就是北斗七星。古人以为北极星是治天界的神,权力很大,因而在汉朝即颇受汉族民间敬重,直到宋朝才将北斗七星人格化。
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玄天上帝的人格化既源于北斗七星,其神像自不免与北斗七星有关,宋代玄天上帝塑像多系披发赤足(或头戴圆帽),手持北斗七星剑,右脚踏蛇,左脚踏龟,亦可谓其来有自。
春秋战国起,即有玄武人格化之记载,至东汉汉顺帝,道教正式发萌以后,历代帝王为永保帝业更极力推崇,更进一步使之人格化。
王子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说,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为净乐国王及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42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大帝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据《洞冥宝记引真武报恩经》及《神仙通鉴》,则谓:‘玄武帝乃净乐国王之嫡子,其母善胜天后,入怀而有娠,诞降之期,正应虚危之宿,生有奇表,颖慧非常。国王后仅生帝一人,正位青宫,备极钟爱。帝于问寝侍膳之余,每念父母深恩,非常常服劳所能报答,遂舍青宫之贵,而入武当之山,践形炼气。
几四十载,大道将成,值国王年迈,日夜系思,特遣五百壮军,邀迎太子还朝嗣统。帝知力不能却,划地成涧,隔绝道途,五百壮军,一齐感悟,解兵卸甲,愿同入山,修真养性。后又数年,帝于九九之辰,功完行满,向日飞升,五龙捧圣,上朝天阙,敕授真武,永镇玄天,生身父母,荣享褒封,五百壮军,亦授灵官之职。证果以后,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报恩经以训世。
中国大陆的真武庙
中国大陆在宋、元开始陆续修建真武庙,当中武当山、宋代的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以及明代的南京、北京等地区大量、大规模地修筑真武庙,寓意深刻,终成为祭拜北帝的三大中心之一。
明成祖宣称真武助靖难胜功,于各地广奉真武。
永乐十年(1412年)又敕隆平侯张信率军夫廿余万人,大建真武祖庭武当山宫观群,从而使武当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亦使武当山真武庙的香火达到了鼎盛巅峰。武当山同时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众多道教名山之一。山上的建筑群被列为世界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另外安徽齐云山也以奉祀真武而著名。
崇拜
福建省漳州市鳯霞祖宫始建于北宋宋佑二年(1035),距今有千年的历史,鳯霞祖宫供奉主神为“玄天上帝”手持七星剑,脚下鬼蛇合并,是由武当山分灵过来,由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至德道人授“武当闽台第一分镇鳯霞宫”“武当玄帝分灵鳯霞宫”“武当山真武大帝鳯霞行宫”仅在闽台就分出100多处分庙,每年分庙都会择吉日前来朝拜请香火回庙供奉,所以鳯霞宫被称为鳯霞祖宫。
台北地区,北极玄天上帝信仰的传入,始在台湾先民从闽粤渡海来台时,因北极星做为航线的指标,故安抵台湾定居后加以崇奉。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玄天上帝被郑成功视为守护神,而在明郑时期大加崇奉。所以,台湾有许多玄天上帝庙相传建于明郑时代。诸如:澎湖马公上帝庙及北极殿;嘉义北社尾玄隍宫;嘉义阿里山受镇宫;台南市北极殿及开基灵佑宫;高雄阿莲乡北极殿及屏东九如乡北极玄天上帝庙等等。台湾地区主祀玄天上帝的殿堂、宫庙约为四百多座。
台湾地区玄天上帝的总庙,一般都指南投县的“受天宫”,由此宫分香、分灵、请令旗或请神尊的为最多,援例于每年三月三日前后,都得回到南投民间乡松柏坑“受天宫”谒祖进香,大陆未开放前,信徒们在此庙场向武当山祖庙玄天上帝持香遥祭,虔诚祝圣寿无疆。
台湾地区玄天上帝的神像造型相当特殊:右手执七星剑,表示掌管北方七宿,并操收斩魔大权;左手印诀,一指向天,系采玄帝圆道之资;脚踏龟蛇,展露收服二将的事迹。而台湾民间雕塑的玄天上帝神像,除了以上各类要项需具备外,大抵来说,神像造型又可区分几种型(形)态,一种是披发跷足的原始造型,一种是戴冠端坐的严肃圣像。
北极玄天上帝的台湾总庙“受天宫”坐落于南投县民间乡松柏岭的平项上,庙宇古色古香,庄严雄伟。鸟瞰彰化二水。据该庙沿革记载“受天宫”建于明末清初,距今三百余年。民国六十二(1973年)再议重建,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十二月竣工落成今日规模。藉乩童显化济世为一特色,“受天宫”后来成全省乩童的训练所,也是乩童的大本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半个月即陆续涌入成千上万的进香客,游览车充满整座山坪,锣鼓喧天,鞭炮声隆隆震耳,尤其乩童的巫术操演更具特色,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其盛况热闹绝不亚于北港“朝天宫”之妈祖圣诞期间。
广东北帝庙
北帝本是统管北方的神明,广东人拜北帝是因为当时民众相信北方五行属水,“南方的水,由北方来”。
广东为沿海地区,广东人依海生存,出海捕鱼,靠海谋生。北帝属于水神,位于水源之上,奉祀北帝,祈求他控制水源多寡,使水安好流向南方,促进农业、渔业、贸易畅顺。故此,南方人既祭拜赤帝——南海洪圣大王(即洪圣爷),又供奉黑帝——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即北帝)。
广东最早开设的北帝庙则位于佛山,称为“祖庙”,意思为北帝庙之始祖。
《广东新语》记载:“吾粤名真武宫,以南海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其像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一金剑竖前,一龟一蛇蟠结左右。”
《天官书》记载:“北宫黑帝,其称玄武者也。或即汉高祖所始祀者也。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盖以黑帝位居北极,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于北极,北极为源而南溟为委,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
