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 Peter Shaffer(1926.5.15——2016.6.6)
凭借《伊库斯》、《上帝的宠儿》等作品而饮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爵士于2016年6月6日病逝在爱尔兰考克郡,享年90岁。作为二战之后涌现的第一代剧作家,彼得-谢弗见证了英国当代戏剧的发展进程,他是其中一份子,一个安静的参与者——在六十年前,发生了英国戏剧史上重要的一场剧作革新运动,涌现了奥斯本、威斯克、品特、邦德等一批有着鲜明个人风格重要现代派作者,而彼得-谢弗颇有些姗姗来迟的感觉。他将自己隐藏在作品之后,很缓慢地在找寻自己的位置,甚至很多时候都离开了自己的国土,像一株沉默的冷杉不疾不徐地独立成长,只是有趣的是在他的戏剧中,人物们的情感和意志又来势汹汹,彼此抗衡,独自痴狂。这个执拗而专注的剧作家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这样说过“做一个剧作家可能是所有艺术从业者中最难的一个选择,是一个无尽地自我折磨的历程,他们甚至很难获得自我满足感,或者说,从未有过。”
彼得-莱文-谢弗1926年5月15日出生于英格兰利物浦。他与兄弟安东尼在伦敦长大,战争时期,兄弟俩应征入伍先后在约克郡和肯特郡的煤矿厂工作,直到1947年,彼得-谢弗获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奖学金前往学习历史。年轻的彼得-谢弗是个喜欢安静,并对社交有些拘谨的人,他将大部分的校园时光都用在了阅读和写作上。很快他就和兄弟安东尼联合以“彼得-安东尼”的笔名出版了奇幻小说集《衣橱中的女人》。安东尼-谢弗学习法律,可后来也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他的剧本《侦查》(Sleuth)为他带来了托尼奖最佳剧本的殊荣,迄今也已经上演逾千场。
反观彼得-谢弗的戏剧之路,他身上有一种过于严谨和苛求的学者气,这令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很快决定自己的风格,同时由于他是一个会为了保证演员与导演的工作顺利而不停地去修改剧本甚至重写的作者,这也让他花费大量时间去更正自己的作品,成长得相对缓慢。刚出道时,他只是业余写作,依靠零星的打工维持他在伦敦和纽约的生活。
直到1954年,彼得-谢弗从寄居多年的纽约返回伦敦,为BBC电视台写了几部作品,在他讲述以色列移民冲突为题材的剧本《盐地》(The Salt Land)播出后,开始了专职写作的时期。四年后,他的《家离恨天》(Five Finger Exercise)由约翰-吉尔古德导演成功在百老汇上演,虽然这部戏令年轻谢弗声名鹊起,这是一部为彼得-谢弗带来了重要奖项的作品,在伦敦和纽约都很卖座,可是就剧作家本身来说,却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时至今日,每当《家离恨天》被复排的时候,英国剧坛的评论家和作者们都会坦诚这是谢弗不成熟的作品。
《家离恨天》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机能失调的问题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内部的现实主义悲剧:1950年的英国萨福克乡村,富有的哈灵顿夫妇和一双儿女在乡村公寓度假,以缓解家庭内部的不和。哈灵顿先生是个古板的家具商人,而太太却爱好艺术,他们性格、意见、生活方式的出入导致他们失败的婚姻,他们破裂的情感关系令他们互相埋怨,他们十九岁的儿子克里夫夹在父母对自己完全不同的期望中间,工具般被支配,他一度迷茫愤怒,最终却不无自嘲地称自己是父母这场持久战争中的“弹药库”。这些一度被掩藏的不和随着他们女儿的家庭教师,一位德国人地到来,积压已久的矛盾渐渐爆发出来,他们互相伤害,展示着一个家庭内部的成员们所能展现的最丑陋的面孔。这是一部综合了许多内容的作品,,经济状态,家庭矛盾,对情感的认同障碍,也有着民族仇恨。也许彼得-谢弗借这样多的关系,最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对于爱和理解地渴望,我们生而为人,却对人性从来无知。
从《家离恨天》中,谢弗开始显现出自己所偏好的一个命题:破碎家庭带给少年的情感和精神困境,留在他们的身上的伤痕或许酿成危险的后果。这在他后来的《伊库斯》里发挥到了更高的层面。只是当时还并不完善。和特伦斯-拉提甘、约翰-高尔斯华绥的某些剧本太过相似,情节发展虽然引人入胜,只是问题在于看不到一个拥有戏剧天分的作者自己的影子。既没有奥斯本那样的直率与强烈的情感宣达,也没有邦德那种在严肃题材后面所支撑的哲学积淀。《家离恨天》博得商业效应和奖项,对于谢弗来说却只是一次戏剧的起步,在当时推崇革新与个性的英国剧界,谢弗必须寻找更能代表他独特的戏剧思维的题材。
《黑色喜剧》
谢弗在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面,完成了《黑色喜剧》、《白色谎言》、《隐秘听觉》和《社会视线》。他也正式将自己的主要工作地点放在了美国。1964年彼得-谢弗在阅读的大量史料之后,完成了《皇家太阳猎队》。通过这一表现西班牙人皮萨罗率队入侵秘鲁印加王国的历史剧,谢弗完成一次对宗教信仰、。他本人曾说写作《皇家太阳猎队》(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舒适的方法表达自己喜欢的题材。庞大的命题和完整的故事不再分离,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在发生的事件同人物内在的情感,这两种舞台动作变得不可分割。剧作中对西方世界的统治欲,贵族地侵略,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地破坏,教义的虚伪卑贱表现得透彻,令观众或者读者对文明的脆弱与野蛮的印象同时建立起来,而对自由地追寻似乎是唯一的出路,让生存在这种文明背后饱受伤痛的人们得以自我解救。
