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晴客栈第7期 责任编辑:店小二
创作灵感源自2016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孩子成长要经历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但是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学校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不少家长甚至理所当然的认为:教育孩子多费心费力啊,我要顾着挣钱养家,老师才是负责孩子教育的主心骨。
可能不少家长看到这儿会想啊,你凭啥这么说啊,我可是一直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个无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您也不妨对照下面的清单,看看这些伤害孩子的事您和您的爱人有没有做过:
你下班回家,把孩子从电视机旁拉走,让他/她回房间做作业,自己却在电视机面前,肆无忌惮的看电视;殊不知,电视的音量比孩子看时还响,观看时间也更久。
孩子成绩出来了,你不问孩子感受如何,就问孩子成绩如何,若孩子考好了,你会说读书时候自己有多厉害,孩子考的好也是应该的;如果孩子支支吾吾不敢说,你就开始无休止的追问,并将“别人家的孩子”这座大山狠狠地压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
孩子做完作业出去玩,刚出门,就被加班回家的你看到,直接蛮横的扯着孩子回家,让其自习。
其实这些家庭教育的场景非常普遍,而这些事件往往会激化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产生家庭矛盾;往往最终的发展结果是:孩子不听话,该打!
可是家庭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吗?
很多家长们其实弄错了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很多时候,孩子不开心,根源在于家庭教育本身。
不少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教育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和冷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或也学会了跟孩子讲道理,可是,这常常是从成人角度出发的一厢情愿,这些家长们认为孩子应该懂事:“我们耐着性子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怎么就不听话呢?”
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年幼的孩子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远远无法与成年人相比,他们通常不能够有效的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父母所谓的耐心和讲道理远远达不到对症下药的沟通效果。
当孩子无法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用哭来表示的时候,我们很少去帮助他们识别、表达并接纳他们的情绪。却一味地去指责孩子的本身,家长成为了“对人不对事”。
在成长道路上,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理念回是这样的:“我最大的问题不是犯了多大的错误,我最大的问题是成为你的孩子。”这是多么可怕的潜意识观念啊!
而孩子天生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这种依恋就是孩子对父母持之以恒的爱,孩子为了成为让家长满意的孩子,他们持之以恒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让其努力变成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些孩子在漫漫成长中压抑的情绪,从来就不会消失,并不会像家长说的:“你长大就懂了;你以后就会明白家长的难处了。”而是会移情到亲密关系里。
这也是孩子们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因为从来没有人尊重和理解过她们情感上的诉求。
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在生活、婚姻和职场上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这些孩子封闭内心,不愿意告诉他人自己真实的想法,却喜欢向身边人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心中又总是希望对方能理解、包容自己。
可是一个人自己都弄不懂自己的情绪,又怎么期待别人能读懂自己呢?
承不承认错误,一点都不重要
要想孩子听话,没必要非得逼孩子认错,不然他以后会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本能地采取一种防御性的态势,想让孩子再对你敞开心扉无话不说可就难了。
简单的办法往往最有效
对普通人来说,您可以没机会了解太多教育理论或教育心理学理论,这没关系,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小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是他。想象你曾经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最希望父母做到的是什么,就那样去想象好了,然后你自然就知道如何正确回应孩子。
不是孩子胡闹,而是他在发泄
孩子说什么,就听着,安抚,缓解孩子的委屈,要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不要盲目做判断,更不要马上就批评他,这是大忌。很多人幼年的伤痛都是无法在父母那里获得支持,外面有了伤心事,回来还要被父母怀疑,“还是你有问题,要不怎么人家偏说你呢?”孩子在最无助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失掉了父母这个后援军,所产生的心理阴影可能是很多年都难以释怀的。
教育自己比教育孩子重要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无论你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和技巧,只有理解和接纳自己,才谈得上去理解和接纳别人,因为只有懂自己的伤悲和快乐,才有能力去和你的孩子、家人共情。
本文封面及全部插图来自摄图网(http://699pic.com)的正版授权
点击阅读原文将被导向爸妈在线心理网的心理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