广东汕尾碣石镇玄武山的玄武上帝庙是粤东地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北帝庙。
“西王母”的称谓,
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山在西方,又叫西昆仑,故称西王母。又称金母或金母元君,全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或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总称: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后因历史演变,民间宗教对她作了新解释,故广受信仰。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之路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
西王母宝诰 至心皈命礼一
天池开泰,无极圣母, 龙华盛会宴瑶池 ,万灵统御传教旨。 诸仙献寿, 列圣称觴 ,天威咫尺 , 功高德重 ,代燮全衡 , 仙主道宗 。三千侍女 ,奏笙簧之天乐。 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 救众生之苦难 洒甘露于尘寰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天尊。
西王母宝诰 至心皈命礼二
灵钟神州,声驰阆苑。托体庚辛之乡,沐浴壬癸之境。玉楼重重,不数巫山十二。翠水叠叠,能教桃熟三千。清虚标徵实之奇,坤顺辖乾阳之柄。五老与为周旋,八洞时承懿旨。飞鸾开化乎女宗,驾鹤谈玄於净土。克推仙祖,允司妇仪。大悲大愿,至玄至仁。西华清灵金母,宏慈太妙无上元君
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近代由于罗教系民间秘密宗教的盛行,许多人把无生老母与西王母视为同一神,号称“母娘”。
信仰
对于她的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像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古人讲究对衬,东王公其实是为了配享西王母而构造的一个仙位。瑶池金母仙居住于中国西方的岩山峻岭之中,其第一座主奉庙宇于现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的回山。由此可见,瑶池金母仙居圣地应不出甘肃一带。仙居圣域,非凡人所能达,因此古人难得一见瑶池金母之圣颜,关于金母仙貌装束之描述,雍容华贵,凝重端庄。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悬圃里,是一座空中花园,叫做「阆风」的苑中,一共有玉楼九层,左绕瑶池,右环翠水。有五女(见王母之女),名「华林」、「媚兰」、「青娥」、「瑶姬」与「玉卮」。王母有件宝物,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又称蟠桃),此桃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长寿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时,就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因此,汉族民间遂以王母娘娘为长生不老的象征。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姮娥,就是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不死药,而飞上月亮的。西王母掌管西方,举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来治理,并且是天地间一切阴气、阴物、阴元等的元祖,与「东王公」共同统辖东西两股元气,化育天地,陶治万物。 而王母娘娘自称为天帝的女儿,而天帝是皇天上帝的泛称,据《礼曲礼集》解说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都称天帝,但从道教的发展史来看,所谓“天帝的女儿”中的“天帝”指的是元始天王盘古。《西王母传》中提及金母与木工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均万物,三界内外十方得道之女仙,名籍皆归其管辖。《列仙全传》记载:『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系西华至妙洞阴之极尊,育化诞生于神州伊川,姓缑,(一作何,一作扬)讳回,字婉妗,一字太虚』。《史记大苑传略》记载:「西王母这古仙人,姓杨,或谓姓侯,名回,一为婉妗,居昆仑。」《道藏道迹经》记载:「王母上殿东西坐,着黄金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 凤文之 ,观之,年方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 ,灵颜绝世,真灵人也」。《道藏三洞经》记载:「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列西王母为第四神仙,仅次于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天尊。《云笈七签》记载:「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西王母」。
来历
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元始上真众仙记》:“……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九光玄女,号曰太真王母,即西王母。九光玄女与太元玉女(即太元圣母)二者不是同一尊神,太元玉女是九光玄女的母亲。
辨别
1.太元圣母,也称“太元玉女”。传其出于天地构成之后,出而能言,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的母亲!
