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年快乐
2017,新年快乐
酷暑六月,随林州市作协、摄协、美协、音协、民协采风团一行50余人,到林州任村镇杨耳庄村,聚焦望京楼、驸马府、守备院、玄天柌等民居胜迹。期间,我还到村西北角看了一个叫正阳观的古庙。
据《重修林县志》载:杨氏先祖是洛阳人,宋宣和间移家于回山角西之河滨。元代至正间,杨亨率乡众抵御盗贼,事闻于朝,敕授杨亨为敦武校尉彰德路同知林州事,从而林县杨氏始盛。由此知杨耳庄村在元代以前已是很有规模,同时也修建了正阳观。
由林州任村阳耳庄村北边券洞西行,至街尽头的庙就叫正阳观。
正阳观戏台
正阳观西依山崖,三面民居,观外西北有两棵桐树。观门位于东南,进入院里,院内植几颗柏树。正北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基座正中开二板门,两侧各辟一板棂窗,门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承有斗拱,柱头铺作(宋元斗拱称名)二个,铺间铺作三个,转角铺作二个。斗拱均是五铺作。后檐斗拱也有柱头、铺间、转角铺作组成的七组斗拱。斗拱的昂嘴多被锯掉(应是时期的遗作),惟在后墙东边还剩下转角铺作上留下两个批竹昂,昂嘴扁长,具有元代以前的风格。斗拱上是檐檩、檐椽、飞椽。屋面由灰筒瓦盖顶,悬山脊。檐头和山墙滴水瓦是不带尖的重唇板瓦,这些都是元代以前建筑用材风格。墙的四壁皆用灰砖垒砌,庙宇显得有些破旧。庆幸的是,村民还未修缮而把建筑上原构件拆换下来,使其保留了一些早期构件。
东边也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庙宇。中开二板门,两侧是二个板棂窗。门、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是荷叶墩,上边是替木、檐檩、檐椽、飞椽。山墙、后墙皆用青砖砌筑,山墙前后两面上部都砌有墀头。顶是灰筒瓦覆顶,硬山脊,滴水瓦也是重唇板瓦。
西边有一个戏楼。下边有一米多高的基台,前檐四个石柱础上立有四个木柱,上边是立枋、雀替,枋上是荷叶墩、檐檩、檐椽。灰筒瓦盖顶,硬山脊。两山墙靠前侧各开一个圆洞券门。从其建筑风格看应为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
宫观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处所,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建蜚廉桂观、甘泉建益延寿观等。后道教袭用之。南北朝时称馆,北周武帝改馆为观。唐以后宫观并称。《大洞玉经》有华阳之宫、会方之宫、万华之宫、玉映之宫等,《灵书经》有洞灵之观、。全真道宫观和正一道宫观各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前者又有凡道士皆可居住的大道观十方丛林和师徒相承的小庙之分。
金、元之际,道教盛行,中原是道教活动中心。而林虑山一带道教活动也非常盛行,流行的是全真教。这时林州道人云集,宫观林立。知名道人有李志方(号重玄子)、姚志远、司马德义、韩锦溪等;修建的道观有栖霞观、修真观、上泉观、昊天观、嘉泽观、灵泉观、颐真观、正阳观等。
全真教始创于金代,在金朝发展有限。它的兴盛始自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丘处机率十八弟子应诏西觐元太祖,从此名震一时。到李志常掌教期间达到顶峰。
在卫辉市有一通元代《大元国卫辉府汲县□(时间久远无法辨认为何字,故用□代替)四村黄山创建正阳观碑》,该碑文有大段议论,其中“全真家其谦逊似儒,其坚苦似墨,其修身似禅,其澹然无营又似夫混沌之术”,正是阐述了全真教融儒、墨、释、道为一体的宗教思想。它反对虚妄的“未尝学而曰绝学,不知所以言而曰忘言”,指出“全真”为名,“道”为根本。元代林州全真教的教义受到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
全真教为表明该道源远流长,称太上老君传于金母,,,王玄甫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和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神话人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后经元世祖、武宗的诏封,王玄甫等被全真道奉为“五祖”,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王重阳等属北宗,故名北五祖。
正阳观是元代全真教兴盛时修建的道教宫观。敬奉的是八仙中的钟离权,元世祖尊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又尊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东汉、魏晋时期人物,咸阳人。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王玄甫的号)引至贵州赤水二郎坝修道于飞仙崖,隐居于晋州羊角山。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神话传说他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钟离简同日成仙,度吕纯阳而去。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二郎坝现今仍有正阳观、飞仙崖等遗迹。后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有关钟离权的记载,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张振海/文 路万荣/图)
张振海,男,汉族,1983年3月生,河南林州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现任职于林州市文物管理所办公室。在《华夏考古》《中国古陶瓷研究》《东方收藏》《收藏》考古期刊,发表考古简报、报告和学术论文20篇,国际学术论文10篇。另在《安阳晚报》《红旗渠报》发表文物考古研究文章300篇。
研究方向:地方历史、文物考古。
日期: 2017年01月10日>总第1483期>
媒体:《红旗渠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