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宽,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这段饶有情趣的绕口令,是练习嘴皮子的经典教材。里面的“板凳”、“扁担”,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都已成了记载岁月的老物件。
2
扁担一般都是由桑树、槐树等硬木料和竹子做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挑水担柴抬重物时不可或缺的工具。挑水担柴使用的扁担长1.8米左右,两端固定着用铁链或绳子做成的系子,系子下端是铁钩子,挂水桶或柴捆。铁链系子的长度要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设计,绳系子的长度可以进行调节。用于两个人一组肩扛的扁担长2.5米左右,粗壮一些,两端没有系子,更像一个“一”字,所以,启蒙老师教幼儿识数码,常常唱着“'1'是大扁担,'2'是秤钩子,'3'是猫耳朵……”
3
自来水、压水井出现以前,广大的农村,吃水要到水井里去挑,一个村子往往只有一口公共水井,设在村子中间靠南的位置。公共水井有青石板井台,井水清澈甘甜,挑水的人用双手握住扁担一端的挂钩,另一端挂着水桶,放进井内水面上,双手一抖,向下一送,向上一提,空桶翻转灌满水,这个过程叫“涮水”。涮水是个技术活,同样是一抖一送一提,有的人涮满了一桶水,有的人却涮掉一只桶。
4
水桶,是以前农村各家必备的挑水工具。在铁皮还没有广泛使用的岁月里,水桶是用厚木片与铁环箍成的。将桐油浸泡过的厚木片用胶粘连组合,用三道铁环紧扣,在上端两边对称的“桶耳朵”上装上桶系,这样做成的水桶耐腐耐用,一副水桶能用上好多年。
5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有一副水桶。它不仅是挑水供家庭生活、家庭饲养的必备生活用具,也是农作物浇灌时的重要生产工具。挑水的人不仅要有力气,而且还要有经验。有经验的人不用双手扶着扁担系子,还可以轻松自由地调换肩膀,走路悠哉悠哉,水桶里的水不溢不洒,一点也看不出劳动的艰辛;没有经验的人呢,你回忆回忆影片《朝阳沟》里银环挑水的情节,就知道了。
6
那时候,人们都非常爱惜自家的水桶。在厨房的屋檐下墙面上,水平钉两根钉子,那是放扁担的地方;下方的地面上,要垒一个台子,那是水桶的家,劳动之余的水桶便被翻放在这个台子上静静地休息。
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根木片,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
后来随着压水井以及自来水的出现和普及,扁担和水桶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这些生活用具在乡村不时还可以见到。
来源信阳在线 侵权联删
编辑:胖胖、月儿 、张晋
编审:言羽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公众号:baofengwenhua
长按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