2.太真王母,即西王母,是一种尊称,俗称王母娘娘!
3.太真夫人,是西王母的小女儿,名婉,字罗敷,丈夫是玄都太真王!
以上三个称谓,人们容易弄错,但在道教神仙体系里,却是三个不同的女性!
记载
据葛洪晚年的名著《枕中书》说,道教最高最先的神是元始天王(又名盘古)。他在天地尚未开辟是时就已存在,天地开辟之后,他居于天中心的玉京山。另有自然道气结成了另一尊神太元圣母(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神交留下的后代,一位是东王公扶桑大帝,另一位就是九光玄女,太真王母(西王母)。以后上清派等皆重视西王母,后是道教出现了尊崇她的教派。
《山海经》:有关西王母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女仙之首的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
又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是早期的王母形象,和女娲炎帝黄帝等神早期一样,都带有兽相。
《史记·周本纪》:“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东晋学者郭注释:“西王母者,西方一国君也”。
《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2]
《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在龟山之舂山。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飚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天,绿台承霄,青琳之字,朱紫之房,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灵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踏映,羽旆荫庭,轩砌之下,殖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然皆奏八会之音也。……”
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她是“瑶池金母”,首创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西王母贺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 因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圣母。西王母在瑶池中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盛会。西王母种的蟠桃最为神奇,乃仙树仙根,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寿。
在中国道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下凡助大禹治水,而幸睹圣颜者,则有以孝闻名乡里的舜帝、游瑶池拜金母的穆天子以及好神仙之术的汉武帝等。 《穆天子传》中:记有穆天子梦游见西王母的故事,这里的应该指历史上的西王母,是一位女王。
《汉武帝内传》载:「七月初七,王母降,自设天厨,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像鹅卵般大,圆形色青,王母赠帝四颗,自食三颗,帝食后留核准备种植,王母说这种桃三千年才能结果,中土地薄,无法种植。」这时的西王母是一身帝后打扮的绝色佳姝,她上殿接见数千神仙,俨若女仙领袖。 东汉末,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奉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西王母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王的女儿,三界内外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属下。有的则视为元始天尊的母亲,类似人间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
《路史·前纪·一》记载: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浮黎元始天尊,不是三清里的玉清元始天尊),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王母之母),元始君(元始天王、盘古)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
牛郎织女,原是天各一方的星星,因私自产生恋情被贬下凡,织女下到凡间被憨厚、勤劳的牛郎所感动,两人成亲,成为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童话。而当王母娘娘知道后,因为织女违反了天庭的法律:“禁止天仙擅自与凡人婚配”。在天兵天将把织女带回天庭的路上,牛郎紧追不舍,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因考虑到天庭的律法严明,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神簪,凭空一划,便出现了一道无边无际的天河,把织女和牛郎拆开。后来,王母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法外施恩,准许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只能见面一次(天上一天人间十年)这漫长的等待,换来的是焦灼的恋人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样的结局,也给予了人类对美丽爱情的向往。
“谒金母,拜木公”。
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这样描述这段东方创世纪:「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浮黎元始天尊),开天辟地,创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圣女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西王母乃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其掌管蓬莱仙岛。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而玉皇大帝为群仙圣之首,三界六道之皇。 虽然史记中记录的西王母出现的比玉皇大帝早,但是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是宇宙的示现,本体是三清祖气所化生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