1974年,《伊库斯》(Equus)是谢弗作品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欧美不断被复排的经典戏剧。《伊库斯》在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基础加以艺术渲染,是一部精彩完整的美学与艺术佳作。个人认为《伊库斯》所呈现的是一出心理戏剧,其中人物关系和事件不在于刻画一种传统的由内向外戏剧冲突,相反,是用外部发生的故事,去构成角色与角色,甚至更多的是角色与自我的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分别存在于各个角色的内心当中。《伊库斯》虽然情节传统,但是表演的模式却是非常新颖的。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主演《伊库斯》“阿伦-斯特朗” 2007,伦敦
《伊库斯》里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十七岁少年阿伦-斯特朗隐秘而敏感的精神世界所折射出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一种外部强烈的戏剧动作:刺瞎六匹马的眼睛。他受到社会地谴责,并被送进马丁-戴萨特医生主管的精神病诊断中心接受治疗和调查。随着治疗的步步深入,整个精神分析的过程逐渐揭露了来自一个管教严苛的宗教信仰的冰冷家庭的阿伦心灵的疾苦。他将马作为自己信仰的外在化身,同时又对信仰充满犹疑和畏惧。
在马棚中的一个夜晚他被年轻的女孩儿吉尔引诱,产生一股难以遏止的热情,这份热情却又在“马”地“注视”下宣告有罪。他信仰像一个黑暗的空间,在这里阿伦盲目又拘束,最终他选择刺瞎马的眼睛,仿佛一种反叛,可实际上是一种忏悔;同样的,马丁-戴萨特医生作为阿伦故事的审视者,也因为自己长久以来为了工作而产生的情感麻木,对阿伦的“罪行”中,他表现出一种古怪的欣赏:
“…没错我承认,他病了,生活在悲惨、恐惧之中。他很危险并且可能还会犯下更多错事,尽管我不认可他的行为,可是这男孩儿懂得一种热情,比我生命中所有的情感加起来都要强大,我很嫉妒。”
从《伊库斯》开始,彼得-谢弗的理智(理性)与情感(非理性)开始了一种奇异而美妙地碰撞与结合,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日神与酒神的精神分别反映着戏剧创作的两面,而两面同体,一体二元。日神的一面美丽、谨慎而自制;酒神终日与醉嬉戏,寻求解脱与革命,这两者并存,自然地规律地生长又不抑制亢奋的情感澎湃。阿伦与戴萨特医生形成了对照:外在,他们互相抑制,也互相曝露;内在,他们各自又存在着与心中的屈辱地对峙。彼得-谢弗在《伊库斯》的各个方面都实践着这一美学原理,令它不仅仅是一部“悬疑/侦探”戏剧,也超越了一般的心理剧,它表现在语言和精神的适度及过度之间张弛有度,它的成功同时意味着一个剧作家的伟大的诞生。
西蒙-卡洛“莫扎特”【右】与保罗-斯科菲尔德“萨列里”,《上帝的宠儿》,1979,伦敦
彼得-谢弗在连续两部作品获得成功的情况下,继续完成了或许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剧本,1979年,《上帝的宠儿》在伦敦的国家剧院上演,后转战百老汇,1984年由谢弗本人将它改编成电影,成就了不朽的经典。
《上帝的宠儿》中,18世纪的维也纳,宫廷乐师萨列里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感恩上帝赐予他作曲的天赋,赢得崇高的地位和名誉,可是莫扎特地到来将一切破坏,这位生活中疯癫放纵的浪荡儿以其绝伦的音乐天赋很快征服了这座城市。萨列里无法接受如此完美的音乐才能竟然寄居在这样一个堕落的灵魂中。他对莫扎特的嫉妒逐渐转向对上帝地憎恨。他以毁掉莫扎特来完成他对上帝地质疑。或者,是一种惩罚。他直接导致莫扎特的衰落与早逝,将自己从折磨中解脱的同时,也否定了他那所剩无几的才能。他的音乐在死后成绝响,而莫扎特却永世流传。
《上帝的宠儿》的完成,得以简单地归纳彼得-谢弗创作的一个主题:,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我们自身无力改变的历史)之间建立了一片战场。在这里,总有一对的人物(皮萨罗和印加王、阿伦和戴萨特医生、萨列里和莫扎特)彼此争斗,他们接受道德地凝视和审问,结局往往是无人生还。
简-西摩尔“康斯坦丝”与伊恩-麦克莱恩“萨列里”《上帝的宠儿》,1980,纽约
在彼得-谢弗的创作生涯中,他最优秀的作品都表达克制多过倾诉,他的剧本有时诡异地带给读者一种“聆听”的状态,无论是戴萨特医生聆听着阿伦的故事,还是《上帝的宠儿》直接将我们引入音乐的国度,听艺术家的心灵之声。这都成为了谢弗本人的性格一种最全面地流露。他在剧本中隐藏了太多自己,其实却无处不在。2001年,彼得-谢弗被册封爵士,此后他又奉献了多部匠心独具的作品。他曾说过,自己活得长久,看着他的一部部剧本排成一列,唤起自己对当时模糊的记忆,并永远停留在那些旧日时光里。而在追悼他的众多奠文中,现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鲁夫斯-诺里斯说,“彼得-谢弗的创作生涯硕果累累,他留下的作品是英国戏剧伟大的遗产。”
作者:刘米杨
刊载于《文艺报》2016.7.6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