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FM:2017-2-7
因为下午我们需要来分享、学习这部《心经》,所以我们先要静一下心。我们先来深刻了解一下这部经它的翻译者。玄奘不仅仅是唐代的一位高僧,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非常重要与鸠摩罗什、正谛,并称为中华三大重要的译经师。对于大藏经,经、律、论三藏都很精通的法师称之为三藏法师。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隋朝),圆寂于公元664年(唐朝),在他的62年的一生中全部奉献给了、、佛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度化一切众生的菩萨。玄奘13岁出家于净土寺,在贞观2年,唐朝刚刚建立不久,所以当时对外界完全禁,特别是对于河西走廊更是非常严禁,玄奘当时违背了李世民的圣旨,义无反顾抱着必死的决心,因为在他多年的修佛法中发现了很多翻译的重大错误,这对后来者影响巨大,于是下了决心在贞观1年就在这样谋划此事,贞观2年8月开始了乔装打扮,从秦州到兰州到了凉州这里出现了阻力,此时通关文牒已发到了凉州,于是凉州守兵李大亮坚决阻挡玄奘出境劝他返回,但是我们的愿力大于了一切,就在这关键的时候(玄奘之后遇到了无数的关键时候),玄奘受到了两位僧人的鼎力相助,慧林、道正的扶持偷偷离开了凉州,又经过各种困难穿越了瓜州到达了当时玉门关之前必经之城晋昌城,在反复问询哪条路线到玉门关最为方便快捷,于是选择了葫芦水路,这条路线上宽下窄,水势湍急极为凶险一般没有人从这里经过,到达了我们玉门关,在玉门关刺史孤独达,,玄奘最终吐露了实情,两位守官深深被感动打动,他们撕毁了当朝文牒放玄奘出境,此时玄奘只能孤身一人,马也死了,随行的僧人也去了,他在穿越茫茫沙海时,将水袋完全打翻犯了致命的问题,沙漠白昼狂热蒸腾,而到了晚上温度迅速相差几十度的下降,冰冷彻骨,后来玄奘在没有了食物水源而且迷失了方向的情况下,在被边境守兵几次猎杀差一点点丢掉了性命,又被野狼追寻发起了高烧陷入了昏迷,昏迷之前玄奘想这一下自己真的丢掉了性命,醒来之后玄奘发现身边有位老人而且有房屋,给他送来了水、干粮,玄奘刚问老人是谁,老人和房屋顿消失,空中显出了观世音菩萨,菩萨向玄奘传讲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并不是我在胡编乱造,在佛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这部心经,所以心经是我们玄奘传到了印度又从印度传回了中国,这部经与中国人缘分太深太深,玄奘五天五夜竟然奇迹般的穿越了沙漠,他来到了高昌国,高昌国的国君是一位虔诚的徒曲文泰,曲文泰要亲眼见见来自大唐东土的高僧,玄奘超凡的气质,对佛法的通透让曲文泰感受到了非常重要,于是他想留下玄奘作为国师,他的理由是你既然以后想要度众生,我们高昌国有那么多众生要度,玄奘很坚决,毅然而然坚决要西行,两人陷入僵局,玄奘于是选择了断食,连续数日的断食对曲文泰压力很大,而这位曲文泰的王后于文氏是大唐钦点的长乐公主,考虑再三曲文泰怕玄奘丢掉了性命无法与大唐交代,于是自己主动只得作罢,最终他与玄奘皆结为了兄弟,希望玄奘去完天竺(印度),回国时再来传法,当然信守了诺言,玄奘在经过回国高昌时特意来看曲文泰,但没想到曲文泰后来勾结西与大唐作对,强大的大唐军军力使得曲文泰病死,高昌国很快也在历史中消亡。在高昌国唐僧得到了几十个人、几十匹马和骆驼,以及通关文牒、金银等补给,通过了一个一个国家终于来到了帕米尔高原,按照我们现在来说翻越这座高山接近7500米的海拔,现在都不是一件易事,何况当年,情况非常惨烈,人只要停下休息就没有能再站得起来,翻越后下山时没剩几人,又经历了种种困苦终于到达了恒河,在恒河之上玄奘遇到了最大的考验土匪,土匪让玄奘丢下一切,否则就要他性命,玄奘坚决不肯丢下一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天象大变,电闪雷鸣乌云压顶,恒河上竟然少有的惊涛骇浪,土匪们也知道这样的天象意味着什么,他们只好放掉了玄奘,玄奘来到了天竺取得了真经,526笧657部,并且拜访了周围很多高僧的国家,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学、习,于是就是大家熟知的精彩的辩经大会,玄奘辩倒了当地的所有高僧,当这些国王再三要请玄奘留下,玄奘毅然而然选择了回国之路,当唐贞观19年1月玄奘踏上了长安的疆土,百感交集…………。我们了解一下这部经的翻译者,竟然与这个翻译者有这么大的因缘,就像《》的译经者鸠摩罗什我们将以后放在《法华经》来专门翻译。《心经》整个进行的过程是释迦摩尼佛主持,观自在菩萨与舍利佛三者法身的对话,我们在人世时也有三身显现,我们这个肉身就是一个报身,它携带了前若干世的经历,或善或恶,而我们所有的思想、情感、感受等来自于我们的法身、灵魂,而我们看到的这个娑婆世界的虚像也就是这些桌子椅子等等,这是我们心念的变现,果报后的化身,而我们这一世一旦明白了,就会通过三修一化,将我们这个肉身报身的业消尽来证得我们的法身,法身就像《心经》中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由法身幻化出亿万化身,就像我们的观世音菩萨,一会儿幻化成了一个乞丐来度化众生,一会儿幻化成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等等,就像《华严经》就是佛化身与菩萨化身的对话…………。
