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独家报刊】我的撒拉尔文化之路-第一章

【独家报刊】我的撒拉尔文化之路-第一章

2020-11-22 14:17:24
1.我的身世
独家报道
姓名:韩锦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2年06月12日




1.我的身世

       我叫韩锦华,1962年06月12日出生,生父韩登泉(循化街子人),生母韩阿依舍(循化草摊坝人),家住伊宁市;养父韩永寿(循化草摊坝人,是生母的表弟),养母韩桂英(循化苏只人)都是撒拉尔族。养父母不能生育, 眼看着要断了香火,于是生父母在我出生的第17天将我送到了距伊宁县18公里远的养父母家。我的到来也使养父母家变得圆满而温馨,我也在两个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 。但在18岁之前我很少能听到撒拉尔语,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了解更是甚少,县城只有三家撒拉尔族,撒拉村与县城虽说只有70公里,但那时往来不多,平时的宗教活动与社会往来大多与回族在一起,因为和当地回族的融入和民族数量、文化的匮乏常常被别的民族误认为撒拉尔族就是回族的一个分支或者回族的一个派别。

 2.融入新疆撒拉村    
                                 
       1993年我们收购羊毛时,招聘了一个会讲撒拉尔语的撒拉尔族员工瓦卡斯,从他那里我才真正第一次听到我的母语,稀奇之余更多的是激动和亲切。后来瓦卡斯带我去过几回撒拉村,在村里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撒拉尔族,他们淳朴热情,真诚又善良。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村东边的伊犁河边嬉戏玩耍,用撒拉语呼唤着彼此,天真快乐的样子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一个人站在那里,热泪盈眶,生平第一次置身与自己民族环境之间,周围的人都陌生又亲切,毫无生疏感,反而更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切身体会到我作为撒拉尔族的真实感和民族自豪感。 

     1997年又一次收购羊毛时,又招聘了撒拉尔族员工努尔曼,通过他认识了马登,耐则尔校长,拉非尔,阿布都主麻村支书,谢木西丁村长,还有我们的阿布都老人家,听老人家讲述自己设计独创的撒拉尔族文字并到循化探讨推广文字的过往,让我敬佩万份,一个人能以自己民族的忧而忧,愁而愁,并付诸于行动是值得敬佩和崇仰的,阿布都老人家给我们朗读了用他独创的撒拉尔族文字写的撒拉尔语诗歌集,我听不懂,老人家耐心地一句一句的翻译给我,我是在座当中听的最认真的那个,诗歌的美就是让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现在更是用撒拉尔语读写的诗歌更是那么优美动听,让我心潮澎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但我觉得奇怪的的地方是撒拉村的男人们几乎全部都用维吾尔语交流,他们明明会撒拉尔语,为什么用维吾尔语交流呢?我开始了解新疆撒拉尔族的语言文化状况,开始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该怎么做?也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才了解到撒拉村撒拉尔语的语言危机,原来撒拉村的大多数男人,用撒拉尔语已经不能完整表达他们的内心了,大环境的影响,和其他民族交流的增加使得撒拉尔族更多的使用周围的其他语言,久而久之,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相反母语用的越来越少,这极大阻碍了撒拉尔语的发展和传播。尤其在撒拉尔年轻人当中,母语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就伊犁的撒拉村来说, 刚解放时撒拉村当时上学时都是维吾尔语教育,维吾尔语基础打扎实,而且在撒拉村的普及率高,后来推行双语教学之后,汉语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在村里老人、女人和孩子用撒拉尔语交流的更普遍,当时在乌鲁木齐300撒拉尔族人只有三个老人会说撒拉尔语,大部分只能用汉语交流。阿勒泰哈巴河县也是撒拉尔族聚集的地方,1928年这里有88家撒拉尔族人,有一个撒拉尔巷,有撒拉尔寺,当时撒拉尔族之间用撒拉尔语交流,但是现在这里撒拉尔族人和哈萨克族,回族交融,大部分使用的是哈萨克语,更有甚者已将民族改成回族或者哈萨克族!想到这些我就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内心的挣扎,不甘却无奈。我想如果你能切身去感受民族的危机,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新疆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情形成了多彩纷呈的新疆民俗文化, 新疆的撒拉尔族生活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聚集区,看到他们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我会想如果我们撒拉尔族也能像其他民族那样,在一方热土不断发展,兴旺昌达该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3.追溯和对民族的思考   


      我开始寻找有关撒拉尔族的书,只找到了一本《撒拉族简史》,2003年初我们聚集撒拉尔族各界人士展开过多次研究讨论,每次的讨论研究我们都会扼腕叹息,痛哭流涕。和其他民族相比,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小编寄语:
后期会发布中国撒拉族文化发展过程的一本杂志,敬请期待





公众号
撒拉尔语在线

微信:532044851

投稿:532044851@qq.com

QQ:332103901(QQ学习群)




友情链接