我们开始学习经文,“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我们谁都不陌生,他注定了是这个世上最忙的菩萨,那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六道),整个地球就像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所以观世音菩萨不但要度化我们六道的众生,还要在很多星球幻化出亿万化身来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若干年前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高峰会议,这个会议上集中了全球最优秀的华人传统文化的代表者,美国的一位,加拿大的一位,欧洲瑞士的一位,大洋洲的一位,亚洲东亚的日本一位,台湾的一位,大陆来自于陕西终南山的一位道长和我。他们的平均年龄除下来都比我大三倍,当时有一位听课的巴西学员听我们念到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箴言时非常惊讶,说在他们那个地方,老人们都传承着这六个字,我就很感慨观世音菩萨不光要度化我们…………。这位菩萨是以耳听神通或说内观自在成佛入道,当然不是我们平常用耳麦听着流行歌曲就可成佛入道,这也是轮次的修行法门。所以这位观自在菩萨(观世音),他成道的时间比我们现在佛释迦摩尼还要早的多得多。释迦摩尼佛身边的很多菩萨、佛,都比他出道得早的多,但都来辅佐释迦摩尼佛,来在这个末法时代度化众生们,我们就不用用我们浅薄的头脑去分析判断,这就是大公心、无私心、众生平等心……。“行深”,我们一般都读成(xing shen)这个多音字,在我能通过别人在网上搜到的版本中,只有一个出家人读成了(heng shen)第四声,“行”入理之行为行,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当然不是我们平时的状态为“行”。这个世界是一个因果的世界,由大大小小不同的因果组成,我们起心动念就为因,而起心动念之后,我们产生的任何言行举止包括思想的变化就为缘,当因和缘具足时就会结果,比如我们这个肉身就是前若干世的一个果报。所以这个世界的一切,不光是我们这些有情的众生,包括了这些器众生,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因”,运动产生“缘”,灭亡产生“果”,所以我们这个肉身报身他是一个灭亡。如果我们用简单的思维去想我们现在还有生命活着,活着的是我们的法身而不是报身。我们的今天比昨天又死掉了一步,明天肯定比今天又死掉了一步,所以这个肉身是个假的,我们叫借假修真。可惜可悲我们六道的所有众生,往往都在为我们这个假的拼命繁忙奔波繁忙着,吃喝穿住行等,浪费着我们转世后的有限的生命。讲这么多话是为了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这个缘也称之为“业”。我们都在各种业力的牵引之下,除非我们经过了三修一化心觉察力高到一定时候,恭喜大家由被业控制的若干世和我们这一生之前,终于转换成了一个自觉自醒的控制业的生命现象,直到终于有一天通过我们心,行深,见到了我们的性(证悟空性)。按理论上讲我们就不再有业的产生,也就不再有因果的呈现。因果要想成型必须以我执、贪嗔痴作为载体。我们家中的老人希望儿女们都好这叫“贪”,担心操心儿女们活不好这叫“嗔”,我们讲了再多他仍然不是贪就是嗔,那就是痴。当然这样的讲课之后我们会反复去看、反复去思维、反复去经验、再反复来看,可能这一篇文章对我们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要紧,我们已被中下了种子,所以这个行深是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由一个在我们假相的业相世界进入了一个实相的真相世界,这叫做“行深”。但我们学佛之后就会明白在业前和行深没有好与不好之分,我们不要用分别心。“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用智慧通过心这个媒介由业前假相我们的所有生活、工作、情感、家庭等等的世界,进入了实相般若证悟空性的世界。由我们这样的世俗谛完全进入了胜义谛,“波罗蜜多时”到达了彼岸,到达了究竟涅槃的状态中(涅槃不是我们死掉),而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学佛最终的归宿。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打坐”二字,“打”是提手旁一个丁把我们从业显相的虚假状态,通过自己的心进入了实相,心性体悟的真实悟,真实的状态,这叫“打”。“坐”我们看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到达了彼岸的人,在它的引领下我们一步一步这叫“坐”。到达了这个彼岸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它的第次有很多很多。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要经过闻、思、修三步,像这样跟大家讨论分享这叫听闻,这已经使我们有了第一层的智慧,我们跟没有听到的人相比,和那些不愿意听不想听不相信的人来说,我们已经有了一步智慧,而下面就是需要大家特别是在打坐中,当然不要在我们的早课中,大家自己去用打坐来做思维,将这样听课的内容进入自己的一个消化过程,这一点对我们学佛法非常重要,然后我们通过平常的三修一化,摸爬滚打,将听闻后、思维后的智慧,再进行一次深入的转换到我们内心,闻思修,所以我们在听课时,千万不要是,我说是我说,你们是你们,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平时带入这样的讲课内容,最好每天晚上再有一个打坐时的思维进行消化,所谓(温故而知新)。而证悟之后从证悟到真正的佛中间比如有五十万步,我也只到了一千到两千步左右,我们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像我们说到因果二字,大家也只是在概念中,很难把它与我们生活实际,原来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因果,而能够联系甚至贯通起来,就像我们这样的下午的课,大家因心念想上课而来—因,而通过这的课,我们再结善缘—缘,而讲完了课一会儿,结束—果报。我们再想一想大家若干世之前一定多次不但是认识这么简单,而还要都找到这一世,大家都转世为人,而且又是什么样的愿力缘分,让大家都聚到了一堂有了我们现在如此美妙神奇的相聚……。
(《心经》